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相对要素价格等化;多锥形均衡;要素禀赋;CES生产函数

一、引 言

肇始于1992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1994年的外贸体制改革,加速了市场化进程 ,促进了产品市场繁荣和生产要素地区间自由流动。然而,与总量经济之繁荣景象形成鲜明 对照的是,要素收入差距所导致的贫富分化和地区分化。以劳动者收入为例,2008年在岗职 工平均工资最高的北京和最低的海南分别为56328元和21864元,前者是后者的2.58倍,200 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实际年收入分别为17067.8元和4760.6元,前者是后者的3.59倍 。① 就直观印象而言,这既不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1964) [1]所表征的高经济增长率的国家,工资实际增长率将随实际汇率一同上升的规律 ,也不符合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PE)所揭示的产品自由贸易将使各国间绝对和实际的要 素价格均等化。如何剥离技术水平、要素质量、产品价格等因素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检 验真实要素价格的差异性及作用机制既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又是减少 要素价格差异和缩小收入分配差 距的必要前提。

萨缪尔森首先证明了在要素禀赋的变化小于产品要素密集度变化的情形下,参与贸易的两国 要 素价格将相等(Samuelson,1949),[2]理论界称之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P E),包 括两层内涵:一是相对要素价格均等(RFPE),即要素价格比不一致的两个国家,进行自由 贸易之后,相对要素价格比率趋于均等,最后达到完全相等;二是要素价格绝对均等,即同 一种要素绝对价格不等的国家,在自由贸易之后,要素的绝对价格会逐渐趋于均等,最后达 到完全相等。Leamer将FPE成立的条件总结为技术同质、产出组合相同以及不存在要素密集 度逆转(Leamer,1994),[3]意即从技术水平、要素禀赋相似性和产业间要素替 代弹性等 方面界定了贸易参与国的属性。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家间技术水平差异会导致要素 价 格不同,但相对要素价格却会相等。因此, RFPE是FPE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考虑到广泛存 在的技术差异,可用RFPE检验代替FPE检验。

早期关于FPE的实证检验多应用于多国经济中,而近期的文献则将FPE应用于一国内地区间要 素价格差异的分析(Bernard & Jensen,2000)。[4]尽管国内关于收入分配的文献 可谓汗牛充 栋,但基于生产要素价格视角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缺乏实证支持,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 是陈飞对我国省际间相对要素价格均衡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陈飞,2008)。[5]本文参考国际学术前沿就FPE定理在一国内地区间经济的成功应用,首先推导纳入技 术和要素质量差异化因素的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实证检验模型,进而考察我国地区间相对要 素价格多锥形均衡的客观事实,分析地区间相对要素价格差异化的作用机制。

二、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理论框架

(一)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锥形条件

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处在各自的多样化锥形之内,它们的要素价格必然均等化(McKenz ie,1995)。所谓多样化锥形,即从特定相对要素价格得出的任何一组要素密集度射线定义 的一个区域,如图1。只有当一个国家(地区)的要素禀赋落在多样化锥形之内时 ,才能保证两种产品的正向产出,当禀赋点落在多样化锥形之外时,该国(地区)一定在某 种产品上实现了专业化分工,讨论要素价格均等(收敛)的前提就不复存在。要素价格均等 化的锥形条件本质上规定了国家(地区)间要素禀赋要具有相似性,分工形式是不完全分工 。Learner(1952)[6]最早描述了两要素(资本K和劳动L),四产业(化工、机械、 纺织和 服装)和四个地区情形下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锥形条件,Bernard(2005)[7]做了发展 ,国内学者 陈飞(2008)引入了这一表示方法。图中四个地区被分割为三个锥形, 对于落入某一锥形 内的地区,生产锥形外部的产品会导致负的利润,各地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只能生产锥形 内的两种产品。因此,每一个锥形都分别代表一个两产品两要素的单锥形均衡,即落入同一 锥形的不同地区以相同的要素价格和要素组合生产同种产品。如果生产要素可以替代,由于 不同锥形要素禀赋不同,要素价格不同,这使相邻锥形内的地区利用不同的生产技术生产同 一种产品成为可能,表现为不同锥形内生产同一种产品所使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例如:当 要素禀赋变得更为劳动密集时(锥形ⅡⅢ),劳动更加便宜,等成本线由ABCD,同时与 纺织和服装的等产量线相切,锥形Ⅲ的劳动要素价格比锥形Ⅱ更为便宜(KCD

