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华为:“短板”上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为:“短板”上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为剥离终端部门使其单独上市,完美贯彻了华为的商业模式创新。

自诩为狼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称华为),将企业的狼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狼性DNA不仅包括残酷竞争,而且包括商业判断力、生活工作态度等多层面的因素。

春节期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2010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以下简称通信大会)上,华为终端部门董事长郭平表示,华为可能再次尝试剥离生产手机和数据卡的终端部门,并使其独立上市,成为华为旗下第一家独立上市的子公司。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通信大会上,神秘的华为总裁任正非十年来首次接受媒体采访。华为低调成迷,这次破天荒的采访难免引起外界的猜测。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或重启终端上市的猜测甚嚣尘上。

但是,《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就华为剥离终端部门的问题欲采访郭平未果,而他的秘书对此事不置可否。

由此可见,以狼性文化著称的华为对外界依旧保持着神秘态度,欲说还羞。

2008年,华为曾计划向战略合作伙伴出售终端部门的股权,并将该部门剥离并上市,后因金融危机而搁置了前述计划。当时,郭平就表示不排除未来重启类似计划的可能性。

经过了寒冬的等待,现如今整体经济形势已明显好转,终端市场也有所回暖,出售部分终端股权的障碍不复存在。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前华为既然对媒体公开此事,就表示剥离已成定局。

目前,华为终端部门共有6000多人,2009年终端出货量达9000万部,其中手机3000万部,数据卡3500万部。

2009年,终端业务销售额约为50亿美元左右,已在华为总体营收中占到了20%的比重。华为预计,2010年的总销售额将达到360亿美元,而终端部门2010年的营收目标是60亿美元,依然占据总营收将近20%。

根据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终端业务的前途一片光明。华为还在通信大会上,展出了全系列的Android智能终端。而华为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了30%的年复合增长,整体销售业绩喜人,也没有出现缺乏资金的迹象。那么,为什么要剥离这前途大好的终端部门,并使其独立上市?

表面风光的终端业务

从产业格局上说,在三网融合趋势下,电视、手机与家电业的软、硬产业链格局面临重组。如今,苹果、谷歌、黑莓等公司在手机制造业的崛起,使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手机制造大亨面临窘境。国产手机生产商的日子更是不言而喻。

与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这样的移动巨头相比,华为等国产手机厂商缺乏足够的市场。在产品研发、性能、外观、品牌塑造以及新品推出效率等方面落于人后。

此外,国内山寨手机肆意泛滥,市场杂乱无序,价格大战愈演愈烈,手机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正规手机厂商随时都有淹没在混战中的可能。联想就曾经被迫以1亿美元价格出售其手机部门。

正略钧策投资咨询合伙人张晓鹏认为,和中兴在终端市场的野心勃勃相比,华为的终端其实更多是起辅助作用,终端业务的发展更多是依靠低价以及与网络设备进行搭配销售。华为手机等终端产品能在市场站稳脚跟,更多是凭借与运营商的良好合作关系。而且华为手机大多数是低端手机,出货量虽大,但是单台的毛利却不高。

华为通过定制渠道为运营商提供定制手机,手机生产多以外包形式进行,与其它核心业务设备搭配销售给运营商,市场发展风险与日俱增。这种定制关系的不确定性,使得此种市场策略“挑战大于机遇”,这也许是华为剥离终端业务的原因之一。

“要大规模追加对移动设备部门的投资,对华为也不太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合伙人。”张晓鹏对于华为的此种举动,提出了自己观点。

引入一个战略投资者而带来大笔现金,一来可以补贴核心业务,二来也可以开拓新的商业模式,摆脱一条腿走路的尴尬。对于华为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此外,通过剥离终端部门,从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品牌所垄断的手机市场抽身而退,华为可以筹资加大对其网络设备等核心业务的投资,强化在电信设备领域的优势。毕竟这些才是其强项和主业,做专、做强主业才是王道。

上市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上市的理由总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却各有各的原因。

作为资金与技术双密集的通信行业,资金是否充足成为企业快速成长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而要做“伟大公司”的华为却至今没有上市。

华为不差钱,这是外界揣测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无融资需求,这类公司主观上就不想成为公众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监管也不想公众分享企业成果。

看上去华为现金流充足,但也有缺钱的时候。

2001年IT泡沫的破裂,华为也受到了打击。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份,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股权。通过这种独特的融资方式,保证了充足的流动资金。

2004年,华为急需资金支持其国际化战略,但通过自身融资解决资金缺口却遇到了麻烦,走投无路之时想起了“上市”这根救命稻草。然而,最终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华为签署了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框架协议,帮其缓解了资金压力。上市之事也不了了之。融资再一次帮了华为。

华为融资越来越顺手的同时,在方式上玩起了创新。

张晓鹏介绍说:华为充分利用中国的研发低成本,大量招聘研发人员。先利用主业务的研发和营销平台去培育新产品。当新产品(非电信网络核心产品)做大后,将其出售,一来起到融资的作用,二来将融资来的钱投入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市场中去,通过降价使核心产品迅速扩大市场份额,量产化,提高竞争力。

2001年,华为7.8亿美元出售电源和机房监控业务给爱默生。

2005年,华为8亿美元出售H3C企业网和数据通信业务给3Com。

2008年,华为将以20亿美元高价出售50%左右手机业务的股权。

这就是华为融资模式,也可以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北大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宝山介绍说,华为商业模式的创新点在于定位于通讯行业的量产型公司商业模式。

这次华为剥离终端部门使其单独上市,完美贯彻了华为的商业模式创新。

“穿着发皱的衬衣,身上可能还有墨迹,一大清早就在深南大道上活动,外人绝对不会想到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华为总裁。”这是一位内部员工眼中的任正非。

在华为公司崛起的过程中,华为总裁,66岁的转业军官任正非一直保持着低调。他在公司内宣称:“我们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没有向公众披露内部信息的义务,只要对政府负责,对企业经营负责就行了。”即便外界有各种正面或负面的猜测,华为也从来不给外人满足好奇心的机会。

对于一名记者来说,采访他的难度要远远超过采访华人世界首富李嘉诚。很多华为的员工都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如果你没有权利代表华为说,就不要说。”这是华为的铁律之一。

低调是华为的企业文化,然而这一文化中的基因是一种战斗力和韧性,或者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在一次内部讲话中,任正非曾表示,“希望全体员工都要低调,因为我们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不需要公示社会。我们主要是对政府负责任,对企业的有效运行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