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发展龙头企业 壮大迁西县域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发展龙头企业 壮大迁西县域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综合运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实证研究与案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迁西县龙头企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迁西县龙头企业的发展困境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深入剖析导致该县龙头企业发展困难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促进迁西县龙头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壮大迁西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龙头企业 县域经济 农业产业化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66-02

一、迁西县工农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的突破。首先,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以板栗为主的林果业发展迅速。2009年,全县经济林总面积已经达到了74万亩,其中板栗65万亩、3 700万株,产量创历史最高,达到了4 000多万公斤,规模和效益已经超过了湖北罗田,位居全国首位。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000多元。其次,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组织带动能力。目前,全县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了25家,其中省级3家。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其中18家市级以上的板栗龙头企业和21家板栗合作社,加工销售了全县80%以上的板栗。

2.工业发展取得较大进展。首先,经济运行调节取得新成效。在工业发展上,县政府帮助较为规范的矿山企业完善各种手续,并采取缓收水资源费、排污费等措施,使130家矿山系统实现了正常生产。并促使津西等重点企业实现增产达效。其次,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重点支持本县特色产品,加大板栗产业技术研发力度,通过专家论证并开始建设全省第一家省级板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技术指导,实施高新技术项目33项,全县科技型企业发展到5家。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冶金工业区集中供水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新集工业区一号路建成通车,津西和罗家屯220KV变电站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使本县产业链的形成和优化,并促进了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差。迁西县众多的农业企业中,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升级龙头企业仅有3家,深加工能力差,全县18家板栗龙头企业,只有远洋食品、金地甘栗、喜峰口板栗合作社等5家企业具有深加工能力。且在板栗深加工方面,湖北罗田和安徽金寨走在了迁西县之前。就唐山本地而言,迁西县龙头企业数量、规模明显不如遵化、迁安、丰南和玉田等县区。多数龙头企业以加工销售原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每年用于深加工的板栗不足10%,遵化市板栗产量不足迁西县一半,却打造出了国家级板栗龙头企业――栗源食品有限公司。安梨深加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栗磨、核桃等农产品尚无具有较强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

2.市场不规范。农产品市场不规范,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往往引发“谷贱伤农”的情况。首先,因缺乏统一的市场,使消费者在产品的价格、品种、服务上没有更多的选择,也使企业在购买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时缺乏更好的选择。其次,市场闭塞,使企业之间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最后,市场竞争混乱,经济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市场不能保证平等竞争和公平交易,不能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迁西县仅有“迁西板栗”这一产地证明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产品商标无一个国家级名牌,只有“胡子板栗”、“喜峰口板栗仁”、“栗之花”、“向旺”等省级名牌产品商标。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注重产品包装和商标注册,有的虽已注册商标,但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介,知名度不高,品牌的影响力不强。总之,迁西板栗深加工企业普遍缺乏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概念,未形成对其产品自觉维护并培育名牌的意识。“向旺”牌安梨汁饮料口感好,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但是该品牌在外省市却鲜为人知,远不及承德“露露”的品牌影响力大。

(二)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畸形。迁西县工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2009年该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达65.5%,而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为5.3%,第三产业的比值也仅有29.2%,这种产业结构严重导致了“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该县地区生产总值中,仅津西铁厂的年纳税总额就占了半壁江山。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可能导致城市经济的弹性和回旋能力弱,一旦外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城市经济经受不住冲击;此外,由于重工业占绝对主导而导致的就业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造成女性就业率低,失业比重大。

2.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迁西县的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是采矿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极高。资源是矿企成长的生命。迁西矿企主要是以铁矿石为主要的原料工业企业发展结构单一,在市场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若没有一定的转型准备,当用尽了资源企业将停止发展,驻足不前。唐山金信矿业有限公司从公司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已成功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分别成立了唐山福春林木业有限公司和迁西县金信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

3.环境问题严重。采矿业对环境污染很严重,首先,噪声污染,铁矿石开采过程中的打眼放炮,铁选场日夜连续生产,车间运转噪声等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其次,采矿业和铁厂烟尘污染也很严重,矿石和铁精粉的运输途中难免有碎石和铁精粉的遗落,以致马路灰尘铺面,尘土飞扬。铁矿石的超重运载,导致马路破坏极其频繁,路毁后的修路工作又经常导致交通堵塞。同时津西铁厂每日烟尘的大量排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空气质量,正是因为企业的环保意识弱而且缺少排污设备,导致了迁西县经济发展了而环境指数却下降了。

三、制约迁西县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与政策。迁西县县域经济制度发展滞后且形式单一,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缺乏活力,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等。在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方面,部分项目门槛偏高,因此存在有钱大户不想干,普通老百姓却因资金筹措难不愿干的现象。在信贷方面,筹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此外,在信息服务、市场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资金因素。雄厚的资金积累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目前大部分工业企业缺乏有效的资金积累机制,在遇到金融困难时不能自主克服。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很可能因为国家制定的价格体系严重扭曲,经济利益大量转移,进而导致区域财力极为不足。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矿企和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当时迁西县的矿企基本处于停产状态,铁矿石价格大跌,甚至出现停购现象;津西铁厂大量裁员,待业员工高达半数以上,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恐慌。

3.技术因素。工业企业采矿技术和采矿设备都很落后,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当前,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信息,亟待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工农业企业应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树立新型科技投入理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运作科技创新活动。

4.人才因素。工业企业中的员工专业知识技术差,农业企业中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要促进要素结构升级,就要构建以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组织体系,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企业;没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农技人员匮乏,影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迁西县鲜切花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外来技术人员手中,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四、科学发展龙头企业,壮大迁西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做靓品牌强化市场开拓,积极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进行产品商标注册,提高产品包装设计。利用各种媒体,广角度、全方位强化宣传推介板栗、栗蘑、柴鸡蛋等农产品。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广泛推行名优农产品连锁经营模式,鼓励名优农产品进超市。

2.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县成立农业投资担保公司,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在公共设施上,政府要全力搞好服务,切实解决龙头企业的后顾之忧。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确保水、电的及时供应,保证企业的顺利经营。政府还应加大交通体系的完善速度,进而保证原材料及机械的运进与产品的运出。协调发展一二三大产业,着重加强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的培育并加大扶植力度。

4.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把以工业企业带动发展县域经济转变为以一、二、三大产业协调带动发展县域经济,把以工矿企业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结构转变为最终生产高附加值的一体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加大对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淘汰落后产能,应用现代高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奇星.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Z1).

[2]舒晓婷.科学发展农业产业壮大靖安县域经济[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3]薄锡年.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河北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0,(7).

[4]张淼.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5]陈丽平.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6).

[6]沈滨.龙头企业:在创新竞争中成熟[J].浙江经济,2010,(23).[责任编辑 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