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经济学教授的收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济学教授的收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最新数据,2003年全美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年收入平均约为14万美元(按一年52周计算)。至于“明星”经济学教授,收入要高得多,大约在15万至25万美元之间,而且每年只有九个月的工作量。若你是一位“超级明星”经济学教授(比如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年收入则超过30万。相比之下,一流高校有名望的英语或者历史学教授每年的收入鲜有超过17万美元的。

究其原因,近百年来,世界经济学研究重心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也逐步完成了从欧至美的转变,美国日益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国家,经济学长期被认为是“显学”。当今美国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前列,社会对经济学科的需求更大,“显学”的地位也由此更为彰显。市场看好,经济学教授的收入高也顺理成章。

与美国教授的薪酬相比,中国从事经济问题研究的学者们要“寒酸”得多。不过,这不包括中国的“明星”经济学者,如果将他们的所有收入加起来,年薪几十万乃至百万者不在少数。如果再考虑到四年来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走强的事实,虽然他们还没有达到美国同行的水平,但其实际购买力和财富增长的速度不会逊于别人。

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不像美国同行,再怎么出名,也只是个大学教授而已,中国的经济学者(包括老、中、青三代),常常自称或被认为是“经济学家”。能冠以“经济学家”头衔,同时“经济学家”的队伍如此庞大,这不仅令国内其他学科望尘莫及,也令国外学者自叹不如。

这里不试图就彼此的研究水平进行对比,但从中、外经济学者所研究的领域中还是可以领会到某种治学风格的不同。在目前美国一流大学经济系正在争抢的“明星”经济学教授中,有三位引人注目: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休・拉宾(41岁),主要研究人类经济行为为何常常不理性,哈佛大学目前正在挖他;二是哈佛大学的凯洛琳・郝克丝碧(38岁),主要研究学校改革、教师工会及学生行为的经济意涵,斯坦福大学正考虑将她挖过来;三是前麻省理工学院的桑德希尔・穆拉那森(31岁),主要研究人类个性如何影响经济行为,哈佛大学刚刚将他收在帐下。

由上可知,由于美国经济学发达,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技巧变得越来越复杂,相关研究实际上已经被逼到十分具体、微观的层次。实际上,上述分析技巧加在一起并形成一种连贯的、可靠的经济科学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美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不过,总体看,美国经济学教授为了“有饭吃”,不得不守住自己的一“点”。

同样,中国的“明星”经济学教授无形中把自身看成是全能型,这也是为了“有饭吃”。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教授是“多大的云下多大的雨”,中国的经济“明星”们赶上了经济学成为中国“显学”的好时代,更吃得开。上至国家经济决策,下至市场体制改革、企业改革重组甚至个人理财,到处都有他们的论述,各种利益与好处当然也就跟着来了。

然而,教学的不站讲台,搞研究的坐不住板凳,就那点东西到处讲,时间长了,好比关公卖豆腐―――人硬货软。无论叫得多好听,也只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大杂烩,只是给中国引进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概念与术语。换言之,中国至今还从未形成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经济学体系,即使中国气势磅礴的改革为国人特别是经济研究者们提供了绝好素材和活生生的样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学界突出存在的浮躁。

去年,我院一位长期从事世界经济研究的学者(现已退休)撰文批评对我国经济改革理论有较大影响的三名著名经济学家,从学术、理论、事实甚至是道德层面上反驳他们所谓的“制度创新”,认为这是从西方搬来的并且已经落伍的、正在走向没落的理论,这位学者的做法,体现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治学作风与社会责任心,曾引起不少反响。

世界经济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当代国际社会、理解古今变化、探讨未来趋势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认识工具。21世纪经济学的重心将会从数理经济学转向其他方面,包括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同样,世界经济中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现象是,随着与西方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东亚、印度、非洲等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研究的领域也将转向社会制度等方面,并将扩大到不同的文化范围。

基于以上认识,无论思考、学习还是搞研究,基本路子必须既要保持民族传统,又要融入世界的发展方向,才能使我们的世界经济观、中国经济观更趋客观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