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市场化与信息化引领下的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式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市场化与信息化引领下的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式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分析普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传统的翻译课程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出发,提出了新形势下翻译课程改革应以市场和信息为导向,从观念、师资、教材、方法、过程、评价等方面入手,提高高职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英语 翻译课程 现状 改革策略

1、引言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具备一定的职场翻译能力和素养,掌握国际金融、对外贸易、招商引资、服务外包、国际物流等领域基本专业知识的综合型实用翻译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亲睐。但当前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模式培养的翻译人才跟不上21世纪各类职场的需求,而且高职学生英语语言文化功底相对较差,尤其是基础翻译与表达能力的欠缺导致他们排斥翻译课程,惧怕翻译实践的现象成了摆在广大翻译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话题。重视翻译教学研究,提高翻译人才质量,改革刻不容缓。

2、高职英语翻译课程模式现状透视

2.1 翻译观念陈旧滞后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很多教师尚未树立一个正确的翻译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国际化视野。21世纪国际竞争的加剧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翻译人才是一种外向型的,融东西方职场文化于一体,集各企业文化之所长的人才。但现实状况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就教材教教材,无视全球文化大碰撞引起的新变化和职场岗位的国际标准引入,在人才的培养上缺乏全球意识,创新意识和变通意识。其次缺乏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真正定位。专业人士深知,具备较好的翻译理论基础,翻译才可能绘声绘色,言情并茂。但一些高职教师认为翻译理论的学习应该是本科院校翻译教学考虑的问题,高职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翻译技巧就行了。甚至还有人排斥西方翻译理论,否定其对我国翻译实践的指导价值,教学中忽略传授翻译理论知识,大谈技巧,把翻译看作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殊不知,实践水平的提升最终依仗于理论的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原始的直觉反应,思想上缺乏目的性,操作上缺乏一致性,方法上缺乏有效性(王东风,2002)。最后是缺乏过程指导和研究。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翻译的结果,不重视翻译的过程,缺乏对学生翻译过程的指导与考察。翻译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只有关注了学生的译前动机,译前准备和译中思维过程,译文校核等,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提高翻译质量。

2.2 教学模式呆板落后

调研显示学生各项基本英语技能的培养要靠良好的口笔译能力去做铺垫。可现实情况是高职翻译课时设置较少,教学基本局限在课堂,教师基本采用讲解翻译要点和例句,布置一些脱离实际职场环境的翻译题供学生试译,让学生记忆一些词汇或短语,导致学生对翻译教学产生误解,阻碍了英语翻译教学的正常进行。问卷数据显示三分之二的翻译教师侧重笔译教学和英译汉,口译未能平分秋色,尤其是职场口译实训太少;在教学手段的选取上,41%的人表示逐渐在使用power point,录像带或多媒体教室,但仍有59%的人回答从未碰过电教设备,这在50、60年代出身的教师身上尤为突出;电化教学设施不完善,用语言室或多媒体教室代替实训室,导致实践教学成为弱项;接受高职翻译实训、实习的单位不到10%,实践条件的限制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年轻教师找不到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切合点。总之,呆板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严重扭曲了翻译教学的实训主导本质。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与高职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2.3 教材内容编写不当

纵观市场上林林种种的高职翻译教材,与各职业岗位标准相匹配的教材不多。相当一部分教材要么套用本科教材编写体例,难度大、理论多、实训少;要么选择的职业范围及侧重点差异较大,应用面窄,实训练习设计单调乏味,缺乏时代性、人文性和可操作性。还有一些教材确实针对行业领域特色,介绍职场各种岗位业务和话题,但侧重英汉对译训练,缺乏知识更新,译例不鲜活,不实用,不能把翻译理论与技巧和职场工作内容有机衔接起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调查“你对翻译课程教学需要改进的意见是什么”,67%的学生选择“希望有反映新世纪要求和职场岗位需求的先进教材”。

