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德课程资源中“反面素材”的引用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德课程资源中“反面素材”的引用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着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的普及,品德教育应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不能一味展示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的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可。故在课程资源的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反面素材”,它是指其所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现象,在教学中作为批判的对象,以警示为戒的素材。

一、“反面素材”的误区

“反面素材”是社会多元化的产物,它对学生心灵的冲击远非“正统素材”可比。但凡事总有两面性,许多教师在使用“反面素材”时陷入了误区。

1. 未正确认识“反面素材”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反面素材”无所不能,只要引用该素材,便可警示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滥用“反面素材”,有可能造成学生过度恐惧。2. 引用“反面素材”过于频繁。有些教师,虽能认识到“反面素材”的作用,但是在一堂课中多次,甚至反复使用“反面素材”。例如,《无情的火灾》一课,教师为强调火灾的破坏力,反复地出示现场伤亡的惨状图片,有些图片过于直露,超越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畏惧,无法参与正常的教学。3. 真实模拟、再现“反面素材”。四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一课,教师出示一个个惨不忍睹的车祸图片。虽然这些“反面素材”极具震撼作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交通事故的可怕。但是学生在受到血案警醒的同时,其幼小的心灵也无形中承受着伤害。使用“反面素材”的目的在于“戒”与“鉴”。显然,学生的一声声的惊叫足以说明,这些素材的引用绝对是课堂不宜的,它偏离了教学目标,甚至存在着形象暗示、超出学生心灵承受度的潜在危险。4. 完全否定“反面素材”。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有的教师觉得对丑恶现实的鞭挞会刺激学生的感官,对学生的身心造成负面的影响,严重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不管任何情况,完全抛开“反面素材”,导致了学生课堂上说一套,生活中做一套。

二、“反面素材”的引用策略

反面素材虽然能发人警醒、震撼心灵,给教育教学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给学生身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教师要将“反面素材”提炼为教学资源,又合理地使用这一资源,使其充分发挥特殊的教育价值。

1. 适时。

在选用反面素材时要注意时空的距离,尽量在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中进行选择。笔者在教学《诚信真可贵》一课时,原本打算使用《狼来了》作为“反面素材”,来讲述为失信、说谎的恶果。后来经过集体备课,最终决定选择“奶粉添加三聚氰胺”的新闻事件。的确,两个素材均为诚信的非正面素材,《狼来了》这个寓言故事,虽然故事内容性强,但距离现代社会中的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并不太知晓,也不能引起兴趣。而三聚氰胺事件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几乎全民皆知。实时新闻的真实力量远远大于虚拟故事所呈现的说教,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激起学生对掺假者的不平、愤怒。有些学生还真的因为这样的事件而对奶制品“敬而远之”,于是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高涨,其效果不言而喻。

在引用“反面素材”的过程中,当教师把视线投向社会时,别忘了适时地关注学生的生活。课程资源中素材的时空、地域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难免会产生陌生感,即便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相应的要求,也难在情感上真正产生共鸣,心灵深处也就不能认同,更不用说对品德与行为的发展了。教师引用的课程资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素材,只要能实实在在地、适时地解决学生生活中的一两个问题,那么课程资源的意义也就得到了凸显。

2. 有度。

我们在教学中使用“反面素材”一定要用之有度,适可而止。以五年级下册《勿忘国耻》为例,若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引用了侵略者的暴行,详尽的图片、文字资料,再配上悲怆的音乐,让人不禁毛骨悚然,民族仇恨剧增。此时教学目标已被异化、扭曲——无度地呈现血腥,一味地灌输仇恨,就是愚弄和扼杀理性。无论是对于渴求真理的孩子,还是面对历史的过去以及未来,这都过于残忍。后来经过调整,教师只是引用“圆明园毁灭后的废墟”这一素材,在悲愤中激发民族情怀,让学生理性地直面历史,重点讲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处理“反面素材”,就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3. 得法。

“反面素材”的相对性,容易引发深思,具有唤醒、警醒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反面素材”时,注意得“法”,即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又要合乎教育学规律。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让我们同行》时,正好班上有经常受到人冷落的学生,于是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件出示《“我”的独白》,在伤感的音乐中配音:“‘我’是一名平凡的男生,才貌不扬,有时候淘气,同学都不愿与‘我’做朋友。遇到了难题,想请教同学,却被冷冷地拒绝了;美术课上,‘我’的画笔坏了,可没人愿意借给‘我’。‘我’很伤心、无奈,觉得自己被遗忘是多么可怜,我好像是个多余的人……”教室鸦雀无声,大家默默聆听,个别学生甚至眼眶发红。当老师请大家发表感想时,学生纷纷举手,有感而发。这一“反面素材”虽然经过了教师的加工、提炼,但其原型来自于学生,使得孩子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自己平时对这些同学关心、帮助不够,以后愿意和他们结成朋友。“反面素材”只有经过提炼、使用得法,方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共鸣。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责任编辑:林彦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