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科版九年级上《滑轮》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科版九年级上《滑轮》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并且在这方面的研究上花了很多精力.这次承担了区公开课《滑轮》,又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这节课.有很多的心得体会.

首先就是如何合理高效地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我们常常采取教师演示的方法.这次的课,我们打算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在第一堂试讲课讲完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真的有待提高.

我们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不会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尤其是动滑轮.这是我在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不是动滑轮穿线错误、就是钩码不停地掉落.要将探究活动有序开展起来似乎很难.课后我进行了思索,怎样把探究活动有效开展起来呢?看来得先手把手教会学生组装滑轮.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在组装定滑轮动滑轮时,先固定什么?然后绳子从滑轮的什么部位穿过?并且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一起想办法、动脑筋.比如动滑轮:先固定什么?学生答:绳子.我就演示固定绳子的一端.问:接下来绳子如何穿?学生答:从滑轮底部穿过.我就演示这一动作,在演示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发现动滑轮容易侧翻.我问:如何让动滑轮不容易侧翻?学生答:在动滑轮下方挂上重物.很顺利地解决了动滑轮组装问题,为探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赢得了时间.可见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细致的引导是学生成功完成分组实验的重要保证.

在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探究活动次数很多.细数了一下有如下探究:①学生组装定滑轮、动滑轮.②探究定滑轮拉力方向改变,拉力大小如何变化.③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力.④探究动滑轮是否省距离.⑤探究动滑轮拉力方向改变,拉力大小如何变化.⑥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力.⑦探究动滑轮是否省距离.这么7个探究活动穿插在一堂课中,这堂课就显得太过饱满,内容过多.因此,对探究活动的整合很重要.经过思考后我去掉了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教师指导把组装滑轮的方法贯彻下去.第二个探究活动也去掉了,我打算通过对定滑轮实质的分析,将“拉力方向改变,拉力大小不变”这一知识点突破.第四个探究活动比较简单,实际学生可以通过动态图片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把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探究动滑轮的特点”上.而定滑轮的探究活动只进行“探究定滑轮是否省力”这一个.这样既精简了探究活动的次数,也突出了动滑轮这一重点.

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学生在探究“动滑轮是否省距离”时,学生有点手足无措.要比较两个距离,必须要看4个点,物体移动时起点和终点,手在拉绳时起点和终点.我们在制作分组实验时,放置了米尺,但刻度太繁杂,学生容易眼花缭乱.我们就把刻度尺没有刻度的那一面用黑色记号笔每隔10 cm划一道横线,规定物体移动的举例为10 cm,学生观察绳子自由端移动的举例.这样减去了学生两道计算的过程,加快了实验速度,让实验现象更简洁、明了.优化了实验.

探究活动遇到的第四个问题是:实验数据不理想.在探究定滑轮是否省力这个活动中,用弹簧测力计倒着校零后测出的拉力总是小于物体的重力.可能是校零后,有的学生拉弹簧测力计的挂环,而有些同学是拉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实际上第二种拉法可以不用倒着校零,用手拉着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外壳的重力已经被手的摩擦力抵消了作用.因此,要指导学生准确地拉着挂环,实验数据才接近准确值.

探究活动遇到的第五个问题是:探究动滑轮是否省力时.是比较拉力和钩码重力,还是比较拉力和钩码、动滑轮总重?这两种比较方法各有优点.如果比较拉力和钩码、动滑轮总重,那么F=G总/2这样的结论很明显,而且科学的物理规律很显而易见.而前一种比较“拉力与钩码重力”这种方式似乎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本节课我们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是我们的初衷.从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看,第一种比较方法在课堂上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而第二种比较方法可以在第二课时上教师再演示一下,把知识延伸下去.

其次,如何突破“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这一难点.我们使用了这样一种教师演示教具,来清楚的表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这是一个木制滑轮,轮的部分分为1、2、3三部分,这三部分内部用木质插销相连,亦可以分开.在演示滑轮实质的过程中,除去1、3两部分,然后仍然像滑轮一样,绕线、悬挂重物.学生很容易看到滑轮就是变形的杠杆.并对杠杆上的支点、动力、阻力的位置,以及力臂的大小了解清楚.也潜移默化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再次,在这节课中,如何设置情境,引入滑轮的概念.

通常我们会采取这样的小活动引入实验:就是请两位力气较大的男同学抓住两根木棒,拉开一定距离,在木棒上来回缠绕绳子,然后一位力气很小的女生就可以很轻松将两位男同学拉拢.这个实验效果不错,省力的现象显而易见,但是其实两根木棒是变了形的滑轮,学生不能直接从视觉上判断出木棒就是滑轮,要从这个实验引入滑轮不够直观.所以我想到了科学宫所见的实验,一个小孩可以用滑轮组拔河,将许多大人拉过来.我就在网上购买了一只起重用0.5T滑轮,红色,很醒目.用它组装成动滑轮,然后请两位力气相当的同学进行拔河比赛,一人拉绳子自由端,一人拉挂钩那一端.比赛完一次后再交换场地,学生就直观地发现总是绳子自由端那一侧的同学取得胜利.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可以感知滑轮的作用,并且可以直接观察滑轮,从而引入到滑轮的结构.自然流畅,在情在理.

当然这节课中我也采取了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大量的静态、动态图片,以及视频、PPT控件使用等,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加深学生对滑轮知识的感知.这堂课的容量很大,其实要在一堂课中要做到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是非常困难的.要做到重点突出,必须要对课堂内容进行精选.一堂课中解决不了的知识,可以留到以后的课程中解决.

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我收获了许多,学生也受益匪浅.在磨课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思维的矛盾和交锋.最终呈现出来的公开课是来之不易的,对课的设想得到了实现,也是令人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