(二)RFPE实证检验模型

假定:两个地区(r,b),同一个产业,劳动和资本两种投入要素(L,K),地区间存在生 产技术和要素替代的可能,故采用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CES),设定形式为:②

Y=A(αL-ρ+βK-ρ)-1ρ,其中,A>0,ρ≠0,0

其中,Y是产出,K是资本,L是劳动,A(A>0)是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参数或效率参数。α和 β是份额参数,表明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ρ(ρ>-1)是替代参数,替代 弹性σ=1/(1+ρ)。根据CES生产函数,可以推导出总成本函数(李盼道,2008): [8]

TC=A(wρρ-1L+w ρρ-1K)ρ-1ρY (2)

因生产要素存在质量差异,引入要素质量调整因子和要素价格调整因子,借鉴Bernard(200 5)[4]对美国地区经济要素价格的估算方法,可从成本角度推出相对要素价格均 等化的实证检验模型:

r地区劳动总收入r地区资本总收入=ηLKrbb地区劳 动总收入b地区资本总收入(3)ηLKrb=γLKρρ-1rb,表示r地区和b地区劳动- 资本相对要素价格之比。等式左端和右端分别表示r地区和b地区可观测的劳动总收入和资本 总收入之比。当ρ=0或γ=1时,参数ηLKrb=1,而只有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成 立时,γ才等于1。因此,在保证ρ显著不为0的情形下,ηLKrb≠1是拒绝相 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当把对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考察扩展到多个产业,并 以全国劳动总收入和资本总收入之比为基准值,可以建立如下的实证方程:

i地区j产业劳动总收入i地区j产业资本总收入=ηLKiN 全国j产业劳动总收入全国j产业资本总收入+μi,j(4)

由于ηLKrb=γLKρρ-1rb,ηLKrb ≠1只能判断省际间相对要素价格不等,要明确判断各省劳动要素价格高低需要进一步判断 γ是否等于1,故需要估算CES生产函数的参数。

对CES生产函数(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在ρ=0处进行二阶段泰勒级数展开,可得到CES生 产函数的线性近似表达式:

lnY≈lnA+αlnL+βlnK+ζln2(K/L)(5)

其中,ζ=-ρ2αβ,逆推可得ρ=-2*ζ/(αβ),进而可知ηLKrb 的反函数将根据(5)式估算出的ρ值代入(6)式可求出γ值,即一个地区的劳动-资本要素价格比 。若γ>1,说明该省劳动力要素相对价格(相对于资本)更高,该省倾向于选择资本密集 型技术进行生产,反之亦然。γ=1,则说明劳动力要素价格和资本要素价格无显著区别,对 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技术无明显偏好。

三、我国省际间RFPE的实证检验

本文将根据(4)式求解参数ηLKrb,用于判断各省相对要素价格是否均等, 根据(5)式估算CES生产函数的替代参数ρ,结合(6)式计算各省劳动力要素的相对价格( 参数γLKrb值),以判断该省的资源密集程度。

(一)省际间相对要素价格多锥形均衡

因无法直接获取特定地区资本或劳动的总收入,用各省在岗职工工资代替劳动总收入,用特 定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减去应交增值税和在岗职工工资后的值替代该省该产业资本总收入。根 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类(GBT4754-2002),将工业分为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 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并分别加总每类产业下细分产业的指标值作为这三个产业的相应值 ,可获取数据的时间区段为2000―2007年。鉴于本文以区域间相对要素价格均等性为考察目 的,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客观现实,选择东部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 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等10省(市),中部的山西和河南,以及西部的四川 。其中,剔除东部上海和海南两省是因为没法获取历年工业增加值和应交增值税,选择河南 和四川两省是因为其人口大省的资源禀赋特征对劳动力相对价格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北京 缺失(2000―2003年)应交增值税的指标值,采用算法“应交增值税=主营业务收入×(全国 的应 交增值税/全国的主营业务收入)"替代,不会影响数据的基本面。采用2000―2007年13省( 市)工业细分产业的混合数据对(4)式进行计量分析,得到13个值ηLKrb( 见表1)。

