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急于求成爸 智取拖沓作业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急于求成爸 智取拖沓作业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学期一开始,小杰的家庭作业就变成了一个大麻烦。从前丝毫不用操心的乖娃娃,一夜之间就在我的眼皮底下变成让人劳神费心的问题少年。一时间,真觉得难以接受。

小杰上小学时,作业从不必我过问,又快又好完成不说,成绩也名列前茅。上了初中,每天10点后完成作业的小杰并没引起我的注意,我只是以为这是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过程而已。

可是,小杰连周末的作业都是周日晚上11点后才完成。我心里疑惑,观察他完成作业的情况,真实的场景让我大吃一惊:他总是先玩或者先看课外书,然后才磨蹭着写作业,完成时间被人为拉长。

情况越来越差,最近一次月考,小杰成绩在年级落到100名之后。

我急躁地与小杰谈考试成绩,小杰说:“写完作业就很晚了,没时间复习,更别说预习。”

我暗暗点头,孩子是很清楚原因的,一语中的。

我故意问:“为什么作业写到那么晚?是速度慢,还是作业量大?”

小杰不语,好半天,才慢吞吞地说:“白天学一天,再面对那么多作业,烦。”

“一定要把成绩提上去!”我的态度不容置疑。

“我又不很差的。”小杰扭过头,还是低低地咕哝了一句。

我的火气忽地蹿起:“你怎么不和班上最好的比?”

我给小杰布置了任务,调查在学校年级前100名内的同学做作业的时间。小杰照办了。当天的功课,最早的在9点完成,最晚写到9点半。也就是说,4点半放学,如果从6点开始写作业的话,每天的作业时间是3到3个半小时。

我在心里骂一声,才初一呢,作业就这么多,真是变态!

有了标准,我便针对小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时间安排以及我认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打印了一份,嘱他照做。

小杰很不耐烦地接过,放在一边,忙作业去了。

几天后,我跟小杰要这份方法补充,小杰在书桌上找了半天,然后又在桌边的垃圾桶里翻了几下。

我觉得我的头发在冒烟。

毫无疑问地,小杰又回到拖沓的节奏中。我没收了他的课外书,规定周末作业不完成不得玩耍不得上网。这孩子是不折不扣无书不欢的书虫,没了课外书,他的气焰顿时就颓了一半儿。我抓紧每一个可以抓紧的瞬间,见缝插针做他的思想工作。

可是小杰俨然长成一个小大人,他有几乎与我并肩的身高,并且自己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在我跟他喷口水的时候,他一声不吭地用沉默把我打败了。

面对这样的态度,真想踹这小子一脚。

我私下里自我安慰,青春期叛逆,没什么大不了的,兴许过了这一阵儿就好了。可我还是纠结这事儿,或者,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静下心时突然觉得,小杰的问题其实并不很严重,他兴趣广泛,对于一个男孩我无可挑剔,他喜欢看课外书,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都很棒,其实他只是没有主动学习,也没有主动想办法学习,缺乏动力,没有安排好时间而已。

仔细回想他的话他的行为,我企图从中寻找蛛丝马迹的突破口。“白天学一天,再面对那么多作业,烦。”慢着,这话的背后是不是已经透露出,他的表现分明是不良情绪引起的恶性循环?

我等待合适的机会。

那天小杰成功完成一个很有难度的科学试验之后,我由衷地赞赏:“这个试验涉及很多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你能成功,与你平日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棒极了,好儿子,爸一直以你为骄傲。”小杰的脸上,闪烁着志在必得的自信。

“你想长大搞科研,这很好,但理想不是用来想的,是用来督促自己努力拿到它。就你的作业,”说到作业,小杰的脸色倏然黯淡下去。我接着说:“作业其实根本不是问题,是爸把它强化了,给你施加了不必要的压力,我检讨啊。”小杰抬起头,很惊讶地看着我。

“学校节奏快,作业多,你讨厌它,回避它,这很正常,我理解。不过每天在情绪中学习生活可不好,你要么适应它,要么被它拖垮。”我的分析,让小杰目不转睛,连连点头。

“只要有理想有目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作业多,那就提高效率!不要奢望学校适应你,要想办法超越它!”我顿了顿:“课外书的精彩,玩的奇思妙想,都会经常引起你应该做什么和想做什么的冲突。做应该做的事而不做想做的事,并不是容易的事。要实现理想,学习便是第一优先要事,这既要从心理上战胜其他,从行动上又要优于其他。”我像对哥们一样轻松拍着小杰的肩膀:“儿子,你大了,应该有能力自律。”

小杰没有反感,也没像局外人,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爸,就是这样,作业太多,有些傻瓜作业,做完老师也不看,又不能不做,我就带着抱怨应付所有作业,所以一直落在恶性循环的学习方式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几次考不好,我以为真要被拖垮了呢。爸,以后你监督我,我努力超越它!”

我欣慰又豪气地笑了:“儿子,以后有傻瓜作业,就交给老爸,老爸做!节省你的时间做更重要的事!当然,你也要提高效率,讲求速度!”

“真的,爸?”小杰惊喜地看着我。

跟小杰拍掌言定,我感慨万千。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形形的问题或错误,往孩子头上砸石头,孩子也还是原来的问题孩子。我们总是习惯一味地要求改变,可重要的是,是否曾经去尝试着理解孩子,真正愿意引导、滋养或者相信他们呢?

其实我们完全做得到。(责编/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