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宝宝快乐开口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宝宝快乐开口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同事家的宝贝都会叫爸爸妈妈了,我们家的宝贝怎么还不肯开口说话?”

“我家宝宝开口说话比较早,可怎么近来进步缓慢,似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怎样训练才能让孩子早点说话?”

“孩子说话早晚由什么因素决定?”

“我家宝宝说话总是口齿不清,总有几个音发不清楚,会不会是舌头或者哪里没有长好?”

……

以上这些关于孩子开口说话的问题是梁爱民大夫在日常门诊中最常遇到的一部分问题。她的儿童语言发育门诊每周有1次,每次开诊总是能遇到因语言问题前来就诊的病例,可见现在对孩子语言发育有疑惑的家长不在少数。

梁大夫接诊的家长中,有很多是过度担心孩子的“无需就诊型”,也有不少是真有问题但却错过了最佳干预期的“就医迟滞型”。可能有些家长还不知道孩子说话也有专业的门诊可看,遇到问题只能听之任之,除了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干着急之外,束手无策。如果您也是这样的家长,那您可要好好听听梁爱民大夫的“语言发育育儿经”了。

“贵人语迟”是正常现象

婴幼儿的语言发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1岁之前的前语言期和1岁之后的语言发展期。

所谓前语言期就是语言的潜伏期。这个阶段语言发育的最大特点是:孩子不会用词语表达,与家长用表情、目光、肢体语言、简单的发音进行交流。可以说,前语言期是语言发育的积累期。虽然这个时期的积累不能决定孩子说话的早晚,但是却对孩子开口说话后语言发展的快慢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虽然在这个阶段,有些父母觉得对孩子说话似乎有点“对牛弹琴”的意思,但正常的语言环境却对孩子语言发育至关重要。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狼孩”是不会说话的,即便是回归人类社会,也很难学会说话,因为在前语言期,“狼孩”没有正常的语言环境,自然不会有日后的语言发展。

梁大夫说,家长们在孩子1岁之前“贵在付出”,不要期望孩子过早说话。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下,对于智力正常的孩子,一旦其发音器官成熟了,他们便会开口说话。

开口说话的时间因人而异,早一点的孩子在1岁左右,晚一点的在1岁零几个月,时间的早晚也跟遗传有一定关系。如果父母一方开口较晚,特别是爸爸说话较晚,那他们的宝宝很可能也会说话比较晚。在孩子开口说话时间这个问题上,个体差异特别大。所谓“贵人语迟”,未必是件坏事情。做家长的一定要心态平和,不可急躁。

孩子需要怎样的语言环境

梁大夫经常会接诊1岁半甚至2岁、3岁还“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宝宝。梁大夫总是会问他们的家长,1岁前会跟孩子说话吗?不少家长会楞一下,然后摇摇头。

很多父母认为,1岁前的宝宝听不懂大人在讲什么,所以与宝宝单独相处时,很少说话。也有的家长想跟孩子说,但是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还有的家长平时工作很忙,根本顾不上跟孩子说话,回到家,哄哄孩子睡了,自己万事大吉。

梁大夫说,很多孩子说话晚或者不愿意说话,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而是家长给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有问题。促进孩子的语言发育,需要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家长与之正常的交流。

什么叫做正常的交流?梁大夫说,就是正常的说话。平时跟家里其他家庭成员说的话,都可以跟宝宝说。在此基础上,如果想做得更好,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好环境的前提是让宝宝有安全感。很多孩子不说话不是发音器官有问题,而是心理发育有问题。父母要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依恋关系。对孩子过度照顾,大声斥责,不理不睬或者夫妻之间争吵不断等,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还有一个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就是家里请保姆带孩子的,如果保姆不爱说话,家里人又很少与孩子交流,则经常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梁大夫接诊过一个病例,保姆总是把孩子放在沙发上看电视,自己忙着干别的。孩子每天听到最多的是电视机的声音,可是那是机器的声音,孩子最需要的爸爸妈妈爱的声音以及看护人交流的语言,最终孩子以语言、行为发育障碍引起父母的关注。

第二,与孩子说话有讲究。语速要慢一点,语气要稚嫩、夸张一些,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调整内容和语气,说话时心中要有爱。这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反之,自顾自一个劲儿地说,不顾及孩子的反应,那样说没有交流的功能,也容易引起孩子语言暂时的发育迟缓。因为语言环境不好,3岁不开口说话的孩子并不少见。

一个不好的习惯和一个好的办法

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时间久了,很多家长对孩子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意义了如指掌。比如孩子想要自己的小玩具,拿眼神一看,或者小胖手一指,家长便心领神会,赶紧给拿了来放到手里。梁大夫认为,这个习惯不利于孩子早期语言的良好发育。

孩子失去的是一个与家人正常交流的良好机会。当孩子用眼睛或手示意:“我要小汽车”时,家长往往非常明白,顺手递过去,或说:“好,给宝宝。”而这个过程本应该是:孩子用眼睛或手示意:“我要……”,家长反问:“宝宝是要小熊嘛?”孩子摇头或示意:“不,我要小汽车。”家长再给宝宝,同时应顺口说:“宝宝要汽车呀,这个汽车真漂亮。”等相关的语言刺激。别小看这“小儿科”的几句话,这是孩子日后人际交往的起点,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语言刺激环境。

