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吃鸡毛还是吃鸡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接连听了三位教师教《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他们也都按照精读课文的教法来教。结果发现,三人中有的教这个而不教那个,有的教那个而不教这个。听课的教师在互动评课时也争论不休,弄不清到底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这三位教师主要教了些什么呢?不妨先梳理一下。
1. 课文的出处。《儒林外史》是我国六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是吴敬梓。
2. 《儒林外史》的书名含义介绍。儒林是指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外史是指非正统或正规的历史。《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各种旧知识分子丑态的小说。
3. 监生的解释。和贡生一样,都是指明清时期的读书人。
4. 课文中几个不同于现代文的词比较。如:登时—顿时;已后—以后;郎中—医生。
5. 紧扣“临死”,品读课文中关于严监生病情日益严重的语句。
6. 重点解读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对严监生伸出两只指头意思的猜测,并分析他们为什么作出这样的猜测;再解读赵氏的猜测,并分析她为什么能作出正确的猜测。三位教师都把这当做重点内容。
7. 品读严监生对侄子和奶妈猜错后的不同表现与动作。
8. 想象补充: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等一一猜测错误后,严监生口不能说,心里却非常焦急,他在想什么?
9. 资料补充:严监生拥有的田地、财产与金钱,并说明其富裕程度相当于现在哪一类人的富裕状况。
10. 利用插图,介绍古代一般的照明灯具,介绍灯芯的作用及价格。
11. 通过严监生的富有与一茎灯芯价格之微的反差,强调他的吝啬。
12. 补充文学史上其他几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尼·葛郎台、莫里哀笔下的悭吝人。
13. 提问:严监生是一个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人物的呢?让学生明白:主要是通过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来描写的。
14. 讨论:吝啬与节约的区别在哪里?得出结论:该用的时候不用是吝啬;不该用的时候坚决不用是节约。同时要求学生要节约而不能吝啬。
15. 介绍:《儒林外史》的各种版本,说明其影响之大,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
以上15项内容是三位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的综合内容,并非一人所为。有的选择了其中的七八项,有的选择了另外的八九项,有重合的,也有差异的。到底谁选择得更有道理一些呢?
众所周知,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只有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再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才会有效。一篇课文犹如一只鸡。鸡有鸡毛、鸡身、鸡内脏、鸡血等,一篇文章也有主题、材料、语言等内容。如果我们有一只肥大的鸡,但在吃什么的问题上搞错了:选择吃鸡毛而不是选择吃鸡肉,那还不如没有吃。同样,面对一篇课文,在选择教什么的问题上,有的教师经常发生差错,教学也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究竟该选择什么来教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而言,选择教什么的依据是这样三方面:一是课程标准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二是该教学对象的实际理解能力;三是该文本所具有的最显著特征。
第一个标准虽然比较笼统,但还是可以参考着用的。比如课标对第三学段在阅读方面的要求中有:“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根据这些要求,再对照上面的15项内容,可以作出判断:第1、2、12这三项是文学常识,从扩大知识面的角度来说,都是需要讲的。第二个标准是看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这就比较灵活了。如果学生自己一看能懂的,就不必专门讲,比如第4项内容,几个古今字的异同,课文下面已经有了注释。比如第15项内容中的版本问题,纯属多余。第三个标准是最主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其实,学生能不能深入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否到位。只有教师对文本理解透彻,又能高屋建瓴,才有可能引领学生步入堂奥。那么,该文本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即正常与反常之间的冲突,巨大与微小之间的反差。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为什么对严监生的两个指头猜不中?是因为他们对严监生并没完全了解,是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来猜测的:临死前,有身份、有财产的人,最牵挂的就是亲人和财产。谁知道,严监生却特别反常。赵氏为什么一猜就中?因为她和他长期生活在一起,对他的脾性了如指掌:死死地抠着任何属于自己的一针一线,把物质和金钱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百倍。严监生虽然是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可平时锱铢必较。计较一茎灯芯与他的富有形成一种反差。这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是靠什么凸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特殊人物在特定时间中的一个经典细节。基于这样的理解,就会明白,在解读这个文本时,这样几个内容必须重点讲,必须反复强调:临死、富有、灯茎的微小。这是文本的核心所在。
第8项和第13项是三位教师共有的教学内容,在其他地方听课时,也经常听到这个内容。推测其安排这两项内容的理由不外乎:第8项是挖掘心理活动的,要学生写出来,可作为一个写作训练的点;第13项试图体现描写方法的指导。而笔者恰恰认为,这两项内容可以省略,理由有:第8题所涉及的情境相当明朗,挖掘不出多少心理活动来;第13项内容的安排则是对学生的误导:凡人物描写,肯定要用到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的描写。严监生这个人物的鲜活靠的是特定时间的一个细节。第14项内容“吝啬与节约的区别在哪里”要不要讨论呢?有不少教师认为可有可无,视时间而定。实际上,这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这篇课文,不能只考虑它的原始意义,还须考虑当代意义。严监生临死前的牵挂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我们当今倡导的节约,两者之间确确实实有某种相似之处。因而,引导学生甄别吝啬与节约,是十分必要的。
选择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选择“教什么”更应该优先于选择“怎么教”。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