2.4 教学对象状态欠佳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社交活动。翻译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文化悟力和丰富的百科知识,而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英语基础普通薄弱,课外知识面窄,对翻译训练过程中双语背后的文化因素的处理相当棘手。笔者曾在我院做过调查,发现85%的高职学生没有受过较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的熏陶,学习状态欠佳,具体表现为:自主学习能力、文化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较差;习惯于先听讲后模仿,被动学习;学习目的不太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致使成就动机受挫,出现厌学情绪和自卑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精神空虚、自我约束力差;就业意识不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以上这些疲软现象严重困扰着翻译教学的顺利进行,阻碍着学生语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2.5 教学评价传统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和反馈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高职翻译课程基本上采取一考定终身的教学评价方式,测试内容大多局限在语句、语段和语篇等题型,与职场翻译岗位内容严重脱钩。而且评价目标狭窄,评价元素单一,只重视翻译结果的评价,对翻译过程中学生的资料搜寻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驾奴整体语篇和职场文化交流的能力等未作出有效评估。总之,传统的通过直接考核方式来评估翻译能力的做法无法帮助老师检测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更难以契合翻译实践能力的多要素本质。

3、高职英语翻译课程改革策略

3.1 加快师资建设步伐,培育市场化教学团队

过硬的师资是教学成功的有力保障,但教师素质调查显示,在具有5年以上翻译教龄的38%的教师当中,94%的教师表示从未参加过翻译教学培训和翻译岗位调研分析、98%的教师表示从未真正参与过职场翻译实践,由此教师的培训问题和挂职锻炼摆上了议事日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师资培养的特殊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求将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职场需求分析紧密结合起来,那么翻译师资的素能必须具有明显的职业实践特征。学院应重视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一要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参加专门领域内针对性强的翻译培训和相关文化交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即终身学习的思想;二是鼓励教师获取翻译行业资格证,持证上岗,以老带新,目标引领,形成竞争氛围,培养课程双带头人;三是创造机会或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轮流选派教师进行翻译岗位实践锻炼,主动服务市场,积极参与职场竞争,高效指导课程校外实训,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大量培养市场化的“双师型”翻译教师;四是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定期讲座,担任翻译兼职教师,引实际翻译工作任务进课堂,将教学过程转化为职场翻译岗位的工作过程。

3.2 加大教材建设力度,注重翻译市场对翻译教材的编写导向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本科生差得多,必须编写适合他们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材。教材的编写既要注重翻译实践,又要注意对职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和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教材内容需着重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其设计需涵盖多个行业的从一般理论到实际岗位中所有英汉翻译问题的处理,例证典型而丰富,题材新颖,富有现代职场气息,贴近高职生生活实际。另外,基于高职教育的市场化特点和服于地方经济的要求,翻译教学需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区域翻译职场岗位整合教学内容,邀请行家里手,共同开发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校本实训教材,考证教材,实践训练项目或讲义,充分满足翻译教学对接市场需求。

3.3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翻译教学的跨文化和信息化特征

高职翻译教学的职场导向,影响到翻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取,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及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21世纪国际交流的空前频繁带来了全球文化的迅速交融与碰撞,一个高度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这启示着我们的高职翻译教学必须面向国际化和信息化。早在20世90年代,Christiane Nord (1991)就用“跨文化交际”来代替“翻译”这一术语;Andre Lefevere (1992)干脆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跨文化职场交际,我们应迅速更新观念和手段。具体而言,在翻译的内容、过程和方法上采用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如信息高速公路)和各种现代电化教育设备如光盘、CAI、网络交互式远程教学,增加翻译教学容量,拓展文化交流空间,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使翻译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凭借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介,我们可以拓宽翻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变通能力。

3.4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形成职场岗位知识的意义建构

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否认学生是翻译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割裂学生与职场的社会现象,基拉利批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培养了一些有能力的“孤独的译者”,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外素质:灵活性、创造性、专业译者行为、寻找资源的能力和团队精神(Kiraly,1995:7)。这位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在真实的翻译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与外界职场和知识结构进行互动,进而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借鉴基拉利的建构主义翻译教学观,我们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鼓励、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协作,相互比较,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发展实践能力。其次,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高职翻译人才需求调研,提炼与各行业领域相适应的职场英语口笔译能力,对原来泛化的基础英语翻译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切实做到在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使翻译技能的训练与职场用途英语知识相融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认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意义构建。

