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曾明确指出:“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事实上,今天的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否得到发挥,仍然是值得大家反思的问题。教学最终极的目标不是老师,而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应成为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语文课堂同样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语文课程改革就是无效的改革,语文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我们应当研究,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

一、给学生以必要的理解与关注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而对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新的经验与原有的理解和知识范围联系不上,那么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可能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同,所引发的教育效果自然也不同。作为充满活力的孩子,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让学生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读懂孩子也许会成为打开语文教育的突破口。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建构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若是从主观臆想出发,就会盲人瞎马,事倍功半,师生的时间和精力也必然都有所浪费,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引导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只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纵观如今的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有一些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了,但大部分还是亦步亦趋地跟从,在行动上与教师呼应而已。学生配合着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讲解,实际上是完成教师“教”的任务。这样的“参与”越多,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必然就少。“发展与培养不能靠给予人和传播给人。谁要享受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人正是在活动的时候,才进行思考、做出判断的。”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事实上,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高效,不在于老师讲得是否到位、是否明白、是否透彻、是否精彩,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参与,能不能切实运用。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认识的活动之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自身认识和经验的成长。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无论如何实现不了有效教学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参与,为他们的参与服务,努力让学生敢参与、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参与观

弄清学生怎样学才称得上真正的参与,教师如何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进课案设计,一切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教法,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能够与学生生活体验相链接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思考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优化课堂进程,面对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个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具备“生成”的思维方式和有效利用课堂资源的能力,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师生的有效互动和动态生成,尤其注意倾听学生,把与学生间的“异议”作为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即便是学生与自己的思维同步,也要关注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和感受,关注发掘学生新的兴趣点,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动脑解决问题。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偏差点、浅近点整体权衡,精心选择,合理运用,以促进预设目标的达成,新目标的不断生成。教师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设计、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则始终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如此,真正切实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四、强化实践,实现学生主体发展

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 个动手动脑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引领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索,积极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课堂实践活动。 这样,学生在运用中掌握了知识,并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能检验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可以进行迁移运用,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意义拓展。通过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让主观见之于客观,又让客观升华为主观,整体推进教学效果的实现。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直观等年龄段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更应该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继而提升为自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