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说学习方式的变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说学习方式的变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 本文展现了一个具体的案例,探讨了其设计中的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落实,该设计实现了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目的,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起到逐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目标多元化;“学习共同体”;建构主义; 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近些年,教育界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了一个新的看法. 苏科版教材的主编杨裕前的一番话让笔者感触颇深,他说:“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课堂的教学目标多元化是保持课堂生命力的途径.” 按照这样的思路,笔者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争取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所收获. 下面就结合建构主义的观点,谈谈笔者的体会和想法, 供大家交流.

多种途径解决相同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探索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会了怎么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不需要用直尺和圆规也能找到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下面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通过自己的猜想和判断来找一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练习 (1)在图1中,画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

(2)在图2中,找一点O,使OA=OB=OC.

学生A:老师,我用圆规和直尺一画不就可以了吗?你看我画的.

笔者看了这个学生的答案.这个时候有些同学开始低声议论,课堂有些波动.

教师:你的方法如果在尺规作图题目中当然可以,而且很准确!但是,如果题目要求不用圆规、直尺,请你再思考一下,又该如何解决呢?

学生B:我可以上黑板上画吗?

教师:可以.

答案如下:

教师:你可以为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中垂线的吗?

学生B:可以. 首先,我观察了图上的格点,发现要画出线段PQ的中垂线,只要根据“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这个定理,找出到P,Q两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然后画出通过这两个点的直线即可. 于是我和我的组员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就找到了如图的点和线段. 如图1,线段MP=MQ, 同理可知NP=NQ;而对于图2,OA=OB=OC.

学习方式的变革

对于本节课,笔者就依据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做个总结.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充分肯定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数学不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是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过程.

1.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布鲁纳曾说过,教学是传递人类文化的艺术,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外部因素,是扩张人的认识能力的有效手段. 因此,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应当让学生承担责任,这实质上也就是对于学生主体地位地确认. 在这节课上,笔者对于出现的问题不是一味的讲解,而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分组独立思考,从“做”数学中获取新知,用自己的双手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数学技能. “大家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仔细观察后大胆的猜想,然后脱离尺规看看能不能找到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分组讨论”,这些话是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教学行为.

2. 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

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我国的优秀教师也曾提出,“既备课,又‘备人’”,后者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包括真实的思维活动.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这应当被看成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点. 我们不能以教师主观的解释来代替学生的真实思想,应当意识到,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也未必是数学教师所期望的.比如,课堂上“学生B”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仍然用的是老知识,虽然可以做出来,但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而且和用圆规作图相比较,书本想让孩子们掌握的方法很显然要比老方法好用而且灵活. 因此,让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便于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针对不同的情境操控课堂,把握方向.

3. 教师必须为学生地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数学学习活动这一主动建构过程,必然受到社会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工作,而不是简单的“备课”――只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构建.比如,在课堂上,当笔者让学生A说出自己的答案时,该生主动要求到黑板上板演. 这是多么大胆的举动,多么自信的表现. 笔者当时的想法是“不让这个学生上黑板来,我就磨灭了一个学生的人性!我就是一个罪人啊!”所以,笔者果断地走下讲台,从授课者变成听课者,完成角色的转变,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对学生而言,能力得到锻炼,展现了自我,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笔者心里冒出层层的喜悦,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4.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

从总体上看,学习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因此,如果去纠正学生的错误,更为一般的说法是如何去促进学生认识知识结构的更新,在数学教学中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中,笔者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性的,有些先懂,有些后懂,还有一些没有经过教师的指点就难于理解.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即使就同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数学现实,并呈现不同的思维过程. 因此,笔者在课堂上不是简单的停留于对共性的普遍认识,甚至追求统一性,而是充分注意学习活动的个体性,让先会的学生上来讲,和中等及中等偏上档次的学生形成共鸣,让还没有找到答案的学生从其他人的讲解中建构知识,真正做到“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让课堂的教学目标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