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更加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手段,创新了教学思路,提升了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是有感于伴随着新教材文本结构革命性的变化,许多旧的教学方式、教育思维已无法适应当下的教改。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务必打破以往的窠臼,转换课堂教学的主体:从“教师”到“学生”,进而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

关键词:历史教学;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41-01

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其突出的特征之一是教材文本体系的更改,从内容上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延续性,从结构上体现了历史探究的发展性。这种极具前瞻的历史学结构体系对于教师本身来讲,是一种挑战和跨越,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个人认为,三者的关系是:“过程与方法”是“渔”――工具和手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鱼”――目标和结果。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与此前的教学大纲要求,最为突出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一、“过程与方法”的核心:自主与探究

如上文所述,教学中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是其完成高中学业的基础,高中历史学业模块的设置,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已经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的连贯性,在模块学习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自行查阅初中通史部分,同时,在教材附录部分,附有相关的互联网网址,可供登录浏览。通过初高中教材、网络以及有效的其他资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史实的来龙去脉,做一些必要的笔记和心得体会,大体上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尝试着对历史的探究,有利于使学生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探究的领域可以不拘一格,就学生个体而言,根据其差异性,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既可以探究历史学习方法,也可以探究某些历史规律,或者是特定的历史专题。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审视的过程,通过探究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与探究,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起到了从学习的自觉、自律延伸到自我启蒙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的基础:文本解读,结构思维

在学生的自主与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探究历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困惑,这实际上是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问题。历史教材和诸多的课外读物相比,教材要求的是精度,而非泛读。如何精读教材,这就涉及到文本的解读技巧,首先要教会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许多课外读物喜欢炫耀式的向读者介绍许许多多的思维方法(有化整为零兜售之嫌)。其实,结合时下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特别是电子产品的程序和使用习惯,把这一些最朴素的、最常用的思维和结构――既树状目录结构,通俗一点讲就是菜单,用在解读文本是,很容易解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障碍。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先对教材文本结构解读做示范讲解大约一学期,第二学期起,则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的精读和知识结构的编写。以此教法,确实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落实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过程与方法”的方式:良好的互动氛围

主体的学和辅助教,二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显然课堂是主要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必要的手段。在时下先进的教学仪器辅助下,教育主管部门动辄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并非大部分的课堂都要用多媒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新生代对于多媒体的熟悉程度早已耳熟能详,固定的字库、powerpoint简单的幻灯效果,实际上容易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学的受众是学生,常变常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讲,应该注重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课堂引导与课外解惑相结合,在可能的情况下,创建一些贴吧、QQ群,撰写一些博客文章,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互动交流方式。

四、“过程与方法”的感悟:保持独立性原则

历史教学要保持学科的独立性和理性思考,虽然文史哲三个学科密不可分,但历史学既不可以成为政治学的附丽,也不必要唱和文学。高中主体历史分模块教学后,这一缺陷日益凸显,很大程度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统领下的历史,历史学似乎沦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佐证材料。本人并无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意识倾向,人类历史发展几千年以来,足以让我们以多元的视角和思想审视过去,开阔一点我们的视野,用理性和批评的精神探究历史的真谛。

文学作为文明史的一部分,渗透在历史中,积淀成人类的精神家园,我们品鉴美文,领略无限风情,开拓视野。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去教名著原文,更多的是对文学作品做一个定性的评价。历史教材中对一些名著的评价往往是唱和文学,缺乏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精神。以《红楼梦》为例,历史教材中评价“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从一本小说看得出历史趋势,未免是浪漫式文人的无限遐思,抑或是牵强附会。我们批判明清文字狱之猖獗,不曾想,缺乏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精神,政治上的文字狱我们现在打破了,思想上的文字狱却依然如故。价值取向上一旦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毫无疑问,将与我们历史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意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