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14中国大企业透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4中国大企业透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2002年开始,中国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企联)、中国企业家协会基于辅助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目标,对外中国企业500强榜单,通过客观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研究,给中国的大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系,为中国大企业树立追赶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向社会大众提供一份中国大企业成长的完整真实记录。2014年是中国500强榜单的第十三年,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的换档期和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推进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置身于变局之中,中国大企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2014大企业新特点

在新一届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动下,2014年中国大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增长速度稳定,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大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效果显著,服务业所占比重提升,民营企业的社会与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持续推动。从数据来看,中国大企业呈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大企业保持稳定增长。尽管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发展速度与前几年相比有所降低,但仍然保持了13%左右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企业500强的效益、利润与生产率都在稳步提升。其中,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远高于人员增速,服务业企业的人均利润贡献远高于制造业企业。

第二,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以中国企业500强为代表的中国大企业群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大企业群体在营业收入、利润、税收与就业方面的贡献都十分突出。2014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量已经与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大体相当。2014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相当于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的将近三分之一。2014中国企业500强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总额已经接近于全部国有企业2013年利润的总和。2014中国企业500强总共吸纳了将近一成的全国城镇就业人员。

第三,大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取得积极成效。我们的数据显示,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有制造业企业260家,服务业企业157家。与2013年相比,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上升0.7个百分点。2014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长水平高于2014制造业企业500强3.5个百分点;2014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净利润增速比2014制造业500强高7.4个百分点。

第四,大企业的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大。虽然从创新投入、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的比值来看,2014年大企业的创新投入比2013年稍低,但由于创新投入多在制造业,2014年服务业的比值增大,所以从实际来看,中国企业每年在创新方面的投入是以10%以上的速度再增加。

第五,民营大企业地位进一步提升。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有200家民营企业入围,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占比均比上年有明显增加。民营企业的国际地位也有显著提升,在2014世界500强中已经有10家中国民营企业入围,占中国内地企业入围数量的10.9%。从数量上来说,2014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已经占到了40%,越来越接近于国有企业的比重。虽然民营企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与国有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考虑到国有企业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积淀,而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取得目前的成绩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第六,国际化经营持续推进。2014年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持续稳步推进。2014中国500强企业的海外收入、海外资产、海外员工增速都高于企业总体水平,表明大企业海外扩张速度快于国内市场。而近几年发生的海外并购事件如吉利收购沃尔沃、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石油公司说明中国企业在整合全球资源方面的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总体上看,中国大企业出现了以上积极现象,这是企业积极进取的结果,也是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发展,不断简政放权,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积极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发展的结果。

差距依然存在

从2002年第一届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开始,中国企业联合会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做久”。企业没有规模,就很难掌握话语权,也就很难获得竞争力,因此企业做大很重要。在做大的同时企业要做强,要有核心竞争力,有优势领域,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跟国际企业较量,才能够拥有可持续的能力。虽然中国大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中国大企业在做大、做强、做久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第一,规模差距依然存在。中国大企业在建筑、钢铁等领域,已经接近或超过世界一流企业,但在大部分领域,中国大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还很大。

第二,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足。一方面,在健康、医药、互联网等很多领域,尤其在一些需要大规模研发投入、需要对客户进行持续关注研究开发的领域,还没有中国企业的身影。以商业零售为例,从表面上来看,这是最容易产生世界500强的领域,但目前没有一家中国商业零售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另外一方面,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不足。尽管近年来,在一些中国企业,如华为、海尔等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真正并没有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能跻身于全球百强品牌的中国品牌。

第三,创新能力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短板。一方面是技术创新不足。很多中国大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但总体来看,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模仿创新,模仿别人的技术开发产品。除了少数企业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之外,大部分企业还比较欠缺创新能力。另外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管理方面等其他创新方面与国际企业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从以上差距来看,“做大、做强、做久”依然是中国大企业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以上2014中国大企业呈现出的新特点与中国大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企业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国家的政策目前仍在引导大企业继续转型,但转型也要讲科学,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一是企业向服务业转型,制造业萎缩,二是资本离开实体经济所产生的隐患。

制造业萎缩后果严重

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既包括制造业企业,也包括服务业企业。根据中企联收集的数据,近两年来,服务业企业的比重在加大,制造业企业的比重在缩小。2013年是一个临界点,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低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并且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企业的入围门槛持平,2014年,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开始下降。数据的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制造业因整体产能过剩而向服务业转型。二是实体经济利润率太低,企业转向服务业寻求利润。这是让我们担心的问题。

制造业萎缩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企业不做实体经济,制造业越来越小,服务业也难以拥有竞争力。2011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美国,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当前中国提出要向制造业大国、强国迈进,我们担心如果不转变外部政策,进一步扶持制造业与实体经济,中国不仅不能从大国变成强国,而且会从大国变成小国。美国发展到今天,其服务业的比例已经超过60%了,但美国的制造业在全球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其增加值在全球排名在第二位。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制造业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目前,我们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远远高于它的利润率,国家应当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实体经济回归。当然制造业自身要提高质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提高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警惕资本离开制造业

实体资本离开制造业也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问题。一边是制造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另一边是服务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竞争还没那么激烈,于是资本向服务业转移,这是结构转型的积极的表现。但是我认为,不能过于乐观。

