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浴火求生 第2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11月14日6时,上海商学院宿舍区一处女生宿舍发生火灾。4名大学女生面对紧逼的大火,从6楼跳下,当场身亡。目击者说,起火后该宿舍内的4名女生手扒着阳台栏杆,身体悬空在外大约1分钟左右,一直大声呼救,由于体力不支最终坠楼。据着火大楼5楼宿舍的一名女生说,602寝室起火后,该寝室门无法打开。据该宿舍楼的5楼的一名女生说,602宿舍的女生跳楼时,有的女生身上的衣服已经被烧了起来。发生火灾的建筑为7层宿舍楼,钢混结构,着火房间位于该宿舍楼的6楼602室,该室全部过火,建筑面积约25平方米,烧毁蚊帐、棉被、书籍等物品。
四名青春少女因为一个“热得快”就香销玉殒,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叹息之余,我们还得多一些反思。人类与生俱来就有求生的本能。当人受到惊吓的时候,身体内部的激素分泌会突然大幅度增加,血液也会大量流向四肢,帮助我们去尽力战胜灾害。但是,如果没有恰当的逃生知识,应急反应可能导致失误,就像上海商学院的4名女生那样。对于警方总结的一些逃生知识,如果事先知道就好了,逃、生起来会容易很多。防火救火的知识从小到大都会多次接触到,可是不少人平时不往心里去,真正需要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了。除了掌握逃生知识外,警方的研究人员正在不断进行研究,寻找火灾发生的原因,为预防火灾和开发新的火灾逃生设施提供线索。
寻找火灾发生的原因
火灾发生之后,首先是消防队员进入现场进行灭火和救援。当这些任务完成之后,法医就会进入现场,收集线索,寻找火灾发生的原因,为分析事故责任提供证据,也为预防火灾和积累逃生知识提供帮助。上海商学院的火灾发生之后,警方经过现场勘察,初步判断原因为寝室里使用小电器“热得快”引发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在此次事故中逃生的两名女生也回忆,因为宿舍有用“热得快”烧热水的习惯,她们怀疑是“热得快”引燃了堆放杂物的下铺,最终导致了惨剧的发生。有了警方的火灾原因认定结果,就可以找到预防火灾的方法,上海市的各个学校就展开了学生宿舍火灾预防工作,尤其是要收缴热得快、电炉、取暖器等容易引发火灾的“违禁物品”。
火灾的鉴识工作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美国国家法医学院就特别开设了火灾鉴定的课程,希望提升执法人员这方面的专业技能。在美国法医学院的教室里面,拥有20年丰富经验的教官都会给每届的学生安排火灾分析课。为了结合理论和实务,教官在仿真实验室制造了两场真实的火灾,其中一个火场纯粹是把揉团好的报纸引燃,另一个火场在助燃剂的助长之下燃烧,火势就变得格外凶猛。等到烧得差不多的时候,再用消防水管扑灭火势。接下来,教官要求学员走进这两个火场鉴定起火点。在这项课程之中,学员还必须进入烧成废墟的火场里面,从烧得焦黑的遗留物当中寻找蛛丝马迹,以确定大火延烧的轨迹。
对于有人员死亡的火灾事故,必须要有法医进行尸检分析。人烧死后由于面部和其他部位严重破坏,常面目全非而难以辨认。尤其是多人被烧死的情况下,辨认尸体更成了大问题。可以从死者的遗留物上进行人身识别,例如尸体下方的衣服碎片、钥匙串、钢笔,死者佩带的金首饰、手表、珠宝等。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具有很强的抗腐败和抗毁坏能力。在尸体严重烧毁的情况下,它仍能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因此,在火灾分析工作中,人们便经常用牙齿(特别是镶过的金牙)来进行人身识别,认定死者。如果通过物品不能进行分析,那就必须对尸体残留的部分进行DNA分析。
通过对尸体的分析,还可以推定死者的死亡时间,若是在死后再被焚烧,谋杀的可能性就很大。生前烧死者,尸体上除炭化外,尚可在尸体的背部或较隐蔽的部位如颈部、腋窝等处看到红斑、水泡等烧伤改变。而死后焚尸者则看不到这种改变。正常的人在火灾中烧死后,其躯干应呈卷屈状,头部向下颌部位微收,四肢弯曲,尸体表面有轻微炭化。若躯干平躺,仰面朝天,那他杀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尸体炭化严重,那么有助燃剂(如汽油和酒精)参与燃烧的可能性较大。
科学模拟火灾现场
每年全世界有数万人在火灾中丧生,财产损失更是数以亿计。然而,直到不久前,勘查火灾现场的火灾调查人员一直缺少合适的地方对他们的调查假设进行科学验证。2003年,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火灾研究实验室开放,这种情况终于发生了改变。这个实验室由美国联邦烟酒枪械管理局运营,是第一个致力于纵火调查的机构。
