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视阈下小学语文阅读与表达共生课堂的思考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版课标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特别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1]
“语文课是以言语作品为认识对象、以实现言语形式结构向人的心理结构迁移为目的的应用型课程。”[2]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阅读的运用和延伸,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不可或缺。只有实现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协调培养,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3]
一、现状——阅读与表达关系处理有失偏颇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与表达关系处理不恰当、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
1.教学要求导向失重
教学要求的确定,对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都有明确定位,是一线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课例1】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五下《秦兵马俑》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条教学要求的关键词:“朗读”、“理解”、“领会”、“感受”,都是指向阅读、理解层面的,对于表达层面的要求是缺失的。显然,教学要求导向的失重,是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重阅读轻表达”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学内容选择失调
现象之一:重视课文内容分析,漠视表达形式解读
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写什么”,还要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即课文“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课文内容”的分析,漠视对文本“表达形式”的解读。
【课例2】苏教版六上《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流程:
(1)揭题导入。
(2)自主、合作学习:①“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②爸爸送给我的仅仅是一本书吗?③爸爸给我送的这本书女孩子要不要读?
学生根据提纲要求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大约5分钟)
(3)汇报交流:逐个交流上述三个问题。(整个交流过程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呈现)
(4)作业布置:①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写一篇读后感。②向你的同学推荐一本好书。
本文是由一个男孩的日记改编成的课文,这篇日记的本身也是这个男孩的读后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人生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兴趣;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是本文在阅读理解层面要达到的目标。同时,“了解读后感的大致写作内容,掌握读书笔记的写法”则是本文在表达层面要达到的目标。课后,笔者对该班学生(54人)进行了调查,100%学生认为“学习本课最大收获是‘人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81%学生表示“完成读后感困难很大,不知道该怎么写”。显然,教者只重视了阅读理解层面目标的落实,而漠视了表达层面目标的落实。
现象之二:关注表达形式剖析,忽视表达机会安排
随着对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的深入,许多教师在重视文本内容解读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文本表达形式的剖析,但是忽视了表达机会的设计和安排。
【课例3】苏教版五下《灰椋鸟》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再看看,这句话在写作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这句话运用了“先回来的……后到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描写得很有条理。
师:鸟儿们说的话作者能听懂吗?
生:不能。
师:那作者怎么知道它们“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生:这些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出来的。
师:对,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文字中,这就是想象。今后我们在习作中也要运用这样的方法。这一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是你特别喜欢的,我们继续汇报。
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了解到使用拟人、想象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更生动,使用“先……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可以使文章显得更有条理。但是教师没能及时提供“表达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皮特·科德说:“在语文课中,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4]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有意识地使用新学的,还不是很熟悉的语言材料、习作方法去表达,这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教学时间配置失衡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课文解读的现象十分普遍。笔者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对连云港市范围内的市、区级公开课、评优课共计八十余节(均为阅读教学第二课时)进行了课堂观察。数据统计显示,每节课上导入时间约5分钟;用于文本内容解读、师生对话的时间约32分钟;学生用于书面表达(练笔)的时间平均不超过3分钟。师生对话的时间,本该是学生口头表达在互动中得到提升的最佳时机。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师生对话的过程常常被教师低质、频繁的提问所占领,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既不用深思,也不用刻意组织语言表达。笔者在担任区优质课赛课的评委时,听到一位教师在教学27个字的文本内容时,连续提了六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