(二)替代参数估算与要素禀赋分组

对于CES生产函数,替代参数ρ和σ替代弹性是关键值。本文选用13个省(市)1998―2008年 期间的工 业企业增加值、工业企业资产合计和年末在岗职工人数三项指标,构成面板数据用于估计( 5)式中的α,β和ζ,数据来源为中经数据库和各省各年统计年鉴。本文假定各省技术水 平、要素禀赋 和价格存在差异,各省的要素替代弹性效应不同,所以采用变斜率的固定效应模型对参数进 行估计,并求得ρ值。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如下客观事实:一是户籍制 度改革、农 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二是银行业金融 机构减少了企业资金跨区域流动,计算机网络使跨区域支付和结算便利化、快捷化和安全化 ,这些使资本要素的省际间流动更加频繁;三是快速发展的物流业提高了物资流动速度。因 此,可将所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13个省(市)要素替代弹性做近似相等处理,利用13 个省(市)替代参数的平均值(三)实证检验结论

动-资本 相对价格,辽宁、浙江、山西3省则处于中间水平。

2.各省劳动力要素相对价格显著不同,资源禀赋差异明显。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 省劳动-资本价格比γLKrb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江苏、北京、四川、河南、 广西等5省γLKrb1,具有较高的劳动要素价格,资本相对劳动更加丰裕,偏好资本 密集型技术。

3.检验结果基本符合各省经济特征和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工业化发展程度 越高,资本形成率越高,资本要素越丰富,越可能归为资本密集型地区(劳动-资本要素价 格大于1)。表2显示,河北、福建等5个资本密集型省(市)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名领先于中 间锥形的辽宁、浙江和陕西等三个省份,而中间锥形三个省的人均GDP又领先于四川、河南 等5个劳动密集型地区(北京、江苏例外),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本密集度相互关系 的一般规律。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百分比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河北、福建等5个资 本密集型省(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为53.8%,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数 的平均比重为31.8%,而四川、河南等5个劳动密集型地区(北京、江苏例外)工业增加值 占GDP的平均比重为50%,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数的平均比重达到50.3%,资本密集 型地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其资本密集的特性,而劳动密集型地区以工业和服务业 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劳动密集的特性。以教育、科研、金融等服务业为主导是 北京市的产业特征,2007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高达71%,增加值高达72%,江苏制造 业就业人数占到全部就业人数的22.44%。因此,虽然江苏和北京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 高于劳动密集锥形内的其它三个省份,但因其特殊的产业特征,检验结果仍然是劳动密集型 地区,这使我们的实证检验结论显著的区别于已有文献。

四、相对要素价格多锥形均衡解析

(一)要素禀赋变化改变了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理论前提

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T)为核心范式的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资源禀赋不同是国际贸 易发生的原因。以此为逻辑起点,一国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和本国生产要素成本做出的产量调 整过程,必然引起不同产业对国内要素供给和需求的调整,从而孕育着要素价格调整,其结 果就是本国禀赋丰裕的要素价格将上涨,并最终与国际市场持平,表现为国家间要素价格相 对和绝对均等化。国际学术界关于(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成立条件的探讨不胜枚举,可似 乎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是RFPE中所包含的HOT假设,其中包括要素供给无弹性。只有要素供 给无弹性,本国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出口产品所引发的对丰裕要素需求的增加才能与不变的供 给形成对比,并促使丰裕要素的价格上涨。我国是劳动力要素丰裕的国家,但东南沿海长期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事实并没有使这些地区的劳动力相对要素价格显著提高和均等化,其 根源在于伴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而出现的劳动力流动。正是源源不断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向包括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及中西部发 达城市 的流动,使这些地区可以持续不断地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从而保持了劳动要素丰裕的资源 优势,凭借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因此,RFPE 定理不可或缺的劳动供给无弹性条件在这里无法满足。

