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神对接”牵线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神对接”牵线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研发团队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搭乘火箭,如利剑般直插天际,奔向在轨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中国载人“太空之吻”。看似简单的手控交会对接背后,却是高难度的智力比拼。茫茫太空中,负责引导飞船驶向天宫一号的“红线”——微波雷达不负众望,在224公里处双向发现目标,超预期完成任务!

此时,微波雷达的缔造者,以孙武为首的研发团队无比兴奋。不少人泪水奔涌,模糊了笑眼。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等了太久。为了这一切,他们已经付出了太多。

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堪称引导神舟系列飞船发现天宫一号的天眼,是“天神之吻”能否成功的关键设备之一。在航天科工集团和二院、25所等各级领导的强力支持下,2011年,这一产品首次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中大放异彩。

整整10年时间,孙武团队用两次成功证明了自己。即便放眼国际,微波雷达这样一个解决方案至今仍是独创的,已申请了60多项专利,测量精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今,孙武所在的25所已将空间探测列为单位主业之一。

团队之魂

毫无疑问,总设计师孙武是整个微波雷达团队的灵魂。

孙武中等个子,面色黝黑,头发稀疏,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老一些。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赋予了他直爽、坚韧的性格。

大学毕业后,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孙武被单位推荐到法国留学。1991年,取得电子与通信专业博士学位的孙武回国,辗转进入专业更对口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工作。2000年,一项名为“毫米波交会测量雷达演示系统”的课题落在孙武肩上。当时的他不曾想到,自己从此踏上了一条满布荆棘的科研之路。

2002年,孙武经过两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当时行业普遍认可的几种交会对接解决方案存在一定不足。孙武信心满满地提出了一种多普勒测速、伪码测距、干涉仪测角的全新解决方案,并将其命名为“伪码连续波干涉测角交会对接雷达”方案。然而,这一方案却遭到了不少技术专家的争论。孙武一遍遍地计算后,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在时任25所领导的支持下,单位决定自筹资金,开始按照孙武的设想进行产品研制。

按照设计,微波雷达全部采用数字化方案。这在当时尚无先例,因此在联系承制单位时,相关单位纷纷拒绝。孙武为此一点点地跟研制生产单位共同研究探讨。2006年,微波雷达原理样机得出的数据和微波雷达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得到了上级单位的充分认可。与此同时,总体单位也发现了GPS等产品存在的弊病。微波雷达这一原来不被看好的产品终于得到了“可以开展工作”的批准。此时,飞船上其他项目已经启动了五年。

“慢了整整五年啊!别的研发单位不可能停下来等我们。相反,大家都在夜以继日赶进度。” 焦急万分的孙武意识到,“我们的设计必须一次到位。”这就意味着,在研制过程中,必须对电磁兼容、温度适应性、抗振动环境等问题一次性考虑全面,这对设计者的工程经验和理论基础均是一种考验。

难,确实难。可孙武没有别的选择。他把自己埋在实验室的演算纸堆中,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巨大的工作压力让孙武患上了神经性皮炎,两腿痒得钻心。药石无效,他只好不停地挠,直挠得双腿血痕斑斑。慢性胃溃疡、顽固性失眠,这些不速之客,比成功更早地找到了孙武。

与技术难题作战、与病痛斗争的同时,孙武还面临着与合作单位经常博弈的局面。

早在原理样机研制期间,生产方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他们说是设计方案有问题。我很清楚,设计方案没有问题。”孙武与生产方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在多方保障的支持下,研制工作才得以继续进行。从此,孙武被扣上了“暴脾气”的帽子。

由于进入较晚,微波雷达在飞船上最初的位置不够理想。焦急的孙武一次又一次找到相关单位沟通,终于为微波雷达争取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对进度的焦急和对技术的执着,让孙武时常忘记了沟通方式。久而久之,孙武“暴脾气”的名声甚至传到了集团。好在,“技术越吵越明白。大家坐在一起吵,下来一起说笑抽烟,抽完接着吵。”那些曾跟孙武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合作单位,如今跟孙武个人也好,跟25所也好,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孙武和他的“大家庭”