如果制造业的竞争力没有降低,制造业在向高端、服务化转型,服务业企业比例的提高,是值得肯定的,但从我们现实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在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无论是民间资本、国有资本都愿意继续玩实体经济,玩制造业,这就带来非常大的隐患。

目前中国的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还可以分出企业制造业、服务业来,但企业越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就会越融合。现在很难说GE是什么类型的公司,原来的硬件制造商IBM,现在也是典型的服务性企业了,这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结果。目前我们之所以坚持区分制造业500强和服务业500强榜单,是因为目前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进程不够。随着中国企业的转型,也许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就不必再区分两个榜单了。

中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转型包括发展目标的转型、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战略思维的转型、制度转型,要从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由经济型政府向社会型政府转型。在转型思维之下,以上两个问题要特别引起我们关注。

给政府的建议

在中国500强企业里,国有企业的比例达到了60%,国有企业的产值、利润、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等指标甚至超过了80%。因此,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非常关键。而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国企市场化改革方向已经明确,抓住这一轮机遇,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产权多元化,引进非公资本

如何让国有企业焕发生机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此指明了方向“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政策如何落地?我认为可引进非公资本,产权多元化。

很多人认为,目前央企、国有企业大部分已是产权多元化的企业,真正国有独资的企业不多,但实际上,中央企业母公司还是以独资为主。我们建议,下一步改革,要在母公司层面实现股权多元化。前几年,国资委曾在国有企业母公司尚未产权多元化的情况下,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希望借助外部独立董事相互制约来解决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问题,但是,没有产权作为纽带,单靠外部独立董事,从我的观察来看,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股权多元化想取得效果,引进非公资本非常重要。引进非公资本一是能解决现在国有企业产权决策机制的问题,二是可以吸收现有的非公资本、民营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强、做大。我认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就是社会企业,产权多元化的企业都是现代企业,不需要人为地把企业划分为国有还是民营,这样有利于国有和民营资本一起把企业做强、做大,在国际上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党管干部与市场化相结合

企业按市场规律运作是最为经济和高效的。我认为,党管干部的原则可以体现在提前干预上,但应该用市场化的办法选出管理层。这样能解决解决国企管理者薪酬偏低甚至倒挂的问题,也能使国企的经营管理更规范。

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也是调动、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可用方法。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员工持股、经营者持股、团队持股,我认为,激发员工活力,可做一些更加大胆的尝试。虽然,国有企业给经营者、员工持股,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制度来制约。

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政府介入较多的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出现,政府介入越多,产能过剩越是严重,解决过剩问题的根本在于政府功能的转型:从市场参与者转变为市场的守夜人。政府从市场中逐步退出,转型为服务型政府是未来政府改革的方向,简政放权正是新一届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正在转型。譬如,上海市今年提要更多地支持“四新”(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企业的发展。这不是简单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而是支持企业在这中间选择新的增长点。

给企业的建议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对于转型升级与自我发展要有科学的理解,根据中国企联连续十多年的观察与研究,我提出两点建议。

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

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企业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每个企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在自己所属领域找到自己的专长,如海尔做品牌,富士康做代工,最大限度发挥专长,就是升级。此外,在传统领域引进、创造新的模式与技术,也是升级。

在健康的经济体系中,大企业群体与中小企业群体构成一个和谐的企业生态系统。日本和德国在这方面是很好的榜样。某些中小企业在某个领域做精做细,大企业联合中小企业一起发展,在这个领域才能出现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韩国之所以能产生三星、LG正是有一批高质量的中小企业做支撑。中国也是一样,中国制造要改变国际形象,不是几百家大企业能做到的,是依靠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在每个领域做专、做精,每一个零件,每一个钮扣做到世界顶尖以后,每个组装起来的产品才能成为顶尖产品,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形象才能改变。

把握时代脉搏

企业的成功,在于其符合时代的需要,并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时代,是现代信息化技术深度嵌入到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取得成功的企业,是因为他们敏锐地观察到了互联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适时地把握了信息化技术变革带给企业的发展机遇,并对自身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商业模式等及时进行了优化调整,使之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在这个时代,不能及时从工业化思维转向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家,将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失败者。

当然,技术的进步是永远不会停止的,随着颠覆性的新技术的出现,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一样,互联网时代也终将成为过去式。在互联网时代取得成功的企业,如果不能在未来新时代继续保持变革的活力,终将会成为时代变迁的陪葬者,那些适应能力更强的新生企业,将成为新时代的成功者。

激励企业家精神

中国有1000多万家企业,即使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企业管理者称得上是企业家,也是一个数量可观的群体。率领企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成功企业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

他们具有市场敏锐性,能及时发现和把握市场机会,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经营调整;他们具有管控能力,能够严格管控企业,并能确保企业战略有效执行;他们具有战略远见,能准确洞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前做出战略安排;他们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懂得借助改革来释放企业发展活力,以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他们具有强大的学习借鉴能力,敢于学习与追赶行业领先者,能适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能熟练驾驭现代资本市场和应用信息技术工具。

与国外优秀企业家相比,中国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在多个方面还存在有不足之处。中国企业家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对创新的重视整体上远不如西方企业家;中国企业家的小富即安和享乐主义思想比较突出,纯粹的“发展性人格”并没有成为中国企业家的主流。但应该肯定的是,中国企业家群体总体是好的,创业创新、宽容合作精神能够在多数企业家身上得到体现。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精神则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广大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时期,广大企业家更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激发企业活力和潜力。(本文由本刊记者雷大艳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