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城市中心广场发展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城市中心广场发展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探讨了城市中心广场功能的变化,探索城市中心广场的发展趋势,结合沈阳市府广场改造项目进行实例分析,对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和设计者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广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城市广场的开发和建设正迅猛地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它的设计和管理已经引起了决策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今天,环境建设已经成为评价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城市中心广场升级改造更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上海、杭州等城市在城市中心广场改造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这些实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1.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出发评价现代城市中心广场

广场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三维物质空间,而且还是一个深入到人类心理、行为、文化等方面的行为环境,是人类与环境共生的体现,既要符合人类生活环境也要满足人们心里环境需求。这两方面也就成为我们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来评价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1]。

1.1人对广场的生理方面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因此如何创造生理方面的舒适感就成为了城市广场设计中第一位考虑的因素。环境舒适程度成为了评价广场环境是否适宜的重要指标[2]。环境舒适程度越大,说明设计得越合理,为人考虑得越多,反之则相反。决定环境舒适程度的因素有阳光、温度、湿度、风、水、植物等。

这要求设计者首要把广场的地理环境研究透彻,再结合广场特点采用辅助手段顺应调节自然环境,达到广场上小环境符合并优于该地区的城市环境。如南方四季如春没有结冰期,可以采用种植高大植物和做地上水景的方法遮阳降温,北方四季分明有结冰期,则利用亭、廊之类小品和旱喷泉、人造雾设备等在炎热时候或冬季遮阳降温。

1.2人对广场的心理方面需求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关系,理想广场环境设计更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行为、心理及精神上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安全感、领域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安全感考虑的不仅是正常人正常环境下的生理需要,还包含为残疾人、儿童等在所有环境下的生理需求,更为人性化、全面化。领域感除兼顾到广场大小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外,更注重对不同组织或各类人群对广场空间的需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简单说就是让人们对广场产生 “我们的广场”的观念,尤其是在现代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经过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后市民希望到自己回归自然、恬静、宽敞的地方获得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城市中心广场就通过有特色的、富有亲切感的标志物——或用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凝练,或用于城市特色的展示,使人们建立归属感和认同感[3]。

2、现代城市中心广场发展的几个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理、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增加与丰富,今日的城市中心广场在继承传统城市广场空间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呈现出许多顺应时代生活发展需要的新的态势,它们在阐释城市生活和塑造城市空间形象的同时,不断地给城市生活和空间增添新的色彩和活力[4]。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功能集约化

城市广场的功能不再只是单纯的政治集会场所和交通疏散空间,而是成为繁忙、快节奏都市人们进行休闲、晨练、交流的场所,是综合信息、商业交流的平台,更是城市历史精粹和特色风采展示的中心。城市中心广场因此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环境系统,即在有限的空间内集多功能与一体。功能集约化是城市中心广场在城市中核心位置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空间立体化

近年来,城市用地紧张,开发地下空间,构建立体化空间成为现代化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下沉式广场、台地式广场、多层立体广场、空中广场、地下广场等多种空间形式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都已出现。立体化广场一般结合地下商业、地下轨道交通和地下大型公共停车场进行立体开发,运用下沉式和台地式地上广场的设计形式,集交通、商业、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广场。这种广场不仅丰富城市景观,综合解决城市中心交通拥挤,提高城市运行功能,更重要是它能高效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节约投资、能源以及城市公共设施,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多可能与方便。

2.3 环境生态化

城市中心广场建设还要有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观正在被人们所重视。在广场中表现在原有土壤资源的保护、减少广场硬覆盖的区域和对环保节能材料的使用。

2.4 主题特色化

广场作为展现城市的场所,既包括物质形式的,又包括文化精神的。城市中心广场有的来展现城市经过历时考验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也有的来展现城市对未来的期望和精神依托。这些不仅表现在广场主题雕塑和地雕石画上,更体现在具有地域特色一树一花的植物运用和具有历史文化精炼后抽象出的灯、栏杆等广场家具细节应用。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杭州的南宋御街在这方面体现十分突出。

2.5 设计整体化

城市建设是个宏观的系统的长远的综合项目,如果不做全面的把控,缺少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心广场很难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景观。设计中首先应使广场与城市原有的肌理相吻合,以免引起冲突和浪费,如:道路、各种公共交通系统、各种城市管线等;然后要充分考虑到广场功能使用要系统化和广场综合配套应有长远考虑做好预留,以免在后期使用管理中带来局限性,如:广场雨水收集与灌溉用水的处理,地面采光井、风井和景观小品的结合等。

