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食品标签要写“健康密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食品标签要写“健康密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2013年1月1日起,《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正式施行,大部分食品将被强制标出“4+1”及更多信息的营养标签,这一措施被誉为“中国食品工业的革命”。

从关注食品安全到关注营养健康

所谓预包装食品,是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包括预先定量包装以及预先定量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并且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或体积标识的食品,如速冻饺子、面包、饼干、酱油、饮料等等。

其实,这不是关于食品营养标签的第一次措施出台,它的出台走过了漫漫10年路。

早在2002年,卫生部就开始了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研究项目, 2004年,全世界已有74.3%的国家颁布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法规,这使参与该项研究的专家们越发感到实施营养标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几易其稿之后,却遭到了众多食品企业的反对。几经波折,终于在2007年由卫生部颁布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但是,这只是一份指导性文件,并不具有强制性。

这之后,2009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营养标签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现实生活中,预包装食品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而地位越来越突出,这些都为《通则》的出台铺平了道路。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通则》是强制性国家标准,从2013年1月1日起,凡没有营养信息标签的预包装食品一律不得出售。

在《通则》的新闻会上,卫生部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说:“这项重要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的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对指导公众合理选择食品,促进膳食营养平衡,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4+1”与“NRV尺子”

《通则》的起草者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所研究员杨月欣指出,膳食是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则》的出台与中国防控慢性病的局势息息相关,比如在要求强制标示的内容中,能量和肥胖相关,钠和高血压相关,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相关,食品标签上的营养信息可以帮助公众作出合理膳食选择,对全民营养教育、健康促进和预防慢性病具有重要作用。

《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应当在标签上强制标示4种营养成分和能量(4+1)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4”是指核心营养素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1”是指能量;“NRV”即所提供的热量占每天机体需要热量的百分比。食品营养标签上比较食品营养素含量多少的参考标准,是依据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和适宜摄入量(AI)制定的。

对照营养成分表,消费者可以拿起计算器来算一算。首先看看一个包装成一份食品的质量,然后和营养成分表中的含量数据相乘,就可以知道吃了这个食品后我们摄入了多少能量和多少营养成分。

一般成人每天应该摄取的能量参考值是8400千焦,即2000千卡。下面是一款某品牌腰果的营养标签。我们以此为例,看看“4+1”和“NRV”与健康的关系。

该款腰果的能量为2324千焦,NRV为2324÷8400×100%=28%。如果您是一位成年人,吃了80克该款腰果,那您就摄入了占当天总能量的28%×80÷100=22%。这就意味着,另外那78%(即6577千焦)的能量您需要从三餐或其他食物中来获得。通过标签上的这一“密码”信息,您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避免过量摄入食物。特别有意义的是,说到食物能量,很多人只想到一日三餐,却没有把三餐外的一瓶饮料、一把瓜子、一捧花生、一枚巧克力派的能量一并计入,这样就让多余的能量在不经意间一天一天地蓄积到体内了。据美国医学专家的最新研究显示,如果一个青少年平均每天喝1听含糖软饮料,一年以后,他将比不喝饮料的同龄人重6.4公斤。

依此类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的计算方法也是如此。

或许有人认为,这样计算太麻烦了。其实很简单。通过阅读营养成分表中的营养素参考值NRV,消费者就可以简单明了地知道自己从中能摄入多少能量与多少营养素,以及它们在当天膳食中所占的百分比,从而合理地安排全天的平衡膳食。如果摄入量到了30%,那就意味着可满足一天1/3的需要了。比如,营养标签说蛋白质的NRV为30%,那就说明该预包装食品的每份食品能满足每天所需的1/3左右的蛋白质了。杨月欣研究员把“NRV”比喻为“一把尺子”,所以您不必去一一计算,只要用这把尺子衡量一下,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功能声称”传递的营养信号

“蛋白质”是一种营养成分,“高蛋白”就是一种“功能声称”。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是指食品上可以采取规定语来说明“营养成分对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类似这样的功能声称还有“低能量”、“低脂肪”、“脱脂”、“高钙”、“不含反式脂肪酸”、“低糖”等等。过去,这样的声称由于没有强制性要求,难免有企业自话自说。而《通则》要求,凡是进行功能声称的食品都应在营养成分表中列出相应的营养成分含量,并符合声称条件。

标准还对其他营养成分标示、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比如:当每百克食品中的脂肪含量≤3克,或100毫升食品中≤1.5克时才能称为“低脂肪”; 当糖的含量要求达到每百克或100毫升的食品含量≤5克时,该食品才能标示为“低糖”;当钙的含量达到每百克≥30%NRV或100毫升≥15%NRV时,才能称为“高钙”;当钠的含量达到每百克或100毫升的该食品含量≤120毫克时,才能声称“低盐”。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通则》对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的反式脂肪酸做了明确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油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读懂“健康密码”,不做“营养盲”

香港一项调查显示,87%的受访市民没有阅读产品背面营养标签的习惯,半数受访者不知道自己每天的能量需要。即使表示知道的受访市民中,亦只有两成有正确的认知。只有不足26%的受访人认同控制饮食及做运动对控制体重、减肥同样重要。

新浪网曾对网民做过一次营养题测试。14道营养题中,只答对一或两道题的网民只有40%。有评论称,我国的“营养盲”比“文盲”还多。

食品营养标签在国际上普遍采用,是向消费者提供规范的食品营养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消费者直观了解食品营养组分、特征的有效方式。因此,了解它、读懂它、使用它,是培养和掌握正确的营养意识与营养知识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