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心探寻金钥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推进、新课改层层有序落实的今天,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放眼世界、国家教育大环境的同时,审视反思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
近几年来,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培训格外重视,专家讲座,头脑风暴式的理论学习,各地专题式的观摩教学,听课评教。可以说,很多教师接受了新理念,学到了新方法,但深入反思:教师的眼界真正开阔了吗?固有的陈旧观念完全摒弃了吗?教学实践改善、优化了吗?现代化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构建了吗?我在平时的校内外听课中,确实发现:有时,我们的课堂好像还停留在“告诉”、“学会”,在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的层面上,以教――学――练的流程来安排,仍然体现着“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的痕迹,课堂显得枯燥无趣、霸权低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不被彰显和重视,学生普遍表现的被动、磨蹭,手脑不勤也不灵,现状令人堪忧。这样的旧课堂必须旧貌换新颜,尤其要为它注入新鲜血液,让它彻底良性循环,充满活力。
素质教育的魅力在于把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力求培养真正的人。我欣喜的看到:全国,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素质教育感召和呼唤下的新课堂的构建正在进行,富于智慧的教育家和富于经验的实践者正在构想和践行理想的“新课堂”――高效务实课堂、绿色生态课堂、快乐课堂、和谐课堂、激扬生命的成长课堂,彰显个性的发展课堂。她着力培养未知世界的探索者,更加关注师生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发展。以“尊重人、发展人和完善人”为根本宗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正逐步追求“会学”“善学”“乐学”课堂目标和境界。如一些学校倡导构建的“生动化、互动化、主动化”的“三动快乐课堂”,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充盈荷文化的“赏识课堂”,南京夫子庙孔子文化渗透的“智慧乐学课堂”,江苏蠡园中学以“六助”方略贯穿的课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这些成功的新课堂构建,无疑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宝贵经验,为我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深入思考,新课堂构建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我们应该从何入手突破创新呢?我们应把关注点更多的放在哪里呢?诚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权利一言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怎么还?还什么?教师不讲了,晾在一边做什么?如何真正理解学习的科学过程,认真研究学习过程?……苦思冥想的我,许多问题想到了,但始终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回眸一年多我校发展历程,在积极贯彻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兰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下,学校提出“立人教育”的美好远景和发展构想,渗透“立德立行、立师立生、立教立学”的核心价值,遵循“仁、信、智、 恒”的校风,“养德、启智、导行”的教风和“乐问、善思”的学风,这一切不正为我校新课堂的构建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吗?
我在苦苦探寻新课堂构建的金钥匙,想把它授予我亲爱的伙伴,授予我可爱的孩子们。但是,这把有分量的金钥匙又是什么呢?
因为教学需要,又一次重读了《论语》中的部分句段,更发现其中许多蕴含教育哲理,深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彰显着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的教育理念。
子曰:“君子不器”。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可见,满堂的讲授和一味的灌输对于学生而言,是行不通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其在课堂中“好知、乐知”,轻松、愉悦、主动、高效地学习,不断发展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才能“学”“思”结合,勤勉治学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五方面如何在长期、深入、持久的学习中贯穿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课堂中,学生“愤”(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悱”(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的学习状态如何激发和达到呢?教师又该如何把握时机,巧妙引导启发呢?
以上问题的思索,使新课堂建构“柳暗花明”!我恍然大悟:新课堂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教师精心培育下,学生“学习力”的种子萌生、发芽、长大,最终离开教师,走出课堂。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而言,教师追求“诲人不倦”,就必须“学而不厌”。新课堂中,教师有过硬的学习力,尤其是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方可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
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含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三要素的综合体现。它不仅包含知识总量,即个人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在我看来,学习力是教师、学生双主体发展的“根”,是新课堂探寻到的解决一切问题的那把“金钥匙”。培育师生的学习力,必将为新课堂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