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金堂农民工的打工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金堂农民工的打工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唐辉群心里始终有一个不能触碰的“伤痛”,也可以说是她在外务工10余年来最大的遗憾――父母病故,她却远在广东,赶不及见最后一面。虽然在外务工比在家务农挣的钱多,但她觉得自己失去的也很多,漂泊在外的离乡情愁如影相随,不能孝敬老人、照顾子女,多年的分离让孩子与她格外生分。“现在好了,能每天看到女儿!”2010年3月,唐辉群返乡,在金堂县淮口镇的一家鞋厂做刷胶工,月薪1800元。

从2008年起,越来越多的金堂农民工和唐辉群一样,选择回乡就业创业。“过去金堂是个偏远贫困县,为了生活,农民工不得不外出务工。现在随着金堂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够给农民工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陆续返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金堂县就业局局长陈丽说。从农民工的流向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同一个工种的工资收入在东西部的差距缩小后,“西进”、“回家”成为农民工内心最真切的声音。

逆流的“打工潮”

“输出一个国内劳务,脱贫一户;输出一个国外劳务,小康一户。”上世纪80年代,这句劳务输出动员口号,曾在金堂县田间地头广为流传。

1992年,白果镇斑竹村的刘尚清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与同乡一道远赴广东。“一个月就能挣七八百元,比在老家一年辛苦种地的收入还高。”刘尚清坚定了在外打工的信念。在广东的大小企业里打了10年工,刘尚清又在别人的鼓动下,成为了一艘远洋渔船的船员,成年累月在海上捕鱼,挣的是美元。

刘尚清的经历是金堂县18万外出务工人员的缩影。“四川打工第一县”――金堂县的劳务开发从1985年起步,由量的输出逐渐向质的开发转变,经历了从小量自发外出到规模化组织输出再到稳步发展三个阶段。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保持在18万人左右,其中在广东务工人员达6万余人,仅东莞市厚街镇金堂籍务工人员就达3万余人。

然而这样奔涌的“打工潮”在2008年发生了转折,不但速度放缓,还出现了“逆流”。一方面,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不少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停产关闭,农民工失业率骤升;另一方面,随着四川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金堂,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2010年,刘尚清结束了近20年的外出务工生活,和妻子一道回到了家乡。经过比较,刘尚清选择了大邑县的一家涂料生产企业,月薪2800元,一点都不比沿海差。每到周末,刘尚清就骑着摩托车回金堂,家里的父母和妻儿成了他归家的“召唤”。除工资之外,家庭和归属感这些曾被忽视的因素,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农民工选择就业的决定因素。

坐落在淮口镇的川棉印染厂的劳资主管张德明的体会很深切,过去工厂的用工缺口始终在100多人,今年缩小到50人左右,招工形势一年比一年乐观。随着返乡农民工的增多,川棉印染厂的300多名农民工中,就有260余名来自金堂本地。“我们给员工买了齐全的保险,这也是吸引农民工前来应聘的因素。”张德明说。

政府的“温情牌”

“没想到,回来就找到了工作!”在东莞打工11年的陈靖,回到竹篙镇后,很快在一家制衣厂找到了工作,“现在月收入1200多元,比东莞是少了些,但离家近,这比啥都好!”

去年12月6日,金堂县政府在《东莞日报》上登载了一封写给在东莞务工的金堂人的信,信上详细介绍了金堂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对远在他乡的游子发出了家乡的“呼唤”,打动了不少金堂人的归心。近年来,金堂县委、县政府一改过去那种成建制的劳务输出,变成全方位的“回引”。不仅派出相关领导到金堂农民工较集中的地区看望慰问,大打“温情牌”、“亲情牌”,还利用春节返乡的时机,召集部分外出务工知名人士开新春座谈会,发出回乡就业创业的邀请。今年春节期间,金堂县就业局还在汽车站及劳务输出大镇竹篙、高板、土桥等设置了7个宣传点,全力挽留农民工在本地就业。

“节后这几天,已经在乡镇举办了4场招聘会,比前几年频繁得多。”金堂县劳务开发科科长何胜利介绍,近年来,金堂县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实施回引工程,建立了九龙服装工业园、制鞋工业园,引进制衣、制鞋、纺织印染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40多家,推动了5万多名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当规模更大的成阿工业园和环保工业园建成投产后,金堂农民工本地就业率又将创出新高。

创业的“打工仔”

贫穷的家境让孙成刚初中毕业后就不得不外出打工,从金堂又新镇到东莞厚街镇,孙成刚在鞋厂一干就是18年,从一个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部门主管,月薪也从几百元提高到了6000多元。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孙成刚不再满足于仅仅当个“打工仔”。

孙成刚务工的企业附近有一家大型的中华鳖养殖基地,2003年起,他就利用拜访老乡的机会,用心向老乡请教中华鳖的生活习性、防疫技术和养殖效益等。孙成刚购买了有关甲鱼养殖的书籍、光碟,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还到基地当义务养殖员,逐步掌握了中华鳖养殖技术、管理方法和市场营销。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孙成刚所在的企业几乎停产,当年8月,他毅然选择了回乡创业。在又新镇党委、政府的协调帮扶下,2009年2月,孙成刚投资15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20余亩的甲鱼养殖池和管理用房。今年,孙成刚的生态甲鱼养殖场将出产中华鳖1万余只,预计年产值300余万元,实现利税上百万元。在孙成刚的倡导下,2009年4月,又新镇成立了“返乡农民工甲鱼养殖协会”,吸收会员31名。

“允许在先不办理相关证照的情况下先办厂;对租房兴办规模在30人以上的企业,县政府连续3年给予房租50%的补贴;各乡镇对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实行‘点对点’服务”。金堂县的优惠政策为有资金、会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工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平台。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金堂县回乡创业示范区优惠政策》《关于鼓励回引创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业主在资金、税收、能源、建设、土地、户口、劳动用工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带回了资金、技术以及管理方法,而且可以吸纳当地农民务工,同时带动小城镇建设,形成“输出富余劳动力――打工积累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安置富余劳动力”的链条。目前,金堂县建设了6个回乡集中创业居住区,政府投入2510万元配套基础设施,撬动社会资金1亿元。截至2010年底,金堂县回乡创业人员达7591人,创办各类实体639家,实现产值达5.3亿元,带动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4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