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班路上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班路上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车的时候,如果车上坐着朋友,我会习惯性地向他们介绍一路上的街景。比如这个路口,曾经有一座杭州最早的过街天桥,后来改建马路的时候被拆掉了;那个商场,曾是杭州百货行业的No.1;路的右边,以前是一座公交车总站,前不久刚刚搬走,最后一天有很多市民跑来跟它告别;路左边的那栋楼,曾经是本地最大的菜场,后来一度改造成杭州最早的超市……哪怕朋友是本地人,我也同样要碎烦上几句:前面格栋银行,老底子是城里最高的房子,那辰光我们窝里就住嘞后头……我想这一定是一种职业病。带团的时候,我总是要在旅游车上给游客不停地讲解,偶尔停下来歇一歇。可是一旦把麦克风放下,就会觉得车里的气氛有点诡异,仿佛冷了场一样——身为导游,怎么可以沉默是金呢?这种尴尬的气氛让我倍感不安,还不如拿着麦克风继续讲来得轻松一点。

坐我车的朋友,如果不是特别熟的话,听我这一路介绍,往往会回以善意的互动:“哇,你懂得真多啊!”“你小时候是不是特别喜欢历史和地理?”“你脑子里的信息储藏量真大啊!”嗯,我深信,在这些溢美之词中,总会有那么一两句,是出于真心的崇拜。

我们的导游证,每年都要年审一次。在北京,年审需要在网上自学九门课程,然后参加考试。这九门课程,除了四门必修的政策法规,另外五门则是选修的乡土导游课程。早些年,总觉得年审是一桩负担,可是这两年我发现,选修的那些乡土导游课程,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今年我选的五门课程分别是:长安街、二环路、三环路、东交民巷和中轴线的沿途景观。前不久有朋友去北京,年审中学到的那些东西还真的派上了用场。我带着他们从东交民巷的这一头走到另一头,按着网上的学习资料索骥,把那一栋栋近代历史建筑寻访了个遍。好多建筑我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我带团经常住的那个酒店,曾经是德国使馆,我竟然都不知道。那个下午,不仅于朋友,于我自己都是一次难忘的深度游。

最有意思的是三环路。我家住在北京西三环路的六里桥北,工作单位在西三环路的苏州桥下,上班下班,都是沿着这条西三环路。主路、辅路、入口、出口,它们构成了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很多人来说,三环路是出行的必经之路,是一座接一座的立交桥,是公交车的车窗外可以忽略不计的枯燥风景……

然而当我学完“三环路沿途景观”的课程后,突然发现,原来在这段上班路上,也有着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故事:莲花池是金朝中都的所在地;北京西站的“品”字型站房,有“首都大门”的寓意;玉渊潭公园的八一湖,是北京最早的水上乐园;中央电视塔的塔楼是宫灯形的(以前我一直觉得它像一根烟囱);大钟寺里的永乐大钟,最早其实是放在万寿寺里的;单位旁边的中国剧院,是建国35周年时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而建;就连我读过的大学,也是三环路上的一个著名景观,尤其是那栋出版社大楼,还是新千年北京的十大建筑之一呢……

真没想到,我的这条枯燥无味的上班路,在初来这里的游客眼里,简直可以算是一条景观大道了。在知道了这些“典故”之后,公交车站牌上那些原本冷冰冰的站名,也突然变得鲜活起来。

刚入行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导游的价值,就在于一张嘴皮子,能够把了无生趣的东西,讲得妙趣横生。现在我明白了,所谓了无生趣,其实是我们忽略了那些趣味,所谓讲解,就是一个挖掘的过程。旅游么,在我看来就是去别处体验别人的生活,既然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那不如让我们自己也来挖掘一下,看看上班路上都有哪些有意思的东西:单位门口的那段路、那条河、那座立交桥、那个小区,甚至是上班常坐的哪路公共汽车,它们背后的故事,你真的都知道吗?

当你发现了这些故事,并且津津乐道地讲给别人听的时候,上班下班的这条路,也许就不那么无聊了。

徐昕,北京外国语大学瑞典语教师,曾经在《新京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等开设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