这个实验室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量测定罩,用来测量释放的热量。在这个巨大的罩子底下,工程师可以建造一套三房一厅的标准住房,甚至可以是一幢两层楼的小办公楼。实验室的两个“燃烧室”更大,有17米高,面积达1570平方米。工程师在这里研究点火方法、电器火灾的起因、燃烧速度和易燃液体如何影响火焰的扩散等实验。热量测定罩可以帮助测量试验火焰释放热量有多快,这决定了火焰的威力。工程师用它来预测火焰的发生地点和蔓延方式,还可以测量烟雾和有害气体升入罩顶的流动速率,从而计算出不同位置的烟雾浓度,评估人在该环境中能够生存多久。
研究火灾,必定要再现火灾现场。模拟火灾场景时候,室内的家具布置一定要绝对恢复原样。可燃物的总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房间里有许多衣物扔在地上,那就要小心地加以复制。这个实验室拥有大量测试工具可供选,例如,他们可以在发现尸体的位置安放一个“热电偶树”,以获取不同高度的温度。这有助于他们推测被害人经过多长时间才昏迷过去。在进行燃烧试验前,工程师先要穿上戴头盔的防护服。他们可以在一旁的监控平台上观看试验建筑物内的燃烧过程。有摄像机记录下火场内外的情景,还有红外照相机透过烟雾拍下火焰的图像。
在采集测量数据的时候,全副武装的消防队员一直在旁边随时待命。在他们最终浇灭火焰的时候,每分钟会有7500升水冲到地板上。这些水被收集在排水沟里,经过净化后再循环使用。类似这样的实验颠覆了以往的一个火灾假说:火焰只会往上烧,地板上的烧焦痕迹必定是故意往那里浇可燃液体造成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幢建筑物内有足够空气流通的话,温度会达到“燃点”,现场所有的可燃物都会同时点燃,留下的燃烧痕迹各种各样都有。研究人员还发现,比起传统家具,现代的家具烧起来更快。所以,一听到烟雾探测器响起,就应该立即离开大楼,否则就可能太晚了。
火灾模拟试验还必须与其他手段相结合:例如,假设旅馆的一个房间起火了,而23米外的另一个房间里有人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了。火灾研究实验室的高级火灾工程师戴维・谢泼德说,“我们想通过实验知道,火灾产生的一氧化碳气体沿着走廊扩散的速度有多快。”目前,甚至火灾研究实验室也无法在如此
长的走廊中进行实地试验。但是,他们能够对该情景进行大量的模拟,综合这些模拟提供的数据,他们可以有力地说明在火灾现场会发生什么。
如何减少火灾伤害的发生
要减少火灾伤害的发生,除了定期检查,消除火灾隐患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对火灾科学的研究力度,不断开发出更新的消防产品。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工程师率先将近代机械和电气技术应用于火灾预防与扑救,发明了早期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和自动报警装置。20世纪初,随着化学与化工技术的发展,开始了泡沫灭火剂的研制。同时,建筑结构及材料的防火技术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20世纪中期以来,消防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物理学、燃烧学、流体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进展,为开展火灾形成机理和火灾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条件。1956年,美国马里兰大学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消防工程系,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从此,消防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进入了高等学府的知识殿堂。1973年,英国爱丁堡大学也成立了消防工程系,并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消防硕士研究生班。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消防科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发展,国外大学的消防工程专业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减少火灾伤害的发生,还需要建筑学家的配合,要对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高层建筑必须有专用的防火构造,诸如设置防火、防烟、防化学腐蚀以及防有害气体的避难楼层,在这里人们可以安全地等待消防人员的到来。