2007年之前,大部分的时间里孙武只是一个人在默默地为自己的梦想在奋斗。2007年,当微波雷达得到有关单位“可以开展工作”的批准后,开始有新人逐渐加入孙武的队伍。

当时,微波雷达是25所适应新领域拓展的全新产品。加派的人对相关业务有些陌生。为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孙武对团队成员高标准、严要求、精挑选,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有人因此说孙武人缘差,孙武解释称:“实际上我并不是针对个人。为了产品和研制进度,我坚定奉行‘不做老好人、不怕得罪人’的选拔原则。”

2007年1月,原来在25所2室工作的蒋清富被抽调到了孙武所在的一室,成为最早加入孙武团队的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专业背景,或许是蒋清富调来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如此,当时蒋清富对自己即将面对的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了解。

蒋清富在新岗位的第一项工作,是给孙武那部阐述微波雷达系统工作原理的论文集做文字校对。足足花了两天时间,蒋清富才把那份120页的论文通读了一遍。“欣慰的是,论文内容跟我的专业基本是相通的。”受到鼓舞的蒋清富,用了将近十天时间,校对了4遍,从而对设计方案有了整体的认识。此后,蒋清富时刻注意听孙武在合作单位讲课的内容,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

半年之后,80后贺中琴加入了这支逐渐壮大的队伍。作为25所自己培养的研究生,贺中琴成为了孙武的第一个研究生,被戏称为孙武的“开山大弟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贺中琴是团队中唯一的一名女性。

刚开始,贺中琴并不习惯这里的工作氛围。孙武经常训人。作为孙武的大弟子,贺中琴有幸得到了更多的“照顾”:“孙总对我说,‘你是我的学生,是要留在这个团队里的,不许当二混子,不能给我丢人!我当年留法时,稿纸用了几麻袋。你看你们,一个个懒得演算!’”严厉的态度让贺中琴很吃不消,为此她曾多次被训哭。

时间长了,贺中琴发现,几乎孙武每次发火,都是因为大家工作中的失误和疏忽。“来的全是年轻人,多半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功底也不算扎实,被训了几次就记得格外清楚些。”久而久之,孙武的训教成为了无形的鞭子,鞭策着大家不断进步。

当然,作为团队核心,孙武并不总是“怒目金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大家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看专业书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有了整体认识后再回头来看,往往就豁然开朗了;英文文献看不懂,别丢下不看,一次看三句,总有一天能看完。当大家看到专攻法语的孙武捧着厚厚的英文文献钻研时,自然也就沉下心去学习了。

2011年年底,当看到微波雷达在首次交会对接中的出色表现后,团队成员都很兴奋。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孙武的神经性皮炎好了,脾气也好了很多。大家这才发现,孙武并不是天生的暴脾气,相当程度是因为任务紧带来的。蒋清富说:“我们的项目比其他项目整整落后了五年,谁能不急?大家配合不力的时候,孙总自然会拍桌子。”

现在的孙武,不仅有了微波雷达这个“孩子”,也有了包括蒋清富、贺中琴等在内的11个弟兄。长兄如父,孙武把团队成员当做孩子一样,这样的感受贯穿了记者与孙武谈话的始终。

新人向前冲

2007年12月,孙武团队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工程样机的研制。但孙武甚至来不及为这一阶段性成果欢呼,就投入了试验验证设备研制和验证试验中。“验证设备好比是一把测量工程样机准确性的尺子。其精密度要比雷达精密度高出十倍才行。”

根据总体单位要求,除实验室验证结果外,微波雷达团队还要进行暗室验证和外场试验。所谓暗室,就是用吸波材料隔绝外界信号的封闭空间。而吸波材料,是一种名为聚氨酯泡沫的特殊材料。在暗室中,这种材料铺满了地面和四壁。

2008年,也就是贺中琴上班的头一年。她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待在暗室中。试验人员稍有动静,吸波材料就会产生细细的粉尘。试验人员发现,无论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都无法完全避免粉尘的产生。“最开始,我们戴着医用口罩,出来后发现,口罩外边是白的,里边是黑的,说明粉尘太细,口罩作用很有限。”就是这样的环境中,贺中琴不仅要进行试验,还要时不时地干些体力活。试验时,有时需要挪动飞船模型。试验队员就得先把地面上的吸波材料搬走,然后开始推一吨重的模型。暗室中最多时也只6个试验队成员。对他们而言,动模型可不是个轻活儿。“推模型时的状态,时常让我想起长江边弓着身子的纤夫。”贺中琴说。

