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室外雕塑艺术的审美取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室外雕塑艺术的审美取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室外雕塑已开始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市政建设、旅游休闲的新亮点,室外雕塑与社会时代、与环境、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室外雕塑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形象移情于观众,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要求。认识室外雕塑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价值,对提升城市综合形象,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室外雕塑;时代;环境;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J301文献标识码:A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起源于原始人类的最初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活动,最早的雕塑作品是欧洲旧时期时代晚期,奥瑞纳文化阶段被人借“维纳斯”名字命名的一批女姓雕像,距今已有一万至三万年的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雕塑艺术逐渐脱离实用工艺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作为公共艺术的室外雕塑,成为城市文明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审美值价。

一、室外雕塑的时代特征

雕塑是时代的铭志,历史的凝固,时代精神的象征,社会生活的写照,同时它还形象地教育着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雕塑还表现出它与时代科学技术的一致性,据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中国就已经能够铸造出大型室外铜像,这些纪念性铜像已和当时的城市宫苑建筑相融共成,代表着中国青铜时期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和使用,新的雕塑工艺不断产生。特别是上世纪初工业革命后,设计构成的广泛运用,立体构成和装配雕塑的发展,波普艺术的流行,以及场所雕塑和废品雕塑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雕塑概念。例如:以卡尔德为代表的静态雕塑,常常是一二十米高,上百吨重的钢铁庞然大物,它的活动雕塑也多以金属片、金属管、金属丝组成。世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达利创作的金属雕塑《有抽屉的米洛的维纳斯》,巧妙地利用维纳斯“黄金分割”典范的形象,在维纳斯的身体上荒诞不经地开了几个匪夷所思的抽屉,从而引发出人们无穷的猜度和联想,这充分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材料工艺的进步。除部分纪念性雕塑和怀旧式的街头写实雕塑外,艺术家们有很大部分是利用了材料的体积、色泽、重量、肌理、节奏和速度等视觉要素及其他技术手段来进行雕塑,以唤起人们与时代的共鸣,与心灵的沟通。

二、室外雕塑与园林景观

园林可呈现四季不同、情趣各异的景色,如果再加上雕塑点缀,就能取得更加完美的视角艺术效果。城市的生活环境需要视觉美来调节,雕塑配合着园林建筑,创造出调节生活的美的环境与空间,把美的行为显现于形象,对城市或者广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现在各个城市每年都有大批旧城改造,新增了许多的公园绿地、学校草坪、街道小景。在这些绿地与建筑群之间,绿地与绿地之间,建几座小型雕塑就能起到衔接过渡和丰富空间的作用。园林雕塑可大可小,远可观瞻,近可触摸,既可布置在重要场所,也可安放在偏僻角落。不同材质雕塑和周围的树木、建筑、水流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自然空间、阳光和四季对雕塑光影的色彩变化,使其成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使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些表现手法运用到我国苏州园林的布局与建设上,使其早已成为中外城市雕塑设计的典范。武汉市中山公园在最近的改建过程中运用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对园林的布局及雕塑创作作了有益的尝试。改建后的公园设计精良,仅形态各异的桥就有18座,各种材料的雕塑17座,既有怀旧气息浓郁的《戏水》、《洗衣妇》,又有取自成语的《刻舟求剑》、《一叶障目》,还有一些儿童喜爱的小品雕塑和反映环境、体育运动的现代抽象雕塑,初步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雕塑与建筑虽是两门不同的艺术,但他们之间又有着微妙的共存关系,有时我们难以分清我们所见到的究竟是建筑还是雕塑,就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古希腊的雕像柱、中国的九龙壁,广场中心雕塑、街心花园雕塑,建筑物前(或周围)的雕塑,建筑物上的雕塑。他们以雕刻的手段构筑建筑,以建筑形式表现雕塑。他们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补充,是人工与自然生命形态的结合,是互生的艺术形式。历史上一些古老的建筑都与不朽的雕塑联系在一起。

好的室外雕塑能够中和水泥、钢铁、玻璃等建筑材料不可摆脱的僵硬和冷漠感,拉近建筑物、街道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使人的生活环境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如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上建有的几组反映老武汉市井百态的街头雕塑,其中有一组《对弈》的写实雕塑,表现的是街头纳凉下棋的情景。在美国哥伦布市的罗杰斯纪念图书馆前,亨利摩尔的雕塑“巨大的拱门”就时常为人们所穿行,当风和日丽之时,孩子们甚至在它的周围上课玩耍。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广场集合了许多著名雕塑作品,它作为该城市群众集会、讲坛、杂技场达七百多年这久。在许多城市,雕塑已与广场和城市水融不可分割,成为旅游休闲的重地。

