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投资低碳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受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UNCTAD,联合国贸发组织)委托,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和同际经济合作杂志社于2010年7月22日在北京共同了《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投资低碳经济》。报告的主要撰稿人、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博士解读了这份关于全球投资趋势的专题年度报告。联合国贸发组织《世界投资报告》是关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趋势分析的重要年度工作报告,至今已经出版了20期。这份报告在国际上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和科学的系统性,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各国和各地区政府外资主管部、理论学术界和企业界交流信息、增进了解的渠道和平台,对推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世界投资报告》的主题是“投资低碳经济”,报告分析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最新趋势,并重点讨论了跨国公司在投资低碳经济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一、全球FDI趋势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在2009年下半年跌至谷底,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了缓慢复苏,这意味着在短期内FDI的前景比较光明。从长期来看,FDI流量的增势将逐步恢复。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10年全球FDI流入量有望升至1.2万亿美元以上,201 1年进一步增长至1.3万亿至1.5万亿美元,2012年则上升至1.6万亿至2万亿美元。不过,较为光明的FDI前景中仍然伴随有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全球经济复苏还比较脆弱。
FDI流量在2009年急剧下跌之后,目前尚处于恢复阶段。全球FDI流入量在2008年下降16%,2009年又进一步下降了37%,达到1.114万亿美元,而FDI流出量则下降了43%,达到1.101万亿美元。
2008年以来,全球FDI流量的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中短期之内这些变化预计还将继续。首先,2009年全球FDI有一半流入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全球FDI流出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发展中同家和转型经济体。作为FDI的目的地和来源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相对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强,凶为全球FDI是在这些经济体的带领下复苏的。其次,服务业和第二产业吸收的FDI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尽管此次危机造成了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和附加值下降,但是FDI存量和资产却仍在不断增加。
(一)FDI尚处于恢复阶段
2009年,FDI流量的所有组成部分――股票投资、公司内贷款和再投资收益――均处于收缩状态。跨国并购交易水平下降,以及外国分支机构利润下滑对股票投资和再投资收益造成了严重影响。不过,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利润的改善推动了再投资收益的适当恢复。2010年上半年,FDI重新显现活力。跨国并购交易额――2009年仍处于2500亿美元的较低水平――在2010年前五个月同比上涨了36%。
全球跨国并购市场的日益疲软是造成2009年FDI流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海外收购交易数量减少了34%(交易金额下降了65%),而绿地投资项目的数量减少了15%。绿地投资在危机期间表现出一定的抗跌能力,但是反弹的速度比不上跨国并购。跨国并购对金融环境的敏感程度通常比绿地投资强。这是因为,股市的波动模糊了跨国并购所依赖的价格信号,而且跨国并购的投资周期通常比绿地投资短。全球危机减少了FDI的资金来源,从而削减了并购交易数量。虽然低迷的股价降低了交易金额,但是在全球重组趋势的推动下,它们也为那些仍然拥有融资渠道的跨国公司创造了机遇。2010年FDI流量在两种进入渠道中都显示出了复苏迹象,但是跨国并购的反弹速度更快。
基础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FDI均出现下滑。诸如汽车和化工这样的周期性行业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危机伊始,流入制药和食品加工业的FDI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跌力,但是这些行业的FDI在2009年同样遭受了打击。只有少数行业2009年吸收的FDI高于2008年,如电力、天然气和水的分销行业,以及电子设备、建筑和电信业。总体而言,制造业吸收FDI的情况非常糟糕,其跨国并购比2008年下降了77%,由此可见一斑。基础产业和服务业的跨国并购情况略好一些,分别下降了47%和57%。这在削减制造业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另两个产业在全球跨国并购领域的权重。不过,这些产业中的一些行业也遭受了沉重打击: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金融业,其跨国并购交易额骤跌了87%。
