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奥运精神:科学与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奥运精神:科学与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10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释放出日益巨大的社会功能。然而,科技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帮助的同时,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威胁。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分析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科学精神的大致内涵,即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探索规律、推崇理性、实事求是、重在获取真知、实现最大功效。①

科学是求真,人文就是求善,就是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它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文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实现浪漫情怀等价值理想。②可以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悉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文化或知识成就的升华,是人对外在的物性和内在的人性把握中产生的两种观念和价值体系,也是人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野、对峙与交融、互渗,造成了人类知识与智慧的曲折演进;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铸就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生动发展与综合提升。

当代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对立起来,这源于人们对两种文化有片面的理解。当代对科学的理解主要受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只重视“科学的逻辑”,而严重忽视了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文背景,只强调科学的实证精神,严重忽视了人的创造精神或创新精神;强调科学与人文两个世界的截然区分,严重忽视了科学与人文的关联和科学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而功利主义科学观只是从工具或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科学,而严重忽视了科学活动本身的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只是从控制自然、获取无知利益的角度来理解科学的社会价值,而严重地忽视了科学的其他社会功能,特别是对文化建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③

与上述两种科学观相呼应,西方人本主义的文化观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影响着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对科学的理解并没有超出狭隘的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视野。同时,他们所理解和阐述的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也是极为片面的。离开社会历史条件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这使他们的文化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而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特点是反科学主义和泛道德主义,强调科学在人文世界与人生经验中有其自身不可超越的限制,强调儒家的人文精神是“本”,科学技术只能作为“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文化观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进一步加深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当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尽管历史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若即若离,但是当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走向融合具有必要性。萨顿看到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的状况,他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就是看法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冲突,一方是文学家、史学家这些所谓的人文学者,另一方是科学家。”④就拿科学精神来说,“科学精神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手中,而即使是科学家,在一种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可能滥用他们的知识”⑤。事实恰恰如此,近代以来,科技发展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机,其中最突出的是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等资源消耗的增加,如果不加限制地过度开发,人们有可能在短短的二三百年内将地球上千万年积累的石油、煤、天然气、各种金属等宝贵的矿产资源挥霍殆尽。与资源问题密切联系的全球性问题是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水和空气污染、热带雨林的毁坏、臭氧层的变薄等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技术及其发展同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另外,科学技术发展显然还同诸如军备竞赛、核威胁、胚胎克隆、兴奋剂的使用等许多问题密切相关。可见,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及其对人、自然与社会的负面影响的确存在,而且,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但是我们决不能将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对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一方面,资源、环境等问题并不都是由技术造成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每一种异化现象及其对人、自然与社会负面影响的背后都有社会制度上的原因或人自身的原因。因此,目前资源与环境危机的困境,科学和人文都应担负责任。要摆脱困境,就必须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道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当代社会发展所必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

纵观历史进程,我们有理由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当今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已达成共识:反对将科学与人文完全分离和绝对对立起来,倡导两种文化之间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走向融合。

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已成为现代认识活动的“主旋律”。在两种世界的融通中,我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这样的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优先存在是不容质疑的,否认了这一点就抛弃了科学精神;但它的“表现”,在人面前显示出来的种种属性及其变化的可能性,都是与人相关的,是随着人的观察角度、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它表现于同人的相互作用中,使得我们视野中的世界必然带有人的痕迹,不承认这一点,就是背离了人文精神。

寻求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无论是在自然、社会还是在研究领域,都全方位地展开着,如对于基因组计划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专家和伦理学家产生了相同的关注点;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繁荣,使得技术专家和艺术专家结成了联盟。科技的平台必须也是人性的界面,人文的世界必须增加科技的含量,成为当代文化事业的一个共性特征;科学与人文之间在观念、方法、学科、精神上的互融正在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文明建设活动。

这种融通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意识。我国申办奥运就是一个例证,我国提出的申办奥运会的口号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这表明我们对科学与人文融通的强烈追求,可以说,科技和人文在中国实现全面腾飞的过程中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北京奥运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绿色、科技、人文”为主题,向世人表明,北京奥运不仅要做到“更快、更高、更强”,还要“更纯洁、更互助、更人道”,充分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绿色奥运。为实现绿色奥运,北京市政府投入巨资,用于绿色奥运场馆及交通、能源、环保建设。发展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是解决北京市当前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极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根本性地解决能源问题。能源结构调整是北京市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理念的重要保障措施。

在绿色奥运概念中,绿色能源即新能源和节能是其中最主要的概念。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到21世纪中期可再生能源将为人类提供50%的商品化能源。我国将加速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

人文奥运。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就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相互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贡献。⑥实现人文奥运,要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行奥林匹克教育⑦,提高国民素质。

科技奥运。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体育运动。运动训练方法的不断提高,运动场地器材的不断更新,乃至世界反兴奋剂斗争的不断升级,无不说明科技的魅力。

实现科技奥运,北京奥运会不断引进高新技术,这包括优秀运动员选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反兴奋剂检测芯片的研究等,在引进高科技的同时,不乏人文关怀。

注 释:

①②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320页。

③孟建伟:《论科学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53页。

④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9页。

⑤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0~142页。

⑥孙红敏:《2008年北京实现“人文奥运”之探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

⑦贾爱萍:《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教育与体育背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