目前,一些高层建筑已经设置了不断向电梯间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整个楼梯间一直处于相对正压的环境,使较低楼层的居民在到达门厅之前不会在楼梯间内被烟尘熏倒。一些高层建筑的屋顶还设置有用于疏散的直升机停机坪。此外,高层建筑还应该配有由专用电源驱动的消防电梯,采用可以承受高温的高强缆索,在火灾中能使电梯有足够的运行时间以运送紧急行动的消防人员和部分逃生者。
美国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新颖的火灾逃生方法,那是一套安装于建筑物屋顶的外挂电梯系统。当这套系统被激活时,5个可以折叠的逃生舱伸出屋顶边缘,像手风琴一样张开,徐徐降到地面,每一个逃生舱里一次可以运送30名乘客。一旦舱体被打开,5个小轿厢单元会徐徐上升,营救逃生者,再安全下降到地面。一个救生单元每8分钟可以重复来回一次。美国人还开发了一种十分先进的磁悬浮逃生方案。在建筑物每个转角处安装电磁升降竖井,建筑物内的每一位居住者都有一个衬有金属材料的背心。在紧急情况下,居民穿上这种背心直接跳到井内。在电磁感应的控制下,逃生者能在电磁作用下悬浮在空中,然后缓慢地安全降落到地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设施也会出现在中国,如果再出现上海商学院那样的火灾,跳楼的学生们就不会丧生了。
学会在火灾时互助
即使在最混乱的时候,人类的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完整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充分运用好这种社会关系,逃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在商学院火灾中,火灾的面积其实并不大,也就一间宿舍。当时这个宿舍有6名女生,两名女生去水房端水救火时发现火封住了房门,如果此时两名女生向隔壁的女生呼救,几个人一起猛踹房门,门是可以踹开的,4名被困女生就可以逃生。根据现场的照片看,6楼的阳台栏杆和5楼的楼顶相差大约半米,6楼的4名女生吊在栏杆上时,如果有十来人采用合适的工具,从5楼接应一下,这4名女生逃生的可能性也很大。逃生的可能性很多,但是我们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一切的可能性都因为4名女生的去世而变得虚无起来。
然而,毋庸置疑,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社会凝聚力已经逐渐弱化,互相帮助的精神也在消失,逃生知识也了解很少,一旦遇到事故就手足无措。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十分热衷于学习求生知识,一旦发生灾害,就能顺利地互救和自救。1977年5月28日,在美国辛辛那提市以南8千米的贝佛莉山俱乐部发生了一场大火灾,这场罕见的大火导致167人死亡,但是还是有将近3000人在正确的指导下求生。达拉・麦克利斯特是那天晚上俱乐部的主角,因为她邀请了亲朋好友到这里来举行新婚聚会。当人们开始用餐时,火灾发生了,先是浓烟四处弥漫,随后火势扩大到整个俱乐部。虽然这场火灾十分惨烈,但是人们在火灾中依然遵循着社会文明的基本准则:人们尽可能地按照一定的顺序寻找出口,竭力互相照顾。出口很少并且不易发现,但是不少员工指挥人群从服务通道撤离到厨房里。还穿着婚纱的麦克利斯特充当指挥员,带领宾客撤离火灾现场。
辛辛那提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威廉・菲博格设法查阅了警察对数百名幸存者所做的笔录。“我们为所看到的一切而惊叹。”菲博格说。在那种情况下,人们还是根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来操作。估计有60%的员工都在出力帮忙,指挥客人们疏散到安全地点或者帮助灭火。在来宾中,也是按照身份类别各司其职。在俱乐部吃饭的医生同样扮演医生的角色,为昏迷的人做心肺复苏,像战地医生那样替受伤的人包扎伤口。还有在医院处于领导层的人,则很自然地开始组织医生和护士进行救助。社会学家原本预料会有自私利己的行为发生,但是实际并没有。“大家一直都在讨论如何保持井然的秩序。”菲博格说。“在小学里学到的消防知识派上了用场。人们居然很自觉地排起长队,简直是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