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厚层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及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通过对濮城南区沙二上2+3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详细描述了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的精细研究,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利用隔夹层识别技术对厚层进行了细分,分析水井吸水剖面细分及剩余油监测资料,研究了厚油层层内分段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再认识。应用选择性补孔提液与精细注水相结合的配套技术挖潜层内弱水淹区剩余油,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residual oil in southern Pucheng Oilfield Es2 2+3 reservoir, described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residual oil of ultra-high water cut stage reservoir thick layer in detail, set up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framework through detailed study on drilling core, logging and other data, conducted subdivision of thick layer by using sandwich insulation recognition technology, studied the segmented oil saturation distribution law in thick layer to understand the remaining oil potential again. Using the matching technology of selective filling pore solution combined with fine water injection to explore the remaining oil in weak water flooded zone of the salt layer can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multi-reservoir heterogeneity reservoir.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厚油层;含油饱和度;韵律段
Key words: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thick oil pay;oil saturation;rhythm section
中图分类号:O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310-02
0 引言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油藏位于濮城构造的南部,系濮14断层与濮24断层所夹持的断块构造油藏,区内发育着濮12、文17二条三级断层,将其进一步细分为濮12、濮53、文17三个断块区。含油面积5.84km2,地质储量为1298.24×104t,平均有效厚度21.9m,标定采收率31.7%,可采储量411×104t,其主要含油层系为沙河街组沙二上亚段油气藏,埋深2250-2450m,总体是一个被断层控制的带气顶的完整的背斜油气藏。该油藏储层韵律多样、沉积厚度大,隔夹层多、微观孔隙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特别是该油藏处于特高含水开采阶段、但采收率比同类中渗油藏低10%以上,油藏采出程度30.34%,综合含水为97.37%。大多数油层都已呈现明显的强水淹特征,主力厚层内具有密度和频率都非常高的不均匀分布的低渗透性夹层,油水分布极其复杂,层内含油饱和度变化极不均匀,水淹层水淹级别难以判断,剩余油认识难度极大。因此,有必要研究该区水淹层水淹特征,剩余油在储层中的赋存状态,分析主力厚层不同韵律段在纵向和平面的含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取心井、监测资料进行层内细分、层间对比,有效的评价各类水淹层的水淹状况和潜力,利用对应的挖潜方式来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
1 厚层精细地层划分再认识
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层序划分是对层序进行分析、确定层序级别和成因类型,以及建立区域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本次研究,以测井、钻井岩心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湖泛面作为层序界面,建立了沙二上亚段2+3砂组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沙二上亚段3砂组阶段,主要是一个湖退沙进的过程,基准面不断下降,形成了该砂组呈进积叠加样式的厚层砂岩,该过程一直持续到2砂组沉积时期。在沙二上2底与沙二上3顶厚油层分布特征明显。南区沙二段砂层组层内级差最大1194.3,最小94.41,非均质系数最大为9.24,最小为2.77,变异系数最大为1.01,最小为0.71,均属于严重非均质型。