从金额来看,私募股权基金带来的FDI在2009年减少了65%,而财富基金的FDI金额则上升了15%。这些基金占全球FDI流量的10%以上。2000年它们所占的比例还不到7%,但是在2007年的巅峰时期它们的占比为22%。融资额的减少以及杠杆收购市场的崩溃影响了私募股权基金的FDI投资。2009年,私募股权基金开展的跨国并购交易额下降至1060亿美元,比2007年的高峰时期减少了四分之一。不过,小规模的交易显露出了活力,而且私募股权基金参与的交易数量实际上也在增加。2010年私募股权基金显露出复苏迹象,不过欧盟提议的监管措施也许会限制未来的交易。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以及贸易顺差的影响,2009年财富基金的资金也有所下降。不过它们的FDI活动并未因此减少,从中反映出拥有这些基金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新投资重新转向基础产业,受金融发展影响较小的产业,以及发展中地区。
(二)公司加快国际化步伐
尽管全球危机对FDI流量产生了影响,但是并未阻止生产国际化的扩张势头。跨国公司外国分支机构在2008年和2009年的销售额和附加值下降的幅度小于世界经济衰退的幅度。因此,外国分支机构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例破纪录地达到了11%。2009年,跨国公司的外国雇员人数小幅上涨,达到8000万人。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在国际生产模式中崭露头角。这些经济体现在是外国分支机构主要的劳动力供应地。此外,2008年这些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数占全球8.2万家跨国公司的28%,比2006年高两个百分点。1992年,这些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数占全球跨国公司总数的比例还不到10%,从中反映出这些跨国公司及其母国与日俱增的重要性。
2009年,外国分支机构的资产增长了7.5%,其主要原因是FDI流人存量增长了15%,达到18万亿美元。全球股市的大幅反弹,以及FDI流入量的不断增加(保持上涨势头,但是速度却远不如从前)是FDI存量增长的原
因。
(三)全球一半FDI流入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
流入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在连续增长六年之后,于2009年下降了27%,达到5480亿美元。尽管FDI流入量有所下滑,但是面对危机它们的复苏能力似乎比发达国家强,而且它们的下降幅度也小于发达国家(下跌44%)。流人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占全球FDI流人量的比例继续增长,2009年首次达到50%。
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连续增长五年后,在2009年下降了21%。不过,随着这些经济体的跨国公司的崛起,其FDI流出量的下降幅度也比发达国家小,来自发达国家的FDI减少了48%。来自发展中世界的FDI的复苏速度也非常快。它们的对外投资在全球对外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但是它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已经达剑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
在2009年全球吸收FDI最多的目的地中,中国跃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目前,全球吸收FDI最多的六个国家和地区中,有三个是发展ql或转型经济体。三分之二以上的跨国并购仍然发生在发达国家,但是在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并购的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26%上升到2009年的31%。此外,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吸收的绿地投资占全球绿地投资额的一半以上。从对外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香港、中国和俄罗斯均跻身全球最大的FDI来源地排行榜的前十名。
(四)各地区FDI发展不平衡
2009年,世界各地的FDI流人量均m现下滑;2010年初,流人大部分地区的FDI开始恢复。FDI的演变特征和作用不尽相同,各个地区均有自身的鲜明特点。
1.非洲地区
经过近十年的连续增长,2009年流人非洲的FDI下降至59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19%――其主要原因足全球市场需求的萎缩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F滑。西非和东非的_人宗商品生产商受到了影响。尽管北非的FDI呈多元化,而且不断推进私有化项目,但是流入北非的FDI还足出现了下滑。流入非洲服务业的FDI的下降幅度小于其他行业。由于电信活动日益普及,电信业成为吸收FDI最多的行业。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再加上新兴亚洲经济体的日益关注,2010年流入非洲的FDI有望缓慢复苏。
近些年来,发展中和转利经济体逐渐加大了对非洲的投资。2005-2008年,它们的投资额占非洲吸收FDI总额的22%,而1995-1999年时只占18%。来自巾国、马来两亚、印度和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投资者表现的较为积极,尽管其投资在非洲吸引FDI总额中的比重还不太高。南部非洲和北非投资者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在增加。这些新的投资来源地不仅提供了额外的发展机会,而且其抗跌能力也有可能比传统米源地高,从而增强了非洲抵御危机的潜在能力。
2009年,非洲对外投资总额减少了一半,达到50亿美元。不过,来自南部非洲的投资额却增长至16亿美元。北非仍然是非洲最大的对外投资来源地,其对外投资额占非洲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2.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流入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FDI经历了自2001年以来最大的衰退,但它们是最先止跌反弹的地区。2009年,流入该地区的FDI下降了17%,达到2330亿美元,其主要原因是跨国并购的下滑,而且这种下滑趋势在服务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下滑了51%)。由于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下滑,地区间FDI的作用得到凸显,目前其投资额占流入该地区的投资总额的一半。该地区的对外投资总额下降了8%,达到1530亿美元,而跨国井购交易额下降了44%。尽管如此,中国仍在海外寻找矿产资源,以及因全球行业重组而带来的并购机遇,因此中国在非金融领域的对外投资继续增长。
