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买进银行股投资一个飘红的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买进银行股投资一个飘红的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每次去银行发现排队越来越严重,从投资的角度,应该去买进银行股,因为银行的生意越来越好了,三季度报告出来再次印证了银行业进入一个景气的周期。

10月26日停牌一天的工商银行于周一复牌后上涨激情得到集中释放,盘中狂飙超6%。在工行领军下,银行板块也是全线飘红。民生银行、深发展涨幅都超3%,交行和北京银行涨幅超2%。

联合证券金融分析师葛金波认为,金融股的价值这一年来未被充分挖掘,属于一个相对低估的板块。而此次的银行股行情,是被这个行业骄人的业绩所激发。预计整个银行业今年的平均增幅在60%以上,说明这是个极有赢利能力的行业。

超预期增长带来机会

继上市银行获得亮丽的中报――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65%之后,银行业前三季度业绩将继续保持超预期快速增长。目前已公布季报的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长70.44%,深发展、招行分别同比增长110%、128%。

“而且,人民币加快升值的预期愈发强烈、银行综合经营趋势进一步强化、明年两税合并以及资本市场溢出效应等均将使银行受益。此外,近期关于股指期货推出的预期更加迫近,这对具有战略筹码意义的银行股来说,也是一个有力的支撑。至少在目前的价位,银行股下跌空间有限。”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

从已经披露三季报的银行可以看到,银行业三季度盈利保持了中期的强劲增长势头,净息差持续扩大、手续费收入增速不减和资产质量不断提高使全年盈利超越预期成为可能。

由于驱动业绩超越预期的因素并未发生改变,因此有行业研究员预计,银行的行业性增长仍是必然,三季度上市银行盈利同比增长超过50%,并分别调高2007年和2008年盈利预测4.4%和8.7%,大型银行中工行上调幅度较大,中型银行中招行、浦发、兴业上调幅度最大。

北京首证分析师认为,随着存贷款的良好增长、利差的改善、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及有效税率的降低,这将成为银行业普遍增长的主要动力。而2008年两税合并,银行业税率将大幅下降,对银行股的业绩将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2007-2009年,银行股业绩仍有望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因此,银行股目前的估值水平是比较安全的。同时,银行股几乎都是沪深300成份股,股指期货即将推出,也使得银行股成为市场中长线资金关注的战略资源。

各项数据显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增长趋势明显,未来潜力很大。可以预计的是,金融业相关子行业的龙头上市公司仍将是证券市场最活跃的品种之一。

比较估值优势凸现

“工商银行作为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具有其他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按10月9日收盘价计算,工商银行2008年的PE仅21倍,其A-H溢价也仅在20%左右,价格优势仍然显著。”联合证券金融分析师葛金波认为,金融股的价值这一年来未被充分挖掘,属于一个相对低估的板块。

分析师认为,大型银行拥有庞大的分支网络,为这些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未来信贷规模增速放缓,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保证它们业绩的持续增长。

“事实上,无论是A股还是H股市场,银行股的比较估值优势依然明显。”证券分析师叶剑认为。

有数据显示,A股银行2008年平均市盈率为25.9倍,市场平均水平为30.5倍;2006-2008年PEG为1.26倍,市场平均水平为1.53倍。H股银行2008年平均市盈率为17.3倍,市场平均水平为18.6倍;2006-2008年PEG为0.83倍,市场平均水平为1.02倍。“因此,在资金推动型市场中,A股银行和H股银行的比较估值优势依然存在,高成长性和ROE的迅速提高为估值水平提供了支撑。”

天信投资在其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再考虑到渐行渐近的股指期货的推出和更多新基金的发行与扩募,银行股的资源性也将得到更多体现,银行股因其权重而成为机构投资者基础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作为中国资产的集中代表,银行股必然受到更多机构投资者的广泛青睐,其二级市场股价重心也将在资金推动下保持震荡攀升的格局。操作上建议关注业绩有望获得超预期增长的银行股,行业研究员对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预期较高,对工商银行和北京银行亦有一定程度的关注。”

“但银行股短期或进入调整,但调整幅度有限;长期仍维持对银行股的增持评级。”这是国泰君安对此的评价。

事实上,致银行股调整的主因是――宏观调控。银行业金融机构前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达3.36万亿元,而且9月份信贷增速(17.34%)升势依旧,由此不可避免的将带来央行严厉的紧缩调控。

分析师认为,考虑到今年以来央行已经8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历史最高水平;同时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达(3.87%,7.2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紧缩货币政策,极有可能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至于负面影响的大小,则取决于央行所采用的紧缩政策组合及具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