3.5 关注职场翻译行为与过程,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是一种思维过程。从理论上讲,研究翻译过程有助于更好的认识翻译的本质;从实践上看,翻译问题的解决往往按步骤进行,因翻译行为伴随多种变量如职场岗位标准、个人风格、语言能力差异、心理状态、市场环境等,译者不可能立即找到合适的译语。西方翻译界十分关注翻译行为与过程的研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对电子资源的搜寻和利用能力,要求学生在解决翻译问题过程中了解自己翻译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自信和专业行为(Kiraly,2003)。福克斯(Fox,2000)曾批评了传统翻译教学的产品导向性,提倡“过程教学法”;还有其他西方学者提出的档案教学法(Johnson,2003)、学习者语料库教学法(Olohan,2004)等都是以学生的翻译行为过程为对象进行教学。

21世纪的高职翻译教学应培养学生扎实的翻译基本技能,这不仅是指培养一定的口、笔译能力和各种翻译技巧,而且包括培养利用现代化电脑设备,以及用通讯设施为翻译实践服务的能力,如学会利用电子邮件、互联网搜索引擎和网络语言资源翻译语料库等进行翻译资料查询和信息传输。显而易见,电子资源的利用,相关文献的搜索也成为翻译过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面向21世纪适应信息社会变化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

翻译是翻译主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中通过具体语言转化而进行的一种目的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它涉及众多的内外部因素,如两种不同语言间的不同思维模式的调整,所以很自然地对翻译课程的评估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对翻译活动过程中影响学生的翻译行为、翻译态度、资料搜寻的信息化能力、团组合作精神等进行考察和评价,有助于学生清醒地认识、把握好瞬息万变的信息化职场可能面对的各种关系和因素,克服顾此失彼的片面倾向,提高市场翻译质量。面对英语文化基础普遍薄弱的教学对象,高职的翻译教学评估尤为如此。翻译能力评价和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教学创新的考量途径,是教学不断完善的有力支撑。为了帮助教师全方位检测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实践水平,调整学习状态,确定努力方向,适应市场化和信息化社会对翻译岗位的需求,课程评价应该重视过程和方法的考核,重视教学内容与翻译职场岗位标准或元素的对接,力求呈现多能力评价并举和评价目标多角度,做到评价契合教学内容和模式改革的步伐。

在现代科学和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模式改革,如同市场其他许多行业的改革一样,也在迅速走向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井喷式需求,不仅是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设置的市场依据,也为高职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实的、广阔的实习、实训平台。笔者认为,在新的时代,以市场化与信息化环境为引领,以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加快传统的翻译课程模式改革步伐,高职翻译课程目标将会真正得以实现,人才培养水平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Lefevere,And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New York.,1992.

[2] Nord, 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Amsterdam Atlanta, GA,1991.

[3] Kiraly, D. C. Pathways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 [M]. Kent: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Kiraly, D. C. A Passing fad or the promise of a paradigm shif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A ].

In B. James,& S. K. Geoffrey (eds.). Beyond the Ivory Tower: Rethinking Translation Pedagogy [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2003.

[5] Fox, O. The use of diaries in a process oriented 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ology [A]. In C. Schffner, &B. ,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2000.

[6] Olohan, M.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7] Johnson, J.E.Learning through portfolios in the translation class [A]. In James, B. & S. K. Geoffrey(eds.).Beyond the Ivory Tower: Rethinking Translation Pedagogy [C].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2003.

[8] 转引自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系列学术论文集第87页.

[9] 尹少平.从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J].怀化学院学报,2010,(12).

[10]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1] 许钧.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12] 许钧.切实加强译学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J].中国翻译,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