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源于生活的品德,用于生活的品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源于生活的品德,用于生活的品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最鲜活、最肥沃的土壤永远是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儿童正是在具体的生活过程中感受、体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确立生活信念,逐渐形成自身的品德;生活中的品德教育――充实。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和实践课堂学习所得,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发展生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关键词:生活 品德 教育 回归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儿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长最鲜活、最肥沃的土壤永远是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这突出体现了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通过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基本思想,体现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一、生活中的品德教育――真实。

道德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而是蕴含在生活之中的活生生的感悟和规则,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事件将使儿童开启思考之门,儿童通过对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将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只有回归生活才能重新焕发其生命力。儿童正是在具体的生活过程中感受、体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确立生活信念,使得作为历史积累的道德规范,逐渐形成自身的品德。同时,又通过生活过程展现自己的品德。生活过程就是道德的学习过程,也是品德的展示过程。

又是春天来了。照例,我要带一年级学生到校园中去找春天。

“这是月季花,长出了新的叶子。”我为学生介绍着,“这几棵是海棠树,过几天,就会开出美丽的花了。一串串海棠花在蓝天的映衬下可好看了。刚长出的花蕾是粉红色的,随着花越开越盛,花的颜色也就越来越浅了。”孩子们惊叹起来。……

“桃树的枝条泛青了,仔细看看,枝条上还有一个个小鼓包,这里面就是嫩嫩的叶子和花蕾。”……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双眼,盯着树枝看着。……

“快看,小草变绿了,长高了。”孩子们又随着我的声音欢快地聚拢来。……

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了起来:“哎呀,这儿有几张废纸。”所有的目光都顺着小手指的方向望去。“这是谁干的呀?”“就是。不讲卫生。”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作为品德课,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教育机会。“孩子们,这几张纸扔在这儿破坏了美丽的春景。我们应该怎么办哪?”

“把扔纸的人找出来!”“谁扔的谁捡!”……这时,就看见一个小女孩默默地走过去,捡起了一张纸,又有两个孩子走过去捡起另外两张纸。声音一下子没了。大家愣愣地看着他们。我带头鼓起掌来,孩子们也纷纷拍起了小手……掌声停了,我问:“谁能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给他们鼓掌?”“因为他们讲卫生!”“因为他们捡起废纸!”“你们真棒!”……

这是一个生动的教育实例,它来得那么自然,让我意外;这是一个最佳的教育时机,而它比遇先设计的所有情节都真实,让我感受到意外的收获!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生活中的品德教育――充实。

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才能让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活动化也就真正是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语)。

在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上,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留住秋天的办法。

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要在秋天收集种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笑着问他。“因为,我要在明年种下这些种子,让它们长成大树。这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教室里回响着稚气的童音。

多么精彩的答案!可是孩子们一脸茫然。

我决定就这个答案讲一讲它的含义。

“夏天,你们喜欢到阴凉地方玩吗?为什么?”

“什么样的树带给我们的阴凉最多?”

“你能猜出这些树的年龄吗?”

“这些树是在什么时候种下的?”

“刚刚种下这些树的时候,人们能在树下乘凉吗?为什么?”

“想一想,我们要在今年春天里种下一棵树,什么时候它才能让人们在树下乘凉?”

……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带着孩子们理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思。感觉有些背离这节课的内容,实际上,品德教育就在于无形之中渗透,习惯之中养成。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上,我都注重抓住孩子们回答问题的闪光点,挖掘它的潜台词,让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

课程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了生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在于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课程回归儿童生活,要求教学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还应该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技能、行为习惯)为依归,指导和引领儿童的生活实践。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课程、教材、教学向儿童生活的回归;还应该致力于使课程、教材、教学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对儿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更好地生活。这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回归儿童生活”的本质含义。

三、生活中的品德教育――证实。

品德与生活课程深深地植根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具有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综合性的特性。实践证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促进情感内化、进行行为指导,并有效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和实践课堂学习所得,是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发展生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

“孩子们,你们再过几个月就要升上三年级了。这两年来,你们已经从一个刚刚走进学校的小孩子,成长到现在的‘大孩子’了。随着你的成长,你一定会有很多变化吧?你愿意把你的变化告诉大家吗?”我面带微笑地进行上课的导入。

学生们纷纷讲自己的变化。

“我长高了。”“我也长高了。”“我也是。”“我也是。”“我……。”

“我长胖了。”一阵哄笑。

“我长漂亮了。”一片嘘声。

“我跑得快了。”“我更快!”“我……。”

……

在欢快中课程继续着。

“没错,你们是长大了。我能看出来你们都长高了,变漂亮了。同时,你在用你的进步、你的成绩说明你长大了。”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已经按捺不住开始说了。

很快,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孩子们争着、抢着说自己的成绩、进步。我安排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们展示着各自的奖状、证书,有自己画的画,有作业本……

在全班进行汇报的过程中,孩子们为同学的进步而鼓掌,为同学精彩的展示而欢呼。

热烈。

“孩子们,我真为你们的进步高兴,我想,生活在你周围的人们也一定夸你懂事了吧?你愿意说说吗?”跟着我的话音,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述说着。

“妈妈夸我懂事了,因为我知道在妈妈生病的时候安慰她。”

“邻居李爷爷夸我懂事了,因为我把楼道打扫得可干净了。”

“舅舅夸我懂事了,因为我告诉他要少吸烟,吸烟有害健康。”

“爸爸夸我懂事了,……”

“奶奶夸我懂事了,……”

……

争先恐后。

接连不断。

“你们真棒!家人、邻居、朋友都夸你们懂事了,我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自豪!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很长,你能说说老师是怎么夸你的吗?”我笑着说。

“老师夸过我回答问题好,知道的知识多!”

“老师夸我字写得好,还让大家向我学习呢。”

……

“面对我们生活了两年的学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面对一起生活了两年的同学、老师,我们又可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家人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们沉默了。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没想过。”一个孩子小声地说。

“是呀,没想过。”

“我知道怎么做了!”

“我也知道了!”

……

学生们陆陆续续地说开了。

注重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和学会做人,把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自觉应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和目的,也是我们进行品德教学的主旋律。一切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为生活实际服务的,也只有应用于实际生活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我们进行教育活动的目的也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品德与生活课程所追求的效果是将课堂上所获得的认知迁移到生活中,直接指导生活,提升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只有热爱生活,道德才能内化为品行。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全方位、不定时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正,使学生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人、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又创意地生活。

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现代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让生活走进品德课堂,才会有“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才会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邬冬星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启示》

《关闭 让品德教育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