3.实例分析——以沈阳市府广场改造项目为例

3.1 项目概况

沈阳市府广场位于沈阳市沈河区,西侧为沈阳市政府办公楼,南侧为恒隆广场,东侧为辽宁大剧院,北侧为新华科技大厦。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6.8万平,南北长约340米,东西宽约200米。沈阳市府广场是沈阳市核心区域最大的广场,是城市政治、文化、商业中心。2010年沈阳市府广场进行了综合改造升级。(图3-1)

3.2功能划分与设计特点

3.2.1 功能集约化

沈阳市府广场项目位于沈阳市核心地段,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周边交通发达,文化商业氛围浓厚,同时结合城市地铁工程修建,项目建设的定位即为“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城市综合型市民广场”。沈阳市府广场项目地下部分是以商业、休闲、娱乐、交通、停车功能为主,同时兼顾人防要求的城市综合体;地上广场是集交通组织、休闲活动,聚会集散、美化绿化环境、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标志性空间。这恰恰符合城市中心广场功能集约化的发展趋势。

3.2.2空间立体化

沈阳市府广场项目共四层半,地上空间为礼仪广场和1.2米高台地广场,广场上共设透空区13处,在广场上的人们可以透过区域看到地下商业的街景;地下工程共四层,为全地下结构,总建筑面积136434平方米。地下一层为商业功能;地下二层为地铁二号线站厅层与商业功能;地下三层为地铁二号线站台层、七号线站厅层及停车场;地下四层为地铁七号线站台层及市府大路下穿路预留空间。市府广场东、西两侧设置两个过街通道,分别下穿惠工街、青年大街两条城市主干道。科学有效的立体开发利用,使传统意义的市府广场焕发活力。(图3-2)

3.2. 3“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图3-3)

a.交通组织人性化

沈阳市府广场项目的交通组织四通发达,地铁与地下商业无缝连接,通过地下商城又可以进入到周边的商业广场及写字间,通过连接商场的过街通道又可以直接穿过城市主要干路,从广场上又可以通过各种出入口和垂直电梯,直将人们送到地铁站、商场、超市、停车场等,同时充分考虑到对残疾人的关爱,空间平台和主要出入口均有无障碍设计,交通组织人性化。

b.广场上景观人性化

空间划分人性化:沈阳市府广场上是以“公园”+“广场”为设计理念,既考虑到政府礼仪集会需要——升旗广场,广场面积4700平米,还有考虑市民休闲活动需要——台地式开放型集散广场,广场面积5800平米,满足城市不同组织活动需要;同时广场上也没有忽视人的私密空间需要——在主广场周边设有2个林荫广场。(图3-4)

环境感受人性化:由于城市中心地段热岛效应较显著,中心广场应覆盖面积较大,约占广场总面积的3/5,因而广场上绿化采用带状围合的形式设计,中心广场周围采用高大乔木,将广场与外部城市主干道嘈杂环境和尾气进行隔离;在林荫广场设置树阵,增加广场上阴影区,同时设有人造喷雾设备和旱喷泉,为炎热的夏季和午后时候的广场降温、遮阳,增加广场环境舒适度。(图3-5)

3.2.4主题特色化

沈阳市府广场项目不仅重视功能的需要,更没有忽略对沈阳古都文化和环境文脉特色主体的表现。沈阳是“清文化”发祥地,是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沈阳市府广场上的十个清文化LED灯柱和中轴线上的“盛京八景”阴刻石画,正是沈阳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提炼。在广场植物种植上,种植了沈阳市的市花和市树——玫瑰和油松,突出城市特色。(图3-6)

3.2.5 设计整体化

沈阳市府广场项目的设计不仅加强了有限空间内的立体交通组织,提高区域出行效率,缓解城市中心交通压力,同时梳理原有地下给水、排水、燃气、通讯、军缆等城市主管线十余条,综合考虑管线系统布局,提高土地和能源使用率,是考虑详细全面的整体设计,是符合城市中心广场发展的设计。

4.结束语

城市中心广场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充分考虑人的需要,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法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地块位置和资源,遵循生态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这是城市中心广场未来发展趋势,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同时能进行良好的政府协调和产业化管理,使广场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为一体,才能更好的满足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需要。

参考文献:

[1]潘灿荣,探析现代城市广场的发展态势[J].南方建筑,2002(2).

[2]任彬彬,浅析影响居住空间环境舒适度的因素[J].山西建筑,2005(17).

[3]陈苹,人与广场的对话——行为心理与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使用 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5级).

[4]王珂,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