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意淡墨淡 大雅平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意淡墨淡 大雅平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水花果册之五 清 朱耷

书法艺术对“淡”的追求由来已久,唐代的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中有“小人甘以坏,君子淡以成”的说法。但在书论中,把“淡”作为一个中心范畴,并以此作为衡量书法优劣之首要标准,却是从董其昌开始的,他将“淡”的人生观和艺术精神直接与“淡墨”相联系。此前的书法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在谈及书法用墨时,均主浓不主淡,“如张怀瓘《书诀》云:‘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而董其昌则以“淡”为标准,将倪云林的书画置于赵孟頫之上,“石田先生于胜国诸贤名迹,无不摹写,亦绝相似,或出其上。独倪迂一种淡墨,自谓难学,盖先生老笔密思,于元镇若淡若疏者异趣耳”。

董其昌的书法在清初深受朝野欢迎,受其影响当在情理之中,况且董其昌书画俱佳,学书法广取博收,自然会要研习董其昌的书画精髓。

山人临、仿董其昌的行书,笔法已臻圆润,用笔潇洒随意,字形舒展自在,“不但笔墨字形趋向董字,即字与字间,行与行间之距离,亦皆有董其昌的形式。”

如前所述,董其昌对倪云林推崇有加,曾论述:“幽淡两言,则赵吴兴犹逊迂翁,其胸次之别也。”董其昌建立起以“淡”、以“天真自然”为宗旨的书法美学思想,他提出的书法境界上的“意淡”,实质上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书法艺术的精神——“昔刘邵《人物志》,以平淡为君德。撰述之家,有潜行众妙之中,独立万物之表者,淡是也。……而大雅平淡,关于神明。非名心薄而世味浅者,终莫能近焉,谈何容易?……思涸,故取续凫之长;肤清,故假靓妆之媚。”此处,董其昌指出,只有以一种超然出世的人生态度去观照世界,才能到达“名心薄而世味浅”的层次,才能最终在艺术创作中达到“大雅平淡”的境界,否则就不能达到“淡”的境界,而只能做到表面上的“肤清”而已。

山人是明末宗室,自幼注重书法基本功的练习,龙科宝在《山人画记》里说:“少时能悬腕作米家小楷,其行草深得董华亭笔意”,陈鼎在《山人传》中评述:“八岁即能诗,善书画,工篆刻”,由此可见,山人的书法功底是很深厚的。他弱冠之年遭变,弃家而遁隐于奉新山中,出家为僧,皈依佛门,但他除了修行佛法以外,对书画的钻研就是空闲时间的主要内容了。就的生平经历来看,其钻研书法当然“不好书名,故书中稍有淡意”,的书法达到了“意淡”的境界。

的《临古诗帖册——临颜平原书》,作品中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耳”的词句,充分展示了山人看破红尘,摆脱尘世困惑,平和而“意淡”的心境。

后来的书法取法诸家,其中当然也包括吸取、接纳董其昌的 “意淡”书法理论,然而将这一书法理论应用于国画创作之中,正契合老子“无为而治”、“恬淡寡欲”的思想,使得其书画融合了“大雅平淡”的意境美。

从精神层面来讲,书画中的淡意正是反映了他“淡然处世”、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从画的物质层面来说,又是一种艺术形式——“笔势峥嵘,……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崇尚老庄的“淡然处世”、“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因此有了与常人不同的心境,他以此心境为基础,造出了绚烂之极的画境。

心境,原本乃佛教语,本意指清净之心,泛指人之心情、心绪。才德高深的书画家,在潜心创作时总免不了将自己的心境之貌通过笔墨凝固到纸面上,而观赏者则可从美轮美奂的书画笔墨中体味到创作者淡淡的心境。正如三国时期魏国的大书法家钟繇所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象皆类之”,当笔墨触及纸帛之时,原来的空白被打破了,新“形象”与新空白被创造出来,而这一形象的“万象”之美所反映的就是创作者善于体察大千世界的清净心境。

唐代韩愈在其《送高闲上人序》里说道:“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由此可见,一代书法大家张旭在不同的情绪状态和不同的心境之中,能够创作出无穷多样的精妙书法,他的书法中不但充溢着自己创作时情绪的波动、跌宕,也表现了宇宙天地间自然万物的形神妙境。这些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妙境是张旭主观情感所体会的,在他的书法里不再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模拟与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折射缤纷世界的心境,就像绘画所体现的那种绝佳画境一样。

“书境同于画境”,绘画与书法都强调作者心境的抒发、主观感受的表露与个体内心情感的传达。在漫长的失意岁月里,除了佛法、禅道之外,只能找到书画这一重要的途径来抒发、宣泄、缓解心中的不悦、悲愤、苦楚,他的每一幅画、每一幅字甚至每一种落款、署名的方式都充溢着内心及灵魂深处的郁郁之情,都可以代表一段时期的心境之状态,书、画同佛法一样都成为了调节、净化心境的良方。后世人观赏的书画,往往能够从其书法之内容、章法、字体上看出他荡漾着佛法、禅理的心境,亦能够明晰地体会到其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相互策应、相互暗示,并且很自然地引起情感意识上的巨大共鸣。

以自己灵犀的心境深切地体悟世间冷暖和寰宇河川,将主观世界的“精、气、神”与对客观世界的“彻悟”融为一体,并以翰墨将这“天人合一”的佳境凝注在数尺净宣之上,这就是绝妙的书法和国画意境。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述:“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唐代的张怀瓘称书法为“无形之相”,书法中精妙的点、画结构形式能够唤起观赏者对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形体、动态的联想,观赏者透过其书画可以瞥见山人充满禅意的佛、道心境,真可谓心境通书境、书境通画境,书画合一。历代以来,善书者多善画,实乃以博大、深沉之心境驾驭笔墨,因而亦书亦画皆可畅抒性情。也因如此,中国画家下笔作画不称之“画”,谓之“写”,取书法“写”字之意蕴,这正是书法用笔的代名词。作画不称之为绘、描、制,而称为“写”,确是中国文人画之质的飞跃,山人早期的题款“山人画”,而晚期的题款则多用“山人写”。从这一题款的微妙变化折射出对于自己画作中的那股淡淡、悠长的文人书法意境的深刻体悟。

当下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艺术工作者如果能从的画作中瞥见其平淡大雅的书法意境,能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物欲干扰下静心构筑自己的艺术王国,定能开创独具一格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石泠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山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萧元.书法美学史(修订本).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3]李一.中国书法家全集·山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