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歌唱中的共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歌唱中的共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无论是人声还是其他物体都有共鸣现象存在,只不过共鸣腔体的不同,所产生的声音的效果不同而已。人在说话时,由于彼此交谈的距离近,对象少,音色好不好、音量大不大都无关紧要。但是,对舞台上的歌唱演员来说,歌唱的声音必须大到使剧场里所有的听众都听得见的程度。需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需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需要有表达歌曲情感的多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之外,更要靠正确的发声共鸣。共鸣能够形成声音的变化,要比演唱者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很多,共鸣时所产生的泛音,能够使声音达到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

当一个物体发生振动时,则产生具有一定振动频率的基础音响,这种基音频率能使临近的发音体或近似的发声体振动发音,被迫振动体的音量会立刻增响、扩大。这就是物理的共振现象,在声学上称作共鸣。为了弄清人体共鸣器官的共鸣作用以及腔体共鸣的调整方法,我们应该首先分析一下腔体的共鸣状态,从而,掌握调整腔体共鸣状态的发声方法。在歌唱时使用的共鸣器官胸腔、喉腔、口腔、咽腔、鼻腔、鼻咽腔与头骨中的各大小窦穴等系列器官。根据这些腔体的生理构造,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不可调节共鸣腔和可调节共鸣腔。其中胸腔、鼻腔与鼻腔各窦均由固定容积,属于不可调节的固定共鸣腔:而咽腔、喉腔与口腔无固定容积,其形状可随意改变,属于可调节的可变共鸣腔。这些共鸣腔体在不同音区里产生共鸣,下面将不同腔体的共鸣状态剖析如下:

一、胸腔共鸣

胸腔由胸骨、锁骨、肩胛骨、肋骨与肋间肌等组成。歌唱发声时,从声带产生的振波一部分沿喉室、咽腔、口腔、鼻腔、头部各窦去形成共鸣,而另一部分则沿气管、支气管(胸腔)去形成共鸣。当人们在演唱低音时,只要发声方法正确,用手轻轻地按住胸腔,便会感到有种麻麻的振动感,这便是声波在胸腔产生共鸣的缘故。对这种振动感,不同类型的歌者体现的程度各有不同。中低音歌者振动感较明显,高音歌者较薄弱;男歌者较强,女歌者较弱,花腔女高音歌者几乎没有。具有胸腔共鸣的歌声宽厚、深沉、浓郁,听后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这是一些中低音歌者悉心追求的歌声共鸣。要想获得良好的胸腔共鸣,练习时胸腔应尽量保持自然放松,没有挤压和紧张的感觉,才能使声波在这些地方顺利通过并形成共振。演唱中低音时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声波已离开了喉咽腔,口腔张开时,把心理感觉放在下颚,声波就会到那里去振动。千万不要挤压喉头,不要错误的把喉音认为是胸腔共鸣。胸腔共鸣不仅能增强歌声的音响效果,而且能增强情感气氛。即使唱很轻的音,如果加上胸腔共鸣,所获得的情感气氛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胸腔共鸣并不单纯为中低音歌者所追求,它对高音歌者同样也很重要。

二、口腔共鸣

口腔不仅是歌唱语言的重要器官,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共鸣腔体。口腔的上部又可分为硬腭与软腭两部分。硬腭,是指口腔前上部分以及口腔张开后舌头与牙齿后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软腭,是硬腭的延续,像一个远远伸向口腔后部的软板,在距后咽壁不远处向下弯,终止在悬雍垂(小舌)。软腭既是空腔后部的顶,同时也是声波通向鼻咽腔的重要关口。练习时,空腔自然张开。软腭有力提起使空腔内部呈“拱顶”状,其声波从喉头发出时,在口腔的集中点正好在硬腭与软腭交汇处,也就是说,此处是口腔内形成共鸣的最佳选择点。也是口腔内的最高共鸣部位。这些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共鸣区域。空腔张开的大小与横竖形态是可以任意调节的,软腭向上抬起时的力度、高度对歌唱的发声、共鸣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声乐演唱中最具魅力色彩的成分,是指声波在鼻咽腔上部各窦中所形成的共鸣。由于头腔各窦及鼻咽腔的上部空间较小且远离喉头声带,声波从喉头发出后,一方面在这些较小的空间能获得音响学上所说的高泛音共振,使歌声得到美化后更具丰富的泛音色彩,音域也进一步得到拓宽。要想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先了解一下参与头腔共鸣的一些腔体,鼻道的左右两侧是两个壁上有稀疏小孔的骨室,叫做筛窦。在它们之上,在额头眉心上面的地方,有两个较远的室,叫额窦。这些地方是为头腔共鸣用的。唱高音时,歌唱者感觉在口盖与鼻咽口上方的鼻咽腔里,有一种吸气状态。这种吸气感使头腔的空间向后向上扩张,软腭与小舌头含蓄地上抬,硬口盖有一种紧张感。这种空腔充气声音膨胀的感觉,就是“打开头腔”的正确感觉。“打开头腔”的同时,在心理的想象中使声音的音色集中成点状,它既能使头腔共鸣音色变得明亮、声音结实而富有穿透力,又能使高音唱得轻松、自如。所以说:“打开头腔”这是获得头腔共鸣最关键的方法。具有头腔共鸣的歌声高昂嘹亮,色彩明朗辉煌,声音灵巧而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无论何种声部的歌手,都需要获得这种极富魅力的歌唱共鸣。

歌唱发声时能够产生良好的共鸣效果,与准确的共鸣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训练时,重视采用练唱哼鸣的方法,使学生找到共鸣腔体之后产生共鸣音响的感觉。哼唱的好处很多,在练唱时,就能得到腔体打开之后声音在腔体里振动的感觉。哼出来的声音一定要柔和,不能有挤卡的声音,更不能感到嗓子有劲儿,完全把声音哼在上面的鼻咽腔和后面的咽管里。最重要的是哼鸣容易得到真假混声的感觉,如果在高音区里能把声音轻松自如地哼出来,当然是带共鸣的声音,那么,哼多高,开口就能唱多高。练习哼鸣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开口哼鸣,哼唱时将舌根与软腭贴住,让声音进入鼻咽腔和鼻腔。轻轻一哼,就能体会到上口盖的后上方是个充满空气使声音振动的共鸣空间。鼻咽口向下至胸口有互相通气的感觉,腰的四周始终保持“吸气”时轻微膨胀的状态。在开口哼鸣时。下巴、舌根、前颈部都要放松:另一种是闭口哼鸣,口腔里面呈张口唱a的感觉,而双唇闭拢,“贴着咽壁吸着哼”,上下要通、要松,既有深呼吸支持,又有高位置共鸣。

综上所述,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体的比例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使用最多,唱中音时,口腔共鸣使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靠头腔共鸣发挥作用。这些共鸣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这样才能使艺术表现更丰富多彩,为了追求歌唱艺术的高水准,歌唱演员必须下苦功掌握歌唱发声的共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