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若干问题商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若干问题商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体例新颖,视角独特,明显不同于其他版本教材的编写。不过,白玉微瑕,教材内容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以2008年5月第3版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不当之处列举如下,并提出修改建议,以利编写人员修订完善教材。

一、文字内容表述不准确、欠恰当

1.P3“知识窗”第8行说彗星“密度很小”,不准确。一般来讲,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发、彗尾是气体物质,密度很小。但是,彗核是由尘粒和冻结的水、甲烷、氨、一氧化碳等物质组成的冰块,因此,彗核密度不一定很小。建议把“密度很小”删除;或者,把这句话修改为“彗发和彗尾的密度都很小。”然后改添在介绍“彗星”这段文字第三个“。”后。

2.P9“知识窗”倒数第2行:“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对地球起到夜晚照明的作用。”这段表述不够确切、严谨,缺少应有的限定条件,易引起学生错误的理解,认为不管什么时候月球都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对地球起到夜晚照明的作用”。建议把这段话修改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够反射太阳光线。当月球承受太阳照射的部分朝向地球的时候,月球反射的太阳光线会对地球的夜晚起到照明作用。”

3.P27第4行教材以实然命题的表达方式讲“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不妥。因为我们讲“软流层”处是岩浆,是基于地震波在此传播速度减缓降低,推测组成物质可能是岩浆。到底是不是岩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验证。而以实然命题的表达语气讲“软流层”处是岩浆,堵塞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淡化了学生的好奇心,降低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建议将这句话由实然命题修改为可能模态命题,即修改为:“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P30正文第2行:“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这段表述主谓搭配不合理,表达意义不清晰。这是因为:这段话分为三句,从语法上来讲,“能量”是第一句的主语,也是第二句、第三句的主语(“它”应代指“能量”)。但从语意上来讲,“能量”作为第二句、第三句的主语显然不合适。从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来看,“内力作用”才是第二句、第三句语意上的主语。所以,为了表达的准确、清晰、具体,建议把这段话修改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

同样,这段话后面有关“外力作用”的表述也存在主谓搭配不合理的问题。建议在“表现”二字前面加“外力作用”一词。

5.P32倒数第4行:“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表述不准确、涵盖性差。因为除了坡面受流水作用,可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外,平地也可被流水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所以这段表述可修改为:“地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

6.P34“知识窗”倒数第6行:“海浪携带沙砾对海岸的冲击和磨蚀作用,叫做海蚀作用。”表述不够完整、全面。因为除了海浪携带的沙砾会对海岸产生冲击和磨蚀作用外,海水形成的海浪本身也会对海岸产生冲击和磨蚀作用。所以,可以把这句话修改为:“海浪和海浪携带的沙砾对海岸的冲击和磨蚀作用,叫做海蚀作用。”

二、内容呈现前后相矛盾、欠统一

7.P27第1行介绍“地壳”时讲“它是一个连续圈层”。P30“知识窗”第2行介绍板块构造学说时讲“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地壳是构成岩石圈的一个圈层部分,教材一处讲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另一处讲“不是整体一块”,前后表述矛盾。因为P27“它是一个连续圈层”可有可无,所以建议将这一句删除。

8.P53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把气候分为13种类型,与通常的分类(即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寒带冰原气候和高山气候,共13种)类型数量相同,但划分方法、名称明显不同。把“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单列一类,较为少见;以“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名称取代通常所称的“地中海气候”名称,让人感到另类。明确标注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并把它们列入“温带大陆性气候”,显得繁杂、琐碎;而且,“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令人疑惑不清。

再者,与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相比,P55表2-4-3中所列气候类型缺少“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前后所述气候类型不统一。这可能是遗漏、遗忘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表中所列气候类型不是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类系列,而是采用通常的分类系列造成的。同时,把“温带大陆性气候”列入“夏雨型”似有不妥。因为根据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标注,“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而“温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稀少,应属“少雨型”。

