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现状分析,说明在河北省居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各地区以及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进而分析找出产生收入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以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策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在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出现了相对意义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等。因此,急需分析产生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找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以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

一、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一)省内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这几项之和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便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其中,转移性收入除包括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外,还包括价格补贴、赡养收入、赠送收入、亲友搭伙费、记账补贴、出售财物收入等。从1995-2003年的数据显示(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河北经济年鉴》),在组成居民收入的各项目中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者合计占总收入的95%左右。工薪收入由1995年的3240.72元增加到2003年的4924.32元,收入绝对数增加1683.6元,但平均年增长3.58%,增幅较小;经营净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平均每年分别增长27.65%和17.81%;而财产性收入在2000年之后却有下降的趋势,平均每年下降2.56%。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从1995年的4005.84元增加到2003年的7608.48元,增长了89.93%,年平均增长8.35%,平均每年增加450.33元,这些变化充分表明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总体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3674.2元增长到2004年7951.3元,增长了116.41%,年均增长8.96%。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O.4622下降到2003年0.3516,下降了11.06个百分点,而2004年的恩格尔系数为0.368,比上年提高了。虽然2004年的恩格尔系数略有提高,但总体来看恩格尔系数存在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即用于食品的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下降,而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在上升。有数据显示:2003年主食消费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6%,比1978年降低26.7个百分点;人均衣着消费587.6元,比1978年增长12.9倍;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50.9元,与1978年相比成百倍增长;通讯费用也由人均4.9元增加到277.4元,这些数据都表明我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为绝对贫困,0.5-0.6为温饱,0.4-0.5为小康,0.3-0.4为富裕,0.3以下为最富裕),我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进入富裕阶段。

(二)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差距逐年拉大

由于全省近几年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富裕阶段,在城镇居民富裕了的基础上看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现将全省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收入的高低分为更高、最高、高、中上、中间、中下、低、最低、更低9个层次组,其分别占居民家庭比例为5%、10%、10%、20%、20%、20%、10%、10%、5%,其中更高和更低的5%分别包括在最高和最低的10%之中,用极差表示人均收入绝对水平,是5%的更高收入与5%的更低收入之差,用更高低比表示相对人均收入水平,即5%的更高收入与5%的更低收入之比,见表1数据。 从表1数据可以发现,不同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从绝对数来看,极差值由2002年的18540元上升到2003年的21153元,再上升到2004年的27617元,这表明从2002年到2004年5%的更高收入者与5%的更低收入者之间的绝对差距在不断加大;从相对水平来看,更高低比值由2002年的13.165:11上升到2004年的13.312:1,表明5%的更高收入者是5%的更低收入者的13倍还多,而且在逐渐增加,这些数据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使富裕的更富有而贫困的相对更贫困,也就出现了相对意义上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劳动供给方面

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薪收入,其次是转移性收入,一旦失业基本上就失去了收入来源。而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很大方面的原因是农村的大量劳动力流入城镇以及城镇存在大量失业人员导致普通劳动者供大于求。根据供求定理导致劳动力更“廉价”,从而使城镇的普通劳动者下岗,致使部分劳动者的收入难以提高,甚至绝对水平下降,拉开了普通劳动者与高收入者之间的差距。

(二)个人之间条件的差异

在市场经济下,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与收入有很大关系。教育程度越高、能力越强,收入越高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外资、外企与内资、内企之间人才争夺战的展开充分显示了这一规律,高素质人才会凭借其所学本领使收入迅速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高收入户的专项调查,目前在我国城镇高收入群体的职业构成中,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比重最大(31.01%),其次专业技术人员(25.15%)按收入水平看,私营企业经营者最高(2000年上半年人均月收入13445元),职业股民位居其次(8491元)。收入前10位的另外8种职业是:社会中介服务人员、导游、股份制企业负责人、三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IT行业从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工艺美术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等。

(三)其他要素参与分配的格局

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中要素分配的结构特征是劳动收入主导型的。尽管如此,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结构仍然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收入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工资收入拓展到多种劳动收入。除劳动收入和资产收入外,要素收入中的知识技能和企业家经营管理的地位有明显上升,使拥有者获得高出普通劳动者很多的收入,对总收入差距的影响日益增强。

(四)政策导向的影响

政策性因素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也有影响。1985年,全国实行工资制度改革,工薪收入特别是奖金的发放由过去的平均主义向真正的按劳分配过渡。这期间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改革举措还有:一是企业承包制的推行,不仅拉开了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工资差距,也拉开了企业及部门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二是允许和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造就出高收入职业和群体l三是价格“双轨制”给少数人获取暴利

提供了机会。另外,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也使得收入产生差距,如国家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一批高收入人员,如IT从业人员收入相对比较高。

三、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当前,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收入悬殊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导致不满情绪滋生,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化,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

(一)加大解;AT岗人员再就业的力度

“就业乃是民生之本”,各级政府部门应抓紧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造就广阔的就业再就业平台,具体有如下两方面:

1.大力培育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很强,已经成为重要的就业渠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实现充分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战略措施,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此,一方面,政府要依法行政,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的范围,简化审批和办事程序,清理有关税费,使各项制度公开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自由轻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非公有企业主的培训工作,提升非公有企业的发展能力。另外,鼓励大学毕业生创办各类小企业,激励他们的创业意识,引导城市失业人员创办小企业或者去小企业就业。

2.提倡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渠道。非正规就业是相对于正规就业而言的,是指未能签订劳动合同,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对餐饮、清洁、保姆、老人看护等方面的要求显著增长。这些为发展非正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非正规就业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同时要将发展非正规就业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二)普及高等教育及加强技能培训

实践证明,收入的高低与教育水平有关,受教育水平越高,收入就越高。因此,加大教育的投入,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否则,教育上的不平等,势必进一步导致收入的不平等。而不平等收入会带来家庭教育投资水平差距的扩大,形成教育投资与收入水平间的恶性循环。要解决贫困家庭孩子无力上学的问题,就要加强宣传教育,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让全社会正确认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低收入家庭成员的劳动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水平。

(三)采取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缩小收入差距

从政策上,采取财政、税收等政府调节手段和打破行业垄断等行政手段,实施合理的再分配政策,调整城镇居民收入,提高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性,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加大税收力度。税收调解的重心是高收入层,运用税收的手段来调节过高的收入,如加征个人收入所得税。此外,还可以征收遗产赠予税、个人财产税、特别消费税等,对以前由于分配不公造成的财产收入差距逐渐进行调节。而且严肃执法,依法惩处逃税、漏税者,以此来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2.运用财政政策调节过低收入。政府在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税收征缴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扶贫力度。要适时调高城镇居民各项最低收入标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优抚待遇等),加大下岗人员生活的保障力度以及要增加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提高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使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也得以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