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活动需要经历更需要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活动需要经历更需要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于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了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意识。

近日,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秒”一课。教师在整节课中组织了6次数学活动,以期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但几次数学活动却折射出一个教学现状——教师缺乏组织学生由经历数学活动走向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一教学行为。现攫取其中的两次数学活动作分析,以求教于同仁。

【活动一】

师:拿出自己所带的闹钟,听一听秒针走动的声音,你会用动作或者声音进行模仿吗?

学生纷纷将闹钟放在自己耳朵边仔细地听。

生1:我能用自己的一只胳膊模仿秒针走动的样子。

师:哦,他是用动作模仿的。

生2:秒针就像我的心脏一样在有节奏地跳动。

师:嗯,这是她的感受。

生3:滴答、滴答、滴答。

师:他是用声音模仿秒针走动发出的响声。

……

师:同学们有的用动作模仿,有的用声音模仿,都很形象地模仿了自己对秒针走动的认识。

【活动二】

课件动画演示:秒针围绕钟面走一整圈,分针围绕钟面走1大格。学生结合对课件的观察进行填空:秒针走了( )格,也就是走了( ),分针同时走了( )小格。

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后独立填写,之后在大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得出1分=60秒的结论。

【思考】

在活动一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或声音模仿秒针的走动,学生很乐于模仿,而且出现了不同的模仿形式,应该说学生模仿得都很到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教师仅仅让学生停留于模仿,没有引导学生去反思、提升这次活动。其实在这个活动之后,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模仿有什么共同之处。用动作模仿的同学会发现,无论用什么动作模仿,每个动作之间的间隔都很短;用声音模仿的同学会发现,无论用何种声音模仿,每次发出的声音之间的间隔也很短。这些不同的模仿所具有的共同点是间隔都很短,这就将几种模仿形式的本质抽象出来了,更加突出了“秒”这一时间单位的特点——短暂。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引领学生从“活动”走向“数学”的过程。

活动二中,课件动画演示秒针围绕钟面走一整圈,分针围绕钟面走1大格,学生通过观察理解1分=60秒。学生在观察时,视线大多集中在秒针的走动上,分针的变化情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出来的,通过观察很容易证实1分=60秒。教师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其实完全可以追问学生:秒针走动1格是1秒,分针走动1格是1分,都是走动了1格,为什么表示的时间会不同呢?秒针走1格很快,肉眼观察它的动作就是一次完成的,而分针走1格相对秒针的走动就显得慢了许多,肉眼观察分针这1格的走动不是一个动作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正好是秒针走动60格的时间长度,这不正证实了1分=60秒吗?也正是因为分针和秒针走1格所用的时间长度不一样,所以表示的时间也就不同。这样分析,学生自然加深了对“秒”这一时间观念的认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从中回味思路、自我领悟,提升并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学生通过对自己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进行反思,可以将较低层次的活动经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并逐步生成新的经验,真正实现从“活动”走向“数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