还有,一般来讲,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有着明确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P58图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与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相对照,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却存在明显的不对应性。

因此,为了避免教材内容的“难、繁、偏”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无谓的负担,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有着更广泛的适用性,建议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使用通常的分类方法和通用的气候名称,建议P55表2-4-3中所列气候类型和P58图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与修改后的图2-4-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的气候类型和名称对应、统一起来。

9.P55表2-4-2“热量带的判断”中,把热量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度和寒带四种;P59课文介绍“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时,第3行把热量带分为热带、温带、寒带三种。两处表述的热量带分类前后不一致,和通常的分类也不统一。通常把热量带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度、亚寒带和寒带五种。因此,建议教材中的热量带分类还是按通常的分类方法为好。

10.P63图3-2-2的标题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中的环境要素有: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图的标题和图的内容不相符。这是因为“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而图中的环境要素只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不含“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所以,建议把图的标题修改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

三、地理插图绘制不精致、欠科学

11.P6在图1-1-12“太阳结构”中,太阳圈层结构层次不清,尤其难以区分“光球层”和“色球层”的内外位置关系。在画法上,“光球层”、“色球层”和内部圈层画成三维立体模型图,而“日冕层”画成平面图。画法上的不统一,容易引起人们视觉上和思维上的混乱。建议画法要统一、层次要清晰。

12.P12图1-2-4“理论时区”画得颜色不鲜亮,缺乏视觉美感;图的放置不合理,学生难以辨认。建议把此图转动180°,“中时区”位置在下,“东西十二区”在上。这样,学生读图时就易于辨识时区的画法、易于推算区时的差异、易于理解日期的更替。同时,图的颜色要改变,要画得有质感美感,让学生看着舒服,爱看想看。

13.P14图1-3-1“‘阳光花园’正午阳光变化示意”和P37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中,都画出了“太阳”。这是视觉感觉上的太阳,这种画法在强调图像内容形象性的同时,却失去了科学性。这是因为: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如果在一幅图上把地球直径画成10cm的话,太阳直径就要画成1090cm,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就应画成11748.6cm。而在这两幅图上,显然没有表达出这种地球与太阳的大小和距离关系。当然,日常使用的一般图纸也难以表达出这种地球与太阳的大小和距离关系。这种以视觉感觉来表示事物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的做法,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所以,建议把图中“太阳”删除,同时,在图中所画“太阳光线”旁标注上文字“太阳光线”或“太阳辐射”。

14.P15图1-3-3“黄赤交角”中,黄赤交角标注的是23°26′,实际画成了25°;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标注的是66°34′,实际画成了65°。为体现教材的规范性和示范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建议把黄赤交角画成约23°26′,把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画成约66°34′。

15.P29图2-1-7“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把“地幔”全部画成土黄色,让土黄色的地幔物质转变成红颜色的“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显然不合乎传统的颜色表征意义。这是因为,图中地幔的一部分应是软流层。一般来讲,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按照随类赋彩所形成的人们习以为常的颜色表征手法,岩浆应画成红色。因此,图中地幔的软流层部分应画成红色,并要和“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相连接。

16.P38在图2-2-6“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中,最好给四幅分图标上序号。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第三幅分图要修改,要在A地画出表示空气上升的箭头,B、C两地画出表示空气下沉的箭头,要把低空由B、C指向A的表示空气水平运动的箭头去掉。修改后,四幅分图就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前因后果,大气运动的先后关系。

17.P44图2-2-16“锋面示意”中,在锋区处标上了“锋面”,会让学生对锋面概念产生错误的理解。建议把“锋面”换成“锋区”,或者把锋区画成一个几何曲面,在旁边标注上锋面。

18.P91在图4-3-2“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中,“过去”时间里的气温变化是经过考证过的、发生了的气温变化,应该用实线画出,但是,“未来”时间里的气温变化是预测的、可能的、确实还没有出现的气温变化,所以不应用实线画出,而应用虚线画出。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