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FDI已经开始复苏,由于该地区在全球经济复苏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因此其复苏速度有可能会逐步加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流入中国和印度的FDI从2009年中期开始就逐步加快,它们不断增长的对外投资有望推动该地区2010年对外投资的增长。不过,流入和流出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这四个新的工业化经济体的FDI有可能仍然保持缓慢、适度的势头。
在亚洲,地区间投资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技术传播、相对优势“循环”以及提高竟争力的工具。它有助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顺序实现产业升级。区域融合和中国的腾飞加快了这一进程,为广大国家创造了发展机遇。此外,顺序升级的进程不仅出现在电子产品等行业,而且进一步扩展到更先进的高技术产品领域。
3.西亚地区
2009年,由于国际信贷市场紧缩,以及国际贸易的下滑,流入西亚地区的FDI下降至680亿美元,跌幅为24%。除科威特、黎巴嫩和卡塔尔以外,流入西亚的FDI全部出现下滑。其中土耳其和阿联酋的下跌幅度最大。土耳其的跨国并购减少,而且出口导向型行业受到了全球危机的沉重打击。西亚地区的对外投资中有87%来自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国家,2009年西亚对外投资降至230亿美元,跌幅为39%。沙特阿拉伯对外投资的增长无法弥补迪拜世界(Dubai World)危机造成的影响。随着此次危机的消退,以及国际信贷市场的趋稳,西亚政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宏伟计划有望推动2010年该地区FDI流大量的复苏。另一方面,在短期内该地区的对外投资仍处于下滑态势。该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国有企业――已经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内经济上,而且迪拜世界危机将继续影响阿联酋的对外投资。
4.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
全球经济和金融动荡的影响导致2009年流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FDI下降至1170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了36%。尽管流入巴西的FDI下降了42%,比整个地区的下跌幅度还要大,但巴西仍然是该地区吸收FDI最多的国家。该地区的跨国并购严重衰退,由于当地国内公司收购了外国分支机构(尤其是在巴西),导致该地区的跨国并购交易额为负。巴西和墨西哥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因此2010年流入该地区的FDI有望复苏,而且在中期内保持增长势头。
由于巴西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向其母公司提供了高额内部贷款,因此巴西的对外投资出现了负数。这导致该地区的对外投资下降了42%。不过,该地区跨国公司的跨国并购交易额增至37亿美元,上涨了52%。该地区的跨国公司从2003年开始崛起,在中期内它们将继续推动该地区对外投资的增长。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对外投资从1991-2000
年的年均150亿美元增长至2003-2009年的48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拉美公司――主要来自巴西和墨西哥――在该地区以外扩张市场,其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
自2003年以来,该地区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经济环境,政府政策也有利于国内公司开展重组和进一步海外扩张。如今,该地区主要的外国投资者通常是那些在进口替代时代繁荣发展的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商业集团。此外,巴西、墨西哥等国的私有化政策也导致了国家冠军企业的诞生。最近,巴西政府的刺激措施有力地支持了公司的海外扩张。不过,国内融资渠道的限制,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紧缩可能会阻碍其对外扩张势头。较低的债对盈余比将继续让这些跨国公司受益,从而减少受危机打击最严重的行业对它们的影响,
5.东南欧和独联体地区
经历了八年的上涨之后,流入东南欧和独联体国家的FDI下滑至699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了43%。2009年流入这两个次区域的FDI均有所下滑,不过东南欧受到的影响略小于独联体。由于当地市场需求萎缩,流入俄罗斯的FDI几乎减少了一半,从而导致与自然资源有关的项目的预期收益下滑,返程FDI投资枯竭。不过,在2009年全球吸收FDI最大的目的地排名中,俄罗斯列第六位。由于该地区最大的投资者――欧盟公司――开展的跨国并购大幅减少,当地跨国并购水平严重下滑。来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投资不断上涨。该地区对外投资的下滑幅度(减少了16%)比流入该地区的FDI的下滑幅度小。2009年,俄罗斯――目前该地区最大的对外投资来源地――成为净对外投资国。强劲的大宗商品价格,新一轮私有化进程,以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大宗商品出口大国经济的复苏,应该有助于该地区2010年FDI流入量的适当恢复。
在庞大的重组和私有化浪潮的推动下,自本世纪初以来,流入东南欧银行业的FDI一直处于上升势头。截至2008年底,当地90%的银行资产归外国企业所有。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外国银行在当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前不久在希腊爆发的债务危机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担心外国银行的大规模进入有可能给当地带来系统性的风险。
