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麦洛宾对人际传播中信息表达的情况作出研究后,得出结论:人际交谈时,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言语×7%+声音×38%+面部表情×55%。其中的言语属于语言符号,而声音和面部表情都属于非语言符号。由此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采访 非语言符号 运用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与形形的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的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从初中开始关注新闻,高中开始不断写新闻,期间也跟随一些记者进行过实地采访,在中职学校从事《口语交际》教学工作。我观看的电视节目中,访谈类节目、新闻联播、文艺演出类的居多。所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一些新闻记者的采访观察,针对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运用问题,我做了如下的总结:

非语言符号在我们的日常采访中大概可以分为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辅助语言(与语言相伴随的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服装饰物、人体距离。

一、体语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体语主要分为人物表情、姿态和动作

(一) 首先分析人物表情。

1.有句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神态是人物表情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眼神可以形象地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情。在表情和神态的运用方面,央视主持人董倩有独到之处。

2.人物表情也体现在嘴部,嘴的张合,甚至张开的大小、形状都会表明记者不同的心情。记者在娱乐场合采访时,笑容肯定会多一些。在采访学者时,一般都是微笑加点头,表示对被采访者观点的肯定与默许,表示自己在仔细聆听。当然,说到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时,记者大笑是在调节采访氛围。但是在学者面前,记者很少开怀大笑,这样会显得对被采访者不太尊重,可能也会与学者喜静的氛围不太融洽。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学者的喜好。

(二)动作。环境的变换,要求记者在运用语言符号的同时,必须加上与之配合的非语言符号。记者若到农村采访农民时,应先打招呼,可以主动搬来凳椅与主人一起就坐,以示记者的随意、亲切;若到有一定级别或有身份人的办公室采访时,应轻轻敲门或轻轻按铃,开门后经主人允许才进入,落坐时应向主人表示感谢,接茶杯时应用双手……适当的动作不仅有利于记者的思维更清晰,而且能够增强镜头感。

(三)姿态。在日常采访中,记者应该站立着或坐在采访者的对面,上身稍微向前倾,以示对对方的尊重。所有的体态语言都能表达出一个记者起码的礼节和修养。如果记者去采访一位学者,到了学者家中,翘着二郎腿,甚至很随意地很可能引起学者的反感,最后,本想说的话都不愿意说了。这无疑证明记者的采访是失败的。相反,我们在《鲁豫有约》中,每次见到鲁豫,都发现她的坐姿很典雅——两腿搭在一起向右侧倾斜,这就无形中让被采访者感到她玲珑的姿态和独特的气质。所以,我们看到鲁豫的访谈节目中充盈着和谐的氛围。

二、辅助语言。辅助语言主要指与语言相伴随的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

(一)音量。在不同的场合,记者采访时的音量是不同的。如果在室内,比如采访一位老革命战士,他的声音一般是较低的,这样也表示对老人的尊重。而一般在隆重的活动现场,比如要采访一位观看心连心艺术团演出的人,旁边是热闹的演出,这时记者肯定就会把音量调大。音量的大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不会有负面影响,反而会增强现场的热闹、欢庆氛围。

(二)音质。采访不同的人,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记者发音的音质要有所区别。采访小孩子的时候,记者要带有童音的音质,这样更能让小孩子有种亲近感。如果一位女记者要去抗洪救灾现场采访抗洪救灾的战士,他就不能像在家中跟老公说话那样温柔,音质中一定要带有一些阳刚、硬气。

(三)音速。记者在紧急的采访情况下,音速一般是比较快的。比如在救援现场。因为快的音速会给人一种危急感,所以在采访老人时很少用到。同时,因为小孩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可能还不够高,所以采访小孩儿时音速也是较慢的。

(四)功能性发音。很多记者在采访时,为了给被采访者安慰与鼓励,在点头的同时,都小声地发出“嗯嗯…”的声音。很多记者才采访过程中,听到被采访者的回答,他们都不做答,只是发出“呵呵…”的笑声、“啊…”这样惊讶的语气等非语言性的声音。

三、服装饰物

(一)服装。有句话说,记者就像一条变色龙。这不仅仅说记者在不同地方、采访不同职业的人时,角色要随之改变,而且指他们的服装也要随之变化,也就是说,记者的穿着要适合他的采访对象和采访环境。记者能否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以自身形象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方先看到的是你的外在形象,除了天生的外貌之外,得体的着装、和蔼的态度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二)饰物。有些记者也许家里比较富裕,带着很粗的金项链、金耳环,甚至还有金手镯。如果她要去山区采访当地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由于山里的孩子们几乎没见过这样的贵重首饰,所以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孩子们肯定将很多注意力集中到她的饰物上,这样就可能会影响她的采访效果。

四、人体距离,或者说是记者的态度

一代名记者穆青被人尊称为人民的记者,许多人向他讨教采访的技巧,他总说:"有感情,没技巧。"穆青所说的没技巧,许多时候正是通过他的非语言符号来表达的。如,他采访植树模范潘从正,与他一起植树;他采访被打成"黑劳模"的任羊成,未等任羊成讲完自己的故事,他早已泪水盈眶……这种对劳动人民深深的感情,对采访对象充满尊敬的态度,不仅为他采访到许多真实感人的情况提供了可能,也为穆青与许多采访对象结下深厚感情打下了基础。

高明的记者在采访前,不仅要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还包括兴趣、爱好,以及某些特殊的感情和特殊的心理特征等,积极主动地,以恰当的表情神态、语言行动影响对方,消除双方交流的心理隔阂,引导双方进入良好的沟通状态。记者可以通过体态语言间接巧妙地向被采访对象传达某种信息,并可以借助一种恰当的态度与采访对象之间保持良好的氛围,从而使采访工作可以和谐地完成。作为一名记者,在日常观察中,一定要尽可能通过观察对象的身体语言,准确捕捉到对方最真实的情感和深层心理,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而实现与采访对象自然、和谐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