三、室外雕塑的审美取向

室外雕塑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形象移情于观众,激活观众的感知,或褒或贬或亢奋或抑制,从而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借景与借意,是室外雕塑常用的艺术技巧,借此引起观者审美心理的共鸣。特别是纪念性雕塑更注重以人文景观为依托,利用原有自然景观的自身意义和价值,使雕塑的内容与周围景物浑然一体、气韵相连,使观众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举世闻名的巴黎公社墙是巴黎公社革命者牺牲的地方,雕塑家就在这墙上雕刻着牺牲者勇敢的遗容。它像一首悲壮的交响乐,让观者深受艺术力量的感染,虽然墙身只有两米多高,但让观者看到了法西斯的残暴,同时也看到了世界第一个工人阶级运动中英雄者的形象。有的城市和地区在历史上曾发生过重大事件和有着美丽的故事传说,在这些地方建立纪念碑、或园林雕塑,其一木一石都能引起人们对先辈们的缅怀和崇敬以及对古老传说的追忆,使作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如: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庆歌乐山烈士雕塑群像、兰州黄河岸边的《母亲》等等。这些雕塑无不情景交融,充分利用地点和环境的特殊性,使雕塑艺术的内涵得以充分地扩展。

寓意与象征,在大多数室外雕塑上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并以此鼓舞人们教育人们,给人以希望和祝福。历代陵墓前寓意避邪的狮子,镇守墓前,保护墓内主人,是力量的象征,如联合国总部前《战争与和平》雕塑,表现的是一支打了结的手枪,寓意着联合国的宗旨就是制止战争和暴力,也象征着人类对永久和平的期盼。深圳市政府门前的《垦荒牛》雕塑已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标志雕塑。

感觉与联想,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想象。雕塑是静态的再现艺术,它以动人的造型材质、肌理,影响着观众的视觉和触觉,继而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古希腊雕像维纳斯不仅能给我们肌肤的温暖,而且还能给人以真实的生命感。”如建在法国鹿特丹城的青铜雕塑《被破坏的城市》,这座雕塑其人物造型叉开双腿,胸腹空空、肌肉暴烈,两手伸向天空大声呼喊,似对战争提出最严厉的控诉。设计者运用简洁夸张的手法,让观众联想到法西斯的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使心灵得以震撼。正如莱辛在分析艺术形象时所说:“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雕塑是从体积的变化、转折当中产生韵律,使观众来体会一种生命的情绪、甚至一种思想。《古乐》中写到:“凡言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心”与“物”的关系就是指主观与客观、感觉与联想的关系。

抽象与具体,是艺术表现的两种形式,也是物化形象的两个重要审美特征,雕塑材料所具有的形态、质感、色泽、肌理能诱发创作者产生抽象的设计意念,将艺术的想象与材料的自然效果融为一体,能给予观者空间审美的极大自由。哈德森的红、黄、蓝四棱抽象构置雕塑和美国卡尔德的金属构成雕塑,都以其抽象的语言(没有具体的内容,只有构成形式),以节奏和韵律的变化,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无穷的回味。雕塑的具象美更多地展示艺术形象的具体内容,常常以其高超细腻的雕刻手法,栩栩如生再现形象以感染观者。许多著名的室外写实性雕塑,如丹麦的《人鱼公主》雕塑,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雕塑都以其具象美而让人们百看不厌,而且是历长久不衰,风采依旧。

现代雕塑,特别是抽象雕塑和动感雕塑,他们特别注重功能的综合性和材料的多样化,注重视觉的愉悦,打破封闭式的结构模式,把人这个主体引进或融合进雕塑本体的组合之中,启迪和引发人们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如美国卡尔德的那种微风可以吹动的活动金属雕塑,让主体——人的想象和思维,随着自由运动的客体——雕塑的色彩和形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四度空间包括动力、速度和时间的特殊的视觉效应和抽象的审美体验,引发诗意的自由联想。

人类社会无论怎样发展,总要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美化环境,也就是美化人的本身。室外雕塑是一项综合环境艺术,是最具时代属性的文化现象,它的规模的形成和艺术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需要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全体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也需要政府的投入。在欧洲不少国家都有立法,提取一定数额的建设费用于公益性室外雕塑,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21世纪我们这代人以超越前人的速度实现艺术和环境的大融合,使我们的室外雕塑更能体现现代人类精神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