6.发达国家
2009年,流人发达国家的FDI的下滑幅度为各地区之最,其FDI流入量下降至5660亿美元,减少了44%。不过,这次衰退还比不上2000-2003年经济危机期间FDI流入量的缩减程度,尽管本次经济和金融危机的严峻程度远胜于上一次。北美地区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而欧盟27个成员同则较好地规避r这次危机的负面影响,例如,由于公司内贷款的大幅上扬,流入德国的FDI破纪录地增长了46%。另一方面,流入该地区另一个主要东道国英国的FDI比上年减少了一半。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交易额减少了三分之二,而制造业的交易额骤降了近80%。
2010年上半年经济的缓慢复苏稳定了流入发达国家的FDI,而且有望使2010年的流入量超过2009年的水平。从中期角度来看,电力等行业的自由化进程,区域一体化的深入,以及发展中和转型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持续关注应该可以使发达国家FDI流入量保持增长。2009年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下降了48%,2010年有望实现复苏,而且受全球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前景的推动,在中期内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有可能加快增长。不过,一些欧洲国家拖欠债务的风险越来越大,而且有可能向欧元区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很有可能遏制这股上升势头。
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引发了人们对外向投资影响国内就业的担忧。近十年来,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导致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把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迁往海外。不过,如果FDl可以提高母国的出口或者增强投资公司的竞争力,那么它就能挽救或者扩大国内的就业。有关外向型FDI对国内就业岗位的负面影响的研究结果也是喜忧参半。实际上,这种影响取决于投资种类、外国分支机构的位置以及跨国公司的就业战略。
二、政策导向的新挑战
在继续推动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下,在特定方面对FDI进行监管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其中包含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首先,各国一方面继续推动外国投资的自由化和促进外国投资,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政策目标来巩固其投资监管框架,政策导向存在二元性。
其次,政府设法重新调整国家与投资者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联合国贸发组织发现,2009年对外国投资产生影响的政策措施中有近三分之一属于更严格的监管,这也是1992年以来此类措施占比最高的一年。
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及许多政府采取的国家援助并未导致投资保护主义。6月底在多伦多举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授权联合国贸发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继续监控东道国的投资政策。
第三,从国际投资协定的层面来看,各国继续签署新的协定(大约每周签订四项);因此国际投资协定网络不断扩大。国际投资协定体制还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如(1)新近出现的整合趋势――尤其是在区域层面;(2)系统性的改革,如标准双边投资协定的重新审评。或者国际投资协定的终止和重新谈判;以及(3)对国际投资协定内容的创新。
最后,投资者一国家纠纷调解(ISDS)体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共同创造了一个机遇,使得国际投资协定体制有望变得更有效、更协调、更平衡,而最重要的是,更加有利于发展。
决策者面临的让投资政策与其他政策相互融合的挑战愈益严峻,而且还要让它们相互协调、相互支持。这包括投资政策与其他政策(与农业、会融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间的相互衔接。一项由粮农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贸发组织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共同起草的国际倡议已经启动,并获得了2010年6月G8峰会的支持,其目的是为负责任的农业投资制定国际规则,这是个积极的信号。尽管金融领域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是仍需小心谨慎,因为其结果要与国家在同际投资协定下所承担的义务相适应。
三、促进低碳经济投资
目前,关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政策讨论已经不再局限于是否采取行动的层面。现在的问题是应该采取哪些行动,采取多大力度的行动,以及由准来执行。发展中国家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其中的机遇和风险,同时还要迎接两大挑战:首先,确保融资畅通并且在适当的领域开展投资;其次。创造或获取相关技术。在这方面,跨国公司既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也是低碳投资和低碳技术的供应方。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既是导致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因之一,也是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实际上,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全球积极开展低碳投资。联合国贸发组织估计,2009年仅流入三个主要低碳行业(可再生能源领域、循环再利用领域以及与环保技术有关的产品制造领域)的低碳FDI就达到了900亿美元。跨国低碳投资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其潜力将不可限量。
