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女儿笔下的父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女儿笔下的父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记写作是对一种过往的历史过程和休止的个体生命的重新诠释,只有融汇在现实意义的历史叙述才能形成传记文学的灵魂。李岫为其父亲――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教育家李广田所作的《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就充分体现了将现实观照和历史呈现相融合的传记风格。

女儿视域中的父亲。本书的著者是传主的独生女儿,这构成了全书的一个独特视角。从女儿的角度看父亲,不仅是人称的简单变换,更在不经意中增添了一般的传记文学所无法企及的情感分量。

全书以著者还乡寻根为始,还的是父女俩共同的故乡,目睹的却都是影响父亲人格精神生成的最初环境,寻求父亲的精神家园才是著者此行的真正目的。著者巧妙地以传主的作品为脉络,串联出那些曾经带给传主人生最初启蒙的人事――《成年》故事中那17岁的小新娘,在生活中原型――二婶,如今还安宁地生活在故土;《悲哀的玩具》中所记录的一个农家孩子孤独寂寞的童年似乎在时光的流逝中并未褪去色彩;《看坡人》记述的那个粗野、剽悍而又顽强的生命至今还能在黄河岸边生活着的人们身上找到痕迹……野店、桃园、老渡船、看坡人都是流淌在传主笔下的风土人物,而今真切地重现在著者面前,却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如何浓烈的情感在时间的面前都显得那么卑微,横亘着的时空带给后来者的是满怀历史沧桑的体悟。面对多少年始终流淌的黄河,作者仿佛感受到了父亲来自遥远的呼应,只有真切贴近这些平凡的人、事,才能感受到父亲精神中那种质朴而又厚重的存在,那种反映在作品中的时刻以百姓民生为关注点的创作精髓。

从女儿的视角观照父亲,能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真实”,立体地描画出传主社会角色以外的生活状态。书中记叙了不少父女间的趣事――父亲支持女儿做小先生,女儿犯了小错误,被爸爸善意地取笑,特地问到“今天下雨了吗”,惹得女儿更加悲从中来;女儿在台上背诵总理遗言的时候,听从父亲的话,艰涩难懂的地方背不下来就“哼哼哼哼”,结果在众目睽睽下出了丑。著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忆幼年的种种趣事,融入更多的感彩,生动刻画出传主温馨和睦的家庭生活。这些曾经在父亲作品中出现的父女故事重现在传记对父亲的观照视野中,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如空谷回音,不同角度的回荡往来间,获得了一种更加圆润丰富的质感。我们看到,收入传主散文集《回声》中的《到橘子林去》叙写的是父女俩在橘林的见闻在大人与孩子心目中的不同反应,主要想通过孩子纯真的心灵反衬一个真正有良知的社会成员对民生凋零的感触,“心中各自构筑了两幅不同的风俗画,响起两种不同的回声”。而现在,已经成人的女儿已经完全能够体会父亲当年的想法,重新书写这个故事中的“故事”时,感受的是加倍厚重的精神负累。再如,传主在西南联大时生活清贫,心想着给女儿买个欢喜团,结果却引发了一场家庭风波,这段经历被写入《欢喜团》,着意要表现知识分子家庭在乱世的艰难处境。而今由著者再现这个故事的原貌,她的视角就由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历史的参与者,以进入历史的姿态重温往事,不仅深感于父亲爱女的舐犊情深,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勾勒出父亲忧国忧民的深广情怀,在历史不同层面中还原出令人信服的真实感人的形象。

尽管父女深情渗透在传记每一个角落,但著者仍然冷静把握着分寸,使得情感深沉浓烈而不失克制。传主在“”中,不幸罹难于云大后的莲花池。著者细致描述了为父亲迁坟的过程,其情其景,催人泪下。作为父亲的爱女,对父亲的冤屈本应大书特书,谁都能够理解一个女儿对父亲冤死的愤懑与不平,有那么多可以利用书写权力倾吐的心绪,可是我们看到立传者十分克制,甚至是冷静地完成了对父亲最后那段日子的叙述,只能隐约感受到隐藏在文字中的悲愤,引而不发的情感潜流,仿佛不愿去重新揭开尘封多年的伤口。但更深层的,是她作为立传者的自觉。学术考证的严谨和精深,叙述公允客观,才是治史者应有的风范。

知识分子眼中的先驱者。真正具有历史意识、追求深度真实的传记作者,总是善于将传主置于历史沿革、发展的坐标上去考量其精神实质,善于从历史事件、历史材料中获取那些真正拥有历史意义的内涵。传主坎坷的人生实际上凝聚了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所有的悲剧性因素,同样身为知识分子的著者在描摹其心灵历程时,无法回避其中反映出的自身身份认定和命运遭际的悲凉感。这就构成了本书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照视野――以知识分子的视角重新审视传主的人生,力图从史实录证的真实和历史评价的准确的层面更深入传主的心灵世界,探究“促使传主行动的更深刻的真实”,进而描绘出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在历史的断裂处,知识分子总是比一般人更能敏锐地感受到时代对个人的巨大抛力,因为他们往往身处主流文化构建最倾向借重的群体,在历史激荡的时代,却成为权力更迭最先冲击的领域,这似乎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无以逃遁的命运。个人命运无法自我把握的时代,知识分子是不是就放弃了个人的坚守,而随波逐流?传主用自己的人生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贯穿传主坎坷人生历程的,是其始终不渝的道德操守和精神信念,即便是被历史的浊流裹挟进深渊,也不能动摇其坚守的意志,“也从没有放弃过对革命的信仰和对文学的追求”,“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永恒的‘人类的精神’,真诚的、高尚的、执着的对血肉乃至灵魂的影响,为民族、为国家命运而奉献一生的精神”。而这种个体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时代和社会的洪流中往往无以自持,并招致了更大的悲剧。通读全书,不仅可以深刻全面地了解传主的生平,还能感受到传主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一种历经人世沧桑积淀下来的人生信念,一种由坎坷经历谱就的人性篇章。渗透于作品字里行间的内在力量,既来自于传主本人的精神感召,也同样是作者对传主精神境界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