有些家长在营造家庭语言环境上已经做得很好了,还想更进一步,怎么做呢?一个简单可行的好办法是:给宝宝讲故事。

梁大夫说,从宝宝5、6个月开始,就可以给他们讲故事了。对于1岁半以内的宝宝,故事书要选择一幅大图配简单一句话的,页码不宜过多,5、6幅图就能叙述完一个故事的为宜。

很多家长乍一听觉得不可行,因为很多人在家中试过,孩子根本不听,或者看着别处,或者使劲抓住书不放。如果是个男孩子,那他听故事的反应会更令人沮丧。梁大夫说,不要期望孩子认真去听,耐心些,每天定时定点坚持读下去。渐渐地,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眼神越来越专注。时间长了,孩子会像条件反射似的,每天到了听故事的时间,就会乖乖在那儿等着了。

没有不喜欢听故事的宝宝。到了孩子2岁半以后,语言表达快速发展,这些从故事中积累的词汇和句子会内化为孩子的语言。在某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语言发展会给父母一个惊喜的。

孩子真的“口吃”吗?

孩子语言发育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类最让家长惴惴不安的就是口吃。梁大夫接触的“口吃”儿当中,十有八九都是生理性口吃。

与生理性口吃相对应的是病理性口吃,这类患儿器官或者心理行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口吃”,需要到专门的医疗门诊医治。而绝大多数幼儿的生理性口吃则不然,属于孩子语言发育中的一个过程,而不是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孩子的思维发展快于语言的表达。当孩子想表述某件事情的时候,言语上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词汇表达。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琢磨着该怎么说。于是,“口吃”现象发生了。

没有经验的家长发现孩子口吃,都会紧张和不安。脾气好点的家长,会包容地说:“慢慢说,别着急!”经过家长纠正,而屡纠不改的孩子遇到脾气不好的家长很可能会遭受责骂:“你怎么又结巴了?!”

梁大夫说,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即便是前一类家长也是在温柔地强调孩子的错误。孩子的“口吃”在父母的训导中被强化了,孩子注意到自己的问题,想改,却是越急越改不了。小小的他们面对问题无法倾诉、无法排解、无能为力。于是,生理性的口吃被家长无意强化成病理性口吃,医疗起来相当困难。这种例子在梁大夫的门诊中并不鲜见。正确的做法是,忽略孩子的口吃,就当没发生,家长不显山、不显水地将正确的语句说出来就可以了。

对待孩子口齿不清的正确做法

还有一类问题,几乎每个家庭都会遇到,那就是口齿不清。比较轻的口吃不清,孩子只有少数几个音发不标准,比如“姑姑”,孩子会发出类似“嘟嘟”的音;“哥哥”,孩子会说“的的”;“苹果”孩子说“bíng guǒ”。严重的口齿不清可能连家里人都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

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可能源于孩子自身口腔结构,需要到耳鼻喉科做个检查,排除口腔结构问题,比如孩子的颚弓特别高或者隐形的腭裂等。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也许孩子所处的语言环境特别乱,比如爸爸说天津话,妈妈说湖北话,爷爷是山西人,姥姥有东北腔。语音的混乱同样可以造成孩子语言发育的暂时迟缓及口齿不清等问题。

如果上述两种原因都能排除,那就是孩子暂时性的构音问题。语音的发育也是有其顺序的:孩子最先发育的是唇音,比如孩子们最先会叫的“爸爸”、“妈妈”都属于唇音,之后是其它语音,比如“zh”、“ch”、“sh”最晚可以到孩子在孩子6岁左右发育完成。

当遇到孩子口齿不清,家长又拿不准时,首先家长要带孩子到医院排除病理因素,再慢慢加以指导。个别音节不清,家长自行指导即可,但指导方法很重要。跟前面所讲的口吃一样,家长不可强化孩子的错误。比如孩子说:“我要bíng guǒ。”家长如果说:“不是bíng guǒ,是píng guǒ。”孩子记住的反而是“bíng guǒ”。正确的做法是,愉快流畅地重复孩子的话,但要用正确的发音。比如上述例子中,家长可以回答:“哦,你要píng guǒ啊。”把苹果递给宝宝,把爱与希望也递给宝宝。

让宝宝快乐开口说

梁大夫说,3岁以内孩子的学习方式叫做无意注意的学习。就是说,他们不需要跟大孩子似的,专注地坐那儿听讲才能学会。他们会很快学会平时听到的东西和看到的东西,不管是经意的还是不经意的。这个时期,家长只要做到无私的给予,让孩子高兴地去探究、尝试就够了。不要强迫他们去记忆或者学习,尤其是在语言发育的问题上。语言的发育是一种进化式的发育,要顺其自然,切不可急功近利。

如果想促进孩子的发育,那就多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多去看看展览,多与人沟通,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语言是工具,目的在于交流和沟通,很多孩子学龄前能认上千字,可是一见陌生人就哭,或者不肯说话,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让孩子快乐、积极地跟爸爸妈妈交流,短期看是促进语言的发育,长期看,这是孩子美好人生的起点与基石。

梁爱民

北京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硕士。业务专长:1、儿童保健:儿童生长发育指导及营养咨询,儿科常见疾病诊治及咨询,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指导;2、儿童语言发育:儿童语言发育问题及障碍的评估、诊断及干预康复训练等;3、常见发育及行为问题咨询:儿童发育迟缓、智能障碍的评估及干预,儿童行为及心理问题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