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被乱花遮望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被乱花遮望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作文是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次重要展示。通过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笔者深感现状令人担忧。“网络语言”比比皆是,“话语克隆”习以为常,“华丽炫目”更是泛滥成灾……近几年,不少全国性作文大赛的获奖作文尤其是所谓“新概念作文”刊登之后影响很大,但其负面作用不容低估。一些获奖作文为新而新,严重偏离了正常的认知与生活轨道,成了十足的“另类”。如《战祭》:“迷茫的双眸,透出美丽的蓝色,苍穹依旧,是那么地不可捉摸。他多想知道,这云层之上,是亡灵之居,还是神明之殿,一切皆无答案,过去的种种,而今只留下一片迷茫。身后的,只是一片废墟。曾经那座宏伟大殿,如今只有几片风采依存的琉璃,在这一片灰蒙中,闪烁着几分鲜艳,来倾诉昔日的辉煌。曾经是多么美的白色长袍,为何开满了血芦花,被撕裂得四分五裂,或悲舞在长矛尖上,或蜷缩在阴冷墙脚,无声地控诉着。樱花树下站的,还是昔日叱咤风云的他吗?一样的银发,一样的蓝眸,仍旧是那张脸,仍旧是那柄剑,为什么那容颜,变得如此苍老?为什么我还活着?一起冷笑,剑起,剑落。”此文语言极尽华丽之能事,只是这样只讲究语言的华丽,置思想内容于不顾的写作,本身就是十足的无病。

高考作文中,许多学生为文造情,热衷于写所谓的“美文”,其表现主要在堆砌华丽词语、编制工整句式、串联诗文名句、排列文化名人等方面。这些作文常常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这种“美文”化倾向,在目前的中学生的作文中占有一定的市场,甚至得到某些教师的夸张点评。许多学生为能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总要在文章开头写一组整句,而整句和文章主旨没有必然联系,实际上内容单薄、思想苍白。作文的最根本要求,首先要言之有物,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又如许多学生脱离生活实际,采取取巧的做法,以为熟悉一本书、记住一个人就可以应对所有的作文了,于是屈原、陶渊明、司马迁、李白、杜甫、坡等人轮番上阵,出现了宿构作文的现象。以为来点历史文化知识,掺些文学想象,能和题目靠得上、挂得拢、贴得近,加上几段漂亮话以显示积极修辞意识……于是,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一显“大气”,二见“高度”,目的则是要“抢眼”,得高分。

在一部分学生看来,作文只要积累一些自己满意的素材,考试时再加以运用,就可以靠所谓的“文化积淀”得高分。作文中充斥那么多假话、大话和空话,惟独没有真实地表达自我,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实质上就是自我欺骗,是作文人格的虚亏。有的修辞使用不当:运用修辞时顾此失彼,一个劲儿地想把局部的语句写美,而顾不上句子本身的合理性与句群之间的逻辑性。例如:“人应该像大海一样,包容每一滴水,不论其污浊,那样才会永不枯竭,非常辽阔;人应像夜空一样,包容每一颗星星,不论其明暗,那样才会皎洁明亮,指引夜行者;人应像高山一样,包容每一块石头,不论其大小,那样才能高大无穷。有的引用不当:没有理解引用语句的真正含义,仅从字面意思上牵强附会,风马牛不相及。”“‘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大力开垦耕地,毁林围湖,这是多么可恶啊!”

2008年高考一篇《争渡,争渡,选择人生何处》的文章这样写道:“是谁脚着芒鞋,手执竹杖,释然吟笑徐行于风雨之中?是谁高唱‘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谁被贬黄州之后,‘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是你,是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你因乌台诗案无辜被贬黄州,却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以超然的胸襟怀抱安逸,以豁达的态度怀抱人生。你的人生之瓶放入的是豁达。历史的天平上,五斗米的份量到底有多重?堪用千年时光来细读它的刻度。你是一袭布衣,一叶扁舟,揣一杯淡淡的悦然,紧着平平仄仄的江风,试想你的南山脚下,留下彭泽县到桃源遥远的一程。是你,是那个‘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陶渊明。你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回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你的人生之瓶放入的是悠然。”……

以上的文字,运用了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似乎是很好的文章了,但它只是盲目地套用了时文中的一些优美的片段,只能有形而无神。再华丽的语言外壳,也掩饰不了情感与思想的苍白。可以说,此文缺少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的文章不能称其为好文章。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说过:“语到极致是平常……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学者骚客不但达不到这个平常,而且理解不了这个平常,还自以为语言奇丽,用词怪异,才是读书人的风采。”那么一些所谓的美文常常受到追捧,也就不足为怪了。

下面是一篇题为“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的高考满分作文的两个片断。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的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初读这篇文章,且不说那看似清晰的思路与结构,看似广征博引的文化知识,单说那看似优美流畅的语言,你就往往会被作者眩目的才华所折服。但是仔细阅读,发现文章对于论证的起点即“该忘记的”“该铭记的”两个必须界定的概念始终是闪烁其词、语焉不详。与抒情性的感性语言相比,说理的语言应该更加理性化,要求逻辑性。这篇文章的语言看起来很美,却偏离了说理的需要,总体上给人含混不清的感觉。“‘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人生之“水”,用于“浇灌”的“花儿”的“露”、撒哈拉的灵魂、“船”等概念,多是些花哨没有明确内涵的比喻词,让人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失去了论证的严密性与价值判断的文章,无论如何多么华丽,也只能是绣花枕头。

2010年春天的“两会”报道,说陕西省政协委员贾平凹在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发言时,曾以一句精短概括语惊四座。他说:“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据报道,“许多委员都对贾平凹的评论表达了认同”。可见这个“排比句”在公众视野中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高考作文中这种以浮华为美的文风,在相当程度上,是浮华、投机的社会风气的反映。文风教育,以质朴为本。对质朴文风的张扬,也是对社会上浮华之风的针砭,是对投机行为的否定。“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语)才是作文秘诀。因此,写作文,要除“腻粉”,呈“风骨”,却“红衣”,学“淡妆”,追求一种最珍贵的内在本色之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表现人的性灵的。古人早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提出了人与文的关系。做人与为文是互相影响的,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中学写作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文风,这样的文风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相反,如果在写作中养成了病态的写作趣味,拿浮华和投机当准则,必然给他们的精神成长留下阴影。文风是一个时代文化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刚健质朴的文风,正如“汉唐之音”所显示的那样。同时,一个时代的文风也会反过来参与这个时代人格的塑造。

文学即人学。真实质朴的表达更深刻的意义是能够培养人一种坦诚的表达勇气,一种真实的生活态度。追求浮华、热衷名利的“聪明人”,何以见得就不会将表达上的机会主义演化为人格上的投机行为?一个有思想的同学在写作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敢表现真实的自我,因为惧怕不投阅卷者胃口,会得低分,在分数的杠杆下,连真话都不敢说,何来灵魂的高贵,人格的独立?周国平说过:“质朴是写作上的大家风度,表现为心态上的平淡,内容上的真实,文字上的朴素。相反,浮夸是小家子气,表现为心态上的卖弄,内容上的虚假,文字上的雕饰。”现在中学生作文普遍追求文字的优美,文辞的华丽,这种追求,应该在某种意义上说对提高语言表现力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我们必须避免一种倾向,那就是“华而不实”。学生作文不说大话、假话、套话,才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刻体察,对人生世相的深刻感悟,对健全人格的渴求和启蒙。巴金曾经说过:写作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进而完善自我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