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吸引低碳外国投资和技术仍能为它们提供机遇。其中的利益包括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缓和全球气候变化,并且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从长期角度来看,后者是大势所趋。
决策者必须把收益最大化,同时把低碳外国投资的风险降至最低,但是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毫无经验。此外,促进低碳外国投资以及相关技术转让的国家战略必须与国际层面的气候变化和投资政策相互协调。不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金融资源以及有效完成这一任务的制度能力。有鉴于此,建立国际支持框架至关重要。
联合国贸发组织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诸多挑战,以及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利用跨国公司实现发展的机遇。贸发组织建议推动全球合作伙伴关系,让投资与气候变化政策相得益彰,从而促进低碳国投资。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一是建立清洁投资促进战略。应将低碳外国投资的潜在作用纳入发展中国家适合本国的行动方案,建立扶持性政策框架。
二是实现清洁技术的普及。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包括瞄准相关技术,建立技术跨界流动框架,促进通过国内公司和外国子公司的联系传播技术,以及增强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
三是确保国际投资协定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必须注意,国际投资协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在国际范围内创造稳定、有规律的投资政策环境,并且提供投资保护,国际投资协定可以提高一国对低碳外国投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国际投资协定有可能限制东道国制定便利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权力。
四是协调公司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披露。要实行统一的公司温室气体报告标准,应加强为制定全球气候披露标准所作的努力。
五是成立国际低碳技术援助中心。此类中心可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制定并实施国家气候变化缓解战略和行动计划。
四、中国FDI的趋势和特点
(一)FDI流入流出基本情况。
根据贸发组织的估计,中国2009年FDI流入量约为95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FDI流出量达到约48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截至2009年底,中国内向FD]存量约为4700亿美元,外向FDI存量约为3000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潜力。
对中国而言,继续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特别是制造业领域的海外投资)已成为其经济持续发展、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按照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假说,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到了海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目前海外投资和吸引外资1:2的比重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升至1:1。
(三)中国对外投资的作用。
近年来,亚洲地区由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驱动的产业升级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特征:首先,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贡献不断增大;其次,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了区域产业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第三,更多的产业和更高技术的产品加入到区域内“雁阵”式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亚洲新一轮产业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中国正日益显示出成为领头羊的巨大潜力。例如,2009年中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近3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其他发展中区域(特别是非洲)重要的外资来源。中国对非投资在2006年到2008年达到年均26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仅次于南非。
(四)FDI与产业结构调整。
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战略中,引导外资内迁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对那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资源和环境约束较小,且劳动密集的产业而言。对中资企业来说,在政策引导上应更多地着眼于推动其“走出去”。将制造业产业链向海外延伸,以低收入邻国为生产基地和出口平台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生产体系,将帮助中国企业突破产业升级中面临的一些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