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工作服务功能的实现路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工作服务功能的实现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机构,应一切从学生的切实利益出发,一切“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主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是高校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文章从强化服务意识、明确班主任职责、延伸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勤工助学服务体系、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创新与学生的沟通渠道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实现学生工作服务功能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学生工作;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120-03

一、“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内涵及高校学生工作的性质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就被凸显出来了,“以人为本”顺理成章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1]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即明确学生在高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以为了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

通常情况下,人们将高校学生工作定位于教育管理中的“管理”,把“教育”单纯理解为教学。国际上很早就提出了“大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面向2l世纪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由此可见,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发展、成才的组织活动。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功能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它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诸多方面。高校学生工作概括起来主要具有如下功能:

1.教育和引导

大学阶段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增长技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成人”。“成人”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范畴。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素质能力教育、党团知识教育、大学生活与规划教育等等。

2.管理和服务

高校学生工作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学籍资料的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学风建设与管理、学生干部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等。服务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各种合理需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责。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服务,如事务咨询、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助困服务,如助学贷款办理、勤工助学岗位联系与提供服务等;就业服务,如收集各种招聘信息、联系用人单位、举办现场招聘会等。

3.创新和研究

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普遍存在依赖思想、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心里承受能力较弱,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生工作思路,难以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要针对大学生特点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学生工作思路,为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化、多样化。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会不断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学生工作者在完成各项学生工作任务的同时,要不断进行总结、思考、研究,以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工作服务功能的实现途径

高校是传播知识、引领文化、科学研究、探求真理、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2]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阵地,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是学校的构成主体之一,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以学生为本”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在高校的生动体现。高校学生工作应把学生的需求与学生主体发展相结合,以服务为导向,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使学生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积极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服务体系。

1.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色认知

“以学生为本”,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色认知。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哪几类,即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变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格局,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使学生管理工作者认识到学生管理不仅是对学生的硬性管理,更是对学生的理性培养,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三结合的原则,在管理的过程中渗透服务理念,从不同角度营造和创设能够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延伸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脉络,使其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就业指导作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育人工程,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大学教育之始,就要作为必修课,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从认清就业形势到熟悉就业政策,从提高心理素质到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运用信息手段择业到掌握求职就业技巧,从职业生涯设计到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诸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和就业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立足于不败之地的真正人才。[3]因此,就业指导不应该仅局限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它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生活的始终。

以本科生为例,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应首先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掌握所学专业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这是大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4]其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介绍,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为成功就业作长期而扎实的准备,把就业融入学业与校园生活。对于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基本能力。除了要求学生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之外,还要鼓励其培养与锻炼自己在其他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鼓励其参加正常的讲座、报告及技能培训外,还应提倡他们有组织地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的组织,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形象气质、心理素质都有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为学生的就业面试打好基础。[5]对于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应着重对其进行择业指导与提供就业服务。如请成功就业的学生典型进行经验介绍;指导学生撰写自荐信和简历;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为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有价值的就业信息等等。

3.注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预防为主,治疗和预防相结合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室友打牌时发生口角,将室友及相关同学杀害;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三学生小蒋因没及时给未带钥匙的同学小袁开门而被其用刀刺中胸口而亡;同天,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同寝室同学投毒抢救无效身亡。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虽然心理健康问题,比如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只是在少数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但科学研究显示,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各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目前已有很多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教学计划,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有关课程,并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轮流值班,免费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还有一些高校对大学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测试,以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筛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对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去相关医院进行治疗。同时,在每个班级及寝室设立心理委员,及时发现行为异常的学生向相关老师报告。高校学生处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定期进行心理委员培训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做心理咨询是很正常的事,是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和发展的。这种以预防为主、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做法,对维护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4.完善勤工助学服务体系,保持校企合作常态化

目前,仅仅依靠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贫困生的问题。一些贫困生自强自立,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但在他们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及安全隐患。比如,由于急于找兼职工作或者家教而对顾主没有进行细致地考察,从而造成一些不法份子趁机对其进行欺骗甚至伤害。笔者认为,在高校各个学院、系应该建立起特困生档案,由专门的人员保管,并负责为特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以哈尔滨各高校为例,比如有人想请家庭教师,那么,他就可以先挑选学校,然后再挑选适合做家教的大学生的系别,进而找到该系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工作人员,在系里的工作人员详细登记了该顾主的资料,核实其身份之后,为其提供合适的人选,进行试讲,直到该顾主满意为止。这样,就可以减少贫困大学生自己出去找工作造成的风险。既节省了时间,又有了安全保障。

高校各个学院、系要为贫困生创造有效的、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勤工助学岗位。要在立足校园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贫困生进一步拓展勤工助学渠道,并保持校企合作常态化。

5.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活动育人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形态构成。[6]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创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中心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并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诸如校园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歌咏比赛、书画展、内务评比、寝室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舆论环境、活动环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鼓励和倡导广大学生走出校园,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如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使得大学生通过实地的观察与体验,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经过系统思考之后,提出自己的解决途径,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的挑战,各高校应从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具体工作入手,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新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新内容,探索新方法,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依托学生工作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美妙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凯.科学发展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2] 徐可明.高校教工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18-119.

[3] 张玲玲,张芝萍.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

[4] 李仁山.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57.

[5] 许翌,陈少晖.裁剪人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31.

[6] 潘忠文,候利军.建国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历史沿革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