(二)产出调整机制使增加的要素供给被具有无穷弹性的国际市场需求所吸 收如果不能证明产量的不同组合取决于要素供给,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就永远不能成立 ,其作 用机制表现为:要素供给变化(factor supply)产出组合变化(product mix)产品价格 变化(product price)要素价格变化(factor price)要素所有者收入变化(factor re wards)。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具有无穷弹性,沿海城市通过密 集使用不断流入的低成本劳动力,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劳动力要素使用量的 增长同步于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量的增长,从而使劳动要素价格维持在一个较低水 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世界市场通过要素价格调整过程对本国劳动力要素供给增加的时刻 响应,使中国要素禀赋的分工锥体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劳动者收入长期徘徊于低水平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SITC)的统计数据,我们分析了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对出口 的 贡献,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根据SITC的产业分类,我们用 轻 纺产品、橡胶制品(第6类)和杂项制品(第8类)出口之和占出口总量的比重近似于劳动密 集 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改革开放之初(1980-1985),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在出口领域平分 秋 色,工业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在1986年之后均超过50%,且持续走高。2003年以前劳动密集 型 产品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历年均超过50%),但总体看来呈下降趋势。以 1992 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分水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19 91年 的55.79%陡升为74.14%,但此后呈下降趋势,这与9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城市大规 模流动相耦合。

五、结论与建议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定理之一,国际学术界对该理论及应用的研究 日益成熟,国内文献却还比较少见。本文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实践,围绕该定理做 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纳入技术、要素质量和价格等差异化因素,根据CES生产函数 所对应的总成本函数,推导出相对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实证检验模型;二是采用该模型对 我国江苏、浙江、广东等13省(市)的实证检验表明中国省际间存在要素禀赋多锥形均衡,相 对要 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实践中不成立;三是避免笼统探讨要素价格影响因素 的不足,从要素供给弹性、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产出调整机制等角度探讨了相对要素价格均 等化定理不成立的原因。

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基础和市场结构,参与全球分工程度是决定一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的 三类主要因素(江小涓,2007)。[9]正如我国贸易数据所揭示的那样,以劳动力 要素禀赋 丰裕为特征的比较优势决定了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工业制成品50%以上的份额。随 着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以及就业扩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 征正在消失(蔡,2008)。[10]2004年初,珠三角、闽东南、浙 东南等地区的“民工荒"现 象则使一些加工制造企业直接感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当前,我国跨区域流动劳 动力有限供给、非农产业技工短缺等问题将通过提高劳动力成本而削弱我国的比较优势。因 此,在贸易结构尚未高级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尚未完全确立之前,如何避免劳动 力比较优势丧失对贸易格局产生不利影响将是近期内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应努力促进技术 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单位劳动成本优势;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 促进劳动力要素跨区域流动。

注 释:

①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②CES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A(αL-p+βK-p)vP,v为参 数。当v>1时,规模报酬递增;当v=1时,规模报酬不变;当v

主要参考文献:

[1]Balassa, Bela. The Purchase Power Parity Doctrine: A Reappraisal[J]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4(72).

[2]Samuelson, Paul. International Factor-Price Equalisation Once Again[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49(59).

[3] Edward E. Leamer.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 Evidence[J]. NBER W orkong Paper Series, 1994.

[4]Bernard, Andrew B. and J. Bradford Jensen. Who Dies: Interna-tional

Trade, Market Structure and Plant Closures[J]. Dartmouth mimeo. 2000.

[5]陈 飞.中国各省份要素相对价格多锥形均衡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2008(5).

[6] Lerner, A.P. Factor Pric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Economica, 1952.

19 (1).

[7]Andrew B.Bernard, J•Bradford Jensen and Peter K•Schott. Factor Price

Equality and the Econo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J], CEP Discussion Paper No69 6, 2005.7.

[8] 李盼道等. 基于CES生产函数条件下总成本函数的确定[J].德州学院学报,2008( 6).

[9]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7(5).[10]蔡 .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M].北京: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8.

Theory Mode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lative Factor Price

He Xingrong1 Chen Yongbing2 Fan Fushan3Abstract:This paper deduces an empirical tests model about rel ative factor pric e equality theory based on total cost function of CES production function by con sidering the difference of technical level, factor quality and factor price amon g provinces. The empirical test results of RFPE theory by using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1998-2008) through this model indicates that relative labor price is

obvious dissimilar, relative factor price equality is untenable and the multi-co ne equilibrium exists in China. Furthermore, we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why RFPE

is untenable in the present economic consolidation practice in China from the p oint of view of the factor supply elasticity, varianc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d emanding and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Key words:Relative Factor Price Equality;Multi-Cone Equilibrium ;Factor Endowment;

CES Production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