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设计绘画基础内容取向性浅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正确地来审视传统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的绘画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方式,鼓励、着重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创新理念,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类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 绘画基础 取向 评价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92-0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热点,正因如此,社会对艺术类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多。据相关数据统计,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也正因如此艺术设计这门学科已逐渐成为社会所认可的热门专业,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也是严峻的,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否可以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呢?特别是对于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绘画的群体来说,理性地讲我们不能轻率地把绘画造型理解为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因为这样会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中所具有的独特个性。这是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定位是否准确的一个标准和方向。
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是素描、色彩,在艺术设计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内容是有历史原因的。我们从小学习美术,老师就一直在告诉我们素描、色彩课程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我们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会发现大多数人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是一味地注重绘画写生练习和技法的训练,却未曾正视过艺术设计的专业性、设计思维的培养。在以往的学习体系中,我们的艺术教育注重基本功,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不少基础扎实的画家,在美术界中至今还有不少画家还在为自己花费数月时间创作的比照片还真实的绘画作品而欣喜。在书店中,我们经常会找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这样难免我们就会想,是否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何谓正规?艺无止境,艺术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都走同样的路线,想想那该有多么可怕,这样的艺术我们如何发展?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早已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高科技的信息社会,一味简单地重复,已不能满足设计中创新的理念。在艺术设计中,我们只能去借鉴一些好的理念和创意,而不只是简单地去复制和拷贝。因为设计中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创和新鲜的理念意识;当然我们的创新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有些滞后。设计师的“表现语言”相对苍白,缺少一些“感动”,那么我们就需要去思考,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了。
在以往绘画基础课的学习中,重点即要求放在物体如何造型、色彩怎样搭配、三大面五大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这种目的性很强的学习、这种模式我们都经历过。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中设计思维的培养,我们的观念应该有所更新,既然培养的是设计类人才,而非日后的画家、艺术家,那么这样学习的意义何在?只知道对着石膏像去研究、探索,无形中会丧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又从何谈得上创新的理念和意识。所以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应放在学习的首位,才是明确的基础训练方法和手段。
在培养基础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把培养艺术类人才的观察能力放在第一位,如在结构素描练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理性分析作图训练;另外着重培养其表现能力,除传统光影调子的表现外,大力培养个性的表现方法和独特的创作理念,不可用抽象、具象来评判他们的作品,应看重他们的真实情况与独特视角,鼓励大家用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和想法。艺术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是我们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有了这些方法或步骤的练习,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家,适用于不同的设计领域,是比较可观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蓬勃的今天,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多样化,审美趣味多元化,灵活、可塑性强的学习和取向对于学设计的人群也具有更多的吸引力,毕竟“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原动力,是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对专业感兴趣,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的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对艺术类人才发展的评价,而不能太看重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要给予正确的评价,鼓励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人的生活体验。很多时候,艺术类工作者审美观点的差异,在语言上没有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没有给予正确的评价标准,片面性的评价就显得有些不负责任,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沟通,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可塑性。
总之,正确地审视传统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的绘画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方式,鼓励、着重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创新理念,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丞峰、贺万里.装置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6
[2]何进军.教育类专业概论与职业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