按照暗室使用规定,人员出入时也要把吸波材料搬出一条通道。因此贺中琴和队员们尽量少喝水,免得出去上厕所。吃饭时往往是派一个人把盒饭带进来吃。对于当时刚刚毕业的贺中琴来说,这样的工作环境显得非常艰苦。“刚开始我特别着急,总想着赶紧干完早点出去,后来发现着急于事无补,也就慢慢沉下心来了。”

几乎在贺中琴埋头暗室的同时,另一组试验成员正在进行外场试验。这是为了更好地在模拟飞船上的微波雷达与天宫一号上的微波应答机在太空中的工作状态。

最开始,试验队员将雷达安装在百米高楼上,应答机放在直升机上,以测试系统表现。“这仅仅才是半动态试验,因为雷达没有动。”孙武认为,全动态试验的试验数据会更有说服力。因此,他派出了以蒋清富为首的几名试验队员,赶赴湖北襄樊,开展挂飞艇试验。也就是把雷达和应答机分别放置在两艘飞艇上来测试产品性能。

蒋清富和同事进驻飞艇试验基地时,正是金秋十月。“大家开始认为,半个月就能搞定。所以都是穿着短袖来的。”蒋清富回忆说。没想到,试验遇到了不少技术障碍,当大家致力于攻克技术障碍时,刚入冬的襄樊居然下起了大雪。那一年的冬天不仅来得特别早,而且特别冷,树上甚至挂满了几乎没有出现过的冰凌。埋头试验的试验队员来不及买衣服,一个个冻得直发抖,随队出差的系统副指挥、25所科技处副处长黄宜虎赶紧给大家买来了军大衣御寒。为获取试验数据,蒋清富和同事就这样穿着军大衣,顶风冒雪地在130多米的高塔上爬上爬下。

“这样的环境,你们会不会抱怨?有没有想过,跟一起毕业的同学比,自己的工作太苦了?”面对记者这样的问题,蒋清富说:“一忙起来,根本就顾不上想这些。满脑子都是技术障碍和技术参数,什么苦不苦的都顾不上抱怨。”

刚刚从实验室赶过来的贺中琴说:“刚毕业的时候,同学聚会还会叫我,总是没时间去,慢慢的大家就不叫我了。所以同学是什么状态,我基本不知道,也就无所谓谁比谁苦了。我只当大家都跟我一样在加班。”眼前的贺中琴,穿着一件紫色T恤,上边有只很萌的大青蛙,让人很难把她跟那个在暗室里奋力挪动飞船模型的身影联系在一起。

由于长时间加班,今年已34岁的主任设计师蒋清富两次被迫推迟婚礼,直到不久前参加了所里组织的集体婚礼,才算是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微波雷达正式立项时,已是2010年4月。是飞船上所有项目中立项最晚的。然而,仅仅用了7个月,微波雷达团队就交出了正样产品,成为最早交付正样的团队,也给整个集团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和动力。有人评价说:“微波雷达团队在创新能力、拼搏精神、协作精神等各方面都是25所相当出色的,在二院也是最好的团队之一。”

10年时间,他们经历过的曲折和困难,并非短短一篇文章所能说完。采访过程中,孙武仅“太困难了”一词说了不下20遍。对于他这样一个不善言辞的科技工作者而言,短短四个字中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或许只有他本人清楚。

十载艰辛,十载风雨。当胜利的掌声响起,当成功的花朵绽放时,孙武和他的同事没有迷失自我,不骄不躁继续投入到新的攻关中去。他们的新战场,是“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在新一轮的探月工程中,他们也拥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更广阔的舞台,期待着微波雷达团队新的更出色的表现。

在25所、在二院、在航天科工,孙武这样的团队远不止一个。他们秉承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书写着新时代的航天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