1.2 利用层内夹层进一步细分小层 南区沙二上2+3油藏夹层较发育,夹层厚度比该油藏隔层厚度小,平均值分布在1.85m至5.2m之间,其中S2S3层钻遇率达到93.8%,夹层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其他8个层位的稳定性稍差。南区沙二上2+3油藏为砂泥岩互层,层内局部有较稳定的泥质夹层,由于注入水沿高渗带推进及剩余油重新分异作用,厚油层层内有大量的剩余油分布。因此将油层研究对象细化,把大厚层细分小层是十分必要的。本次研究,以测井、钻井岩心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湖泛面作为层序界面,从油田实际生产的需要出发,划分小层时尽量将不同的砂层组分开,同时进行厚油层层内隔夹层的研究,尊重相序原则,用标志层控制含油层段,按夹层稳定的沉积韵律划分小层,最终将沙二上亚段的14个小层划分为19个小层,本次地层划分主要是对原S2S26、S2S37两个主力大厚层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厚层划分主要以稳定的夹层为依据,通过对泥质隔夹层的研究,把沙二上26厚油层划分为沙二上2601、2602、2603、2604四个小层,沙二上37划分成沙二上3701、3702两个小层(表1)。
1.3 厚油层层内夹层的精细刻画 通过岩芯分析、高精度碳氧比等测井技术的综合运用,对夹层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厚油层层内泥质薄夹层识别难度大的问题,形成了油藏精细识别夹层技术,指导油藏开发。
夹层岩芯描述:新濮3-38井岩芯描述储层夹层主要为非渗透性的泥岩、泥质粉砂岩。
高精度碳氧比识别:C/O曲线与Si/Ca比曲线在非渗透层段重合是隔夹层的是一个重要特征,细分后的沙二上2601、2602、2603、2604四个小层具有稳定的夹层。
建立剖面骨架:沙二上2601、2602、2603、2604四个小层绘制剖面图明显看出连续夹层分布稳定,其中沙二上2601为一标志层,其余三个小层储层连续分布。
2 厚油层细分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
南区沙二上2+3油藏地质储量1298.24×104t,是濮城油田储量最大的油藏之一,平均厚度12.9米,主力油层地质储量908.15×104t,其中主力厚油层4个(沙二上26、31+2、34+5、37),地质储量808.8×104t,占油藏总储量的62.3%,可采储量276.7×104t,占油藏可采储量的67.3%,剩余可采储17.1×104t,说明主力厚油层仍具有一定潜力。
研究表明南区沙二上2+3油藏储层具有严重的层内非均质性,层内局部有较稳定的泥质夹层,由于注入水沿高渗带推进及剩余油重新分异作用,决定了高含水期后油层韵律段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利用相渗曲线及分流量曲线方程计算出南区沙二上2+3油藏平均水驱有效率56%,而在目前注采井网比较完善和合理的条件下,实际生产曲线回归出的水驱采收率只有32.3%,油藏最终的水驱波及系数只有57.7%,由于储层平面连通率高、钻遇新井(2000年以来累计有80口比较均匀的钻遇)水淹普遍很高,因此,油层层内动用非常不充分。在储层细分的基础上,根据饱和度测井、后期新钻井及吸水剖面二次解释资料,初步绘制剩余油饱和度与水淹级别关系图版,进一步认识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藏的注采调整。 油藏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传统的测井组合图水淹级别解释已不适应开发的需要,结合新钻遇井电测解释及饱和度测试成果,细致刻画剩余油含水分级分布状况。建立了剩余油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图版,一级水淹层:含水≥97%,二级水淹层:97%>含水≥93%,三级水淹层:93%>含水≥90%,四级水淹层:含水
建立了精细的分小层的水驱模型,基本清楚了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统计2007年以来钻遇本区的新井电测饱和度解释资料,反映出该区大面积水淹,但厚油层内水淹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统计显示沙二上2602小层平均含油饱和度41.6%,沙二上2603小层平均含油饱和度34.2%,沙二上2604小层平均含油饱和度29.7%,说明正韵律厚油层顶部水淹程度较低,低部水淹程度较高,层内仍存在一定剩余油。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储层物性较差的韵律段,这类油地质储量169.4万吨,剩余可采储量11.5万吨(图3厚油层剩余油分布图)。
3 现场应用效果
用现有的分层技术实现分层注水、分层采油,依靠分注、注灰、卡封、选择性堵水和射孔等技术对6个井组实施了分层挖潜厚油层的差层段的剩余油的措施。共实施油水井措施13口,日增油23吨,累计增油3000吨。其中油井措施6口,措施前日产液269.1吨,日产油4.5吨,措施后日产液355.6吨,日产油17.6吨,初期日增油13.1吨,累积增油1714吨。
同时,利用不同方向和平面物性变化注水井应用周期调配、换向注水技术,高渗区域采用短注长停、低渗区域采用长注短停的方法,实施激动注水,全年共实施调配64井次,其中上调40井次,下调24井次,增加有效日注水量307方,对应油井140口,见效76井次,累增油880吨。
通过3年的调整,油藏产量实现稳产。水驱动用程度提高3.5个百分点,采收率增加1.1个百分点。
4 认识与体会
南沙二上2+3油藏利用稳定的夹层对主力厚油层的韵律段精细细分,精细认识,改变了以往大厚层笼统开采的模式,通过剩余油饱和度监测,建立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饱和度与水淹级别图版,再次认识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藏的注采调整在层系约束下立足于井组进行配套工艺技术集成应用,创出了厚油层非均质油藏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毓荪,隋新光.陆相油藏开发论[J].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3(2):177~184.
[2]武若霞,崔耀南.周成勋实用油藏工程[J].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312~322.
[3]潘生秦,王熙华.确定剩余油分布方法及挖潜技术调研报告[J].中原油田分公司信息中心,2000:99~107.
[4]王传军,赵春明,赵春秀.渤海BZ34低渗断块油田调整实践及其效果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1,3(2):244-247.
[5]廖海婴,王强,陈艳,冯文光.双河油田437Ⅱ1-2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5(3):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