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沿海大开发背景下南通沿海渔业渔民转型发展对策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沿海大开发背景下南通沿海渔业渔民转型发展对策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南通市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深入推进新一轮沿海大开发,沿海前沿区域进入抓项目、攻投入,做产业、出效益的发展新阶段。这一轮沿海开发,与以往农渔业开发模式不同,主要是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开发。这种新的开发模式,给传统渔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在加快沿海开发的前提下,沿海渔业渔民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转型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一、南通市沿海渔业渔民基本情况

南通是江苏渔业大市,海洋渔业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产业规模大,养殖捕捞业在全市农业产值中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海洋捕捞、养殖产量均占全省总量的约“半壁江山”;二是从业群体大,总量12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如东和启东沿海一带;三是收入数额大,渔民收入水平为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并接近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沿海开发给传统渔业渔民带来的影响

1.产业空间构成矛盾

南通沿海9个工业园区均建设在高效海水池塘养殖基地上,养殖面积减少5万亩。从2005年开始,为保证大唐电厂、洋口港LNG等重大项目实施,对原养殖捕捞区进行调整和压缩,减少沿海近岸滩涂养殖区38.43万亩、近海捕捞区2.23万亩。新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中,将我市近100万亩养殖捕捞区调整为工业和城镇建设区、港口航运区,海洋渔业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减。

2.生态环境相互影响

一方面,负荷过大、超过海洋环境容量的养殖,在给行业自身发展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对海洋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海水养殖对相邻区域环境质量特别是排污有相当高的要求,一旦海水养殖遭受损失,不管是否由排污引起,都会使养殖者把矛头直接对准临近企业或园区,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对立,甚至引发环保类。

3.近海资源可能变化

一方面,沿海开发特别是大规模围垦后,海域形态、海流体系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会有较明显的滩面增高等现象,文蛤苗基地等种质资源保护区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一些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群体数量可能会有明显下降,对渔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新海洋生态体系形成后,也可能形成有利于渔业生产的新优势生物群体。

4.失海渔民受到影响

部分渔业水域被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征用后,不可避免地使一些渔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与其从事渔业生产经营获得的丰润收益相比,要找到收入水平大体相当的职业难度较大。一些年龄较大的渔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适应新岗位的职业能力,加之没有土地,“失海”后生活受影响较大。

5.渔业迎来转型契机

发展海洋渔业,是沿海开发的题中之义。深入推进沿海开发,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提供了现实动力;大规模围垦后陆缘离浅海距离变近,网箱养殖、浅海底播等先进渔业生产方式更易实施。同时,沿海开发也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三、沿海渔民转产转业之困

1.文化素质偏低

沿海养殖捕捞业从业人员年龄一般在45-60岁之间,这部分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数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弃渔上岸面临着很大的再就业难题。特别是以渔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靠海吃海”的传统观念,认为“转产即失业”,所以宁可“固守渔场”,也不愿“闯荡市场”;还有部分渔民在转产转业过程中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希望政府领着走、包到底,好让他们生活下去。

2.沉淀成本较高

为了发展再生产,不少渔民将收入连同家庭积蓄都投入到渔船、网具等渔业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上,但随着近几年养殖捕捞效益的下降,不少滩涂承包和渔船业主都处于低效经营的状况。渔业设施设备专用性特征,决定了其只能适用于海洋渔业生产,渔民退出原行业转入新领域,就得抛弃原有资产,开始全新投资,对他们而言,可谓“旧债未偿,又添新债”。所以,转产转业他们心有余却力不足。

3.社保问题突出

渔民是区别于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基本没有土地,大海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生产资料。随着沿海开发不断向纵深推进,部分渔业水域被征用后,一些年纪较大大、缺少技术和文化的渔民则面临“失海致贫”的困境,对社保“托底”功能的需求愈加凸显。

4.政策扶持不够

从2002年开始,南通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转移出来的渔民大多参加了转产转业技能培训考核,并取得上岗证书。但一些渔民认为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还不够强;还有部分渔民转产转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们期望政府和银行在资金方面能够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和倾斜。

四、南通沿海渔业渔民转型转业发展的对策

1.海洋渔业走“上岸下海”之路

从南通的市情实际看,连陆滩涂虽已基本利用,但浅海潜力还很大,公海远洋渔业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空间,海洋渔业完全可以向“两海”(浅海和深海)进军。大力推进高效设施渔业“五个百万工程”(100万亩滩涂养殖、100万亩浅海养殖、100万亩池塘养殖、100万平方米高标准工厂化养殖、100万平方米观赏鱼养殖),大力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业,大力提升远洋渔业发展水平,大力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实现渔业集约化发展,既化解海洋渔业和沿海开发在产业空间上的矛盾,又把渔业发展保持在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平,加快渔业转型升级。

2.失海渔民走制度保障之路

社保问题是推动失海渔民再发展的重要前提。解决这一问题,制度是关键。市级层面应尽快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保障机制。可借鉴土地管理经验,建立专门的海域收储机构,完善海域价值评估、收储和使用权流转机制,制定全市统一、为大多数被征用者接受的海域征用补偿制度和标准,合理补偿失海渔民利益。将失海专业渔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部分符合条件的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围海造地收益和海域使用权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失海专业渔民医疗、养老补助专项基金,使其贫有所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3.转业渔民走近海发展之路

长期的耕海劳作,大多数渔民都有着浓厚的“恋海”情结,上岸转产后如能继续从事与海洋相关的行业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渔民转产转业可围绕“海”字做足文章。抓住沿海前沿区域港产城加速融合发展的契机,下大力气抓好失海渔民转业技能培训,特别要注重组织好创业和从事三产服务业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沿海产业园区和工业企业集中的优势,鼓励企业吸纳一定数量和比例的失海渔民就业,并在税收返还和企业发展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对失海渔民自主创业的,给予享受民企和城镇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引导其从事水产品贸易、流通、休闲渔业以及其他非渔产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沿海区镇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失海渔民就业。对离开渔区迁移就业的渔民,为他们提供好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岗位推介等方面服务。

4.渔民生产走专业合作之路

解决渔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专业合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路径。可围绕海洋渔业养殖、捕捞、加工等优势特色行业,依托产加销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建立各类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政府给予贷款贴息、资金补助、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推动形成“龙头+基地+渔船”、“龙头+基地+养殖户”、“龙头+批发市场+渔民”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有效提高渔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度,在渔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致富金桥。

5.沿海开发走生态环保之路

自觉走高起点、生态型沿海开发之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开发、永续发展。市级层面应统筹好沿海前沿各重点区镇港口、产业、城镇、交通等规划,科学开发利用好沿海资源。沿海开发各项工作的实施,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要注意征求广大渔民的意见建议,切实做好环评和稳评工作,使沿海开发切实体现顺民意、惠民生、聚民力。大力推进海洋牧场等重大生态工程,为渔业渔民留下必要的生存发展空间,实现沿海开发与资源环境、群众利益共享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