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享受“生命在场”的阅读之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4月,我邂逅了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这本书帮我推开了教育阅读的大门。当时,我抱着补课的心态,购买并阅读了大量教育类的图书,并在阅读中“遇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
我曾在《教师博览》的封二教育人物栏目上看到过张文质老师的介绍,他的教育讲演录《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对我的启发很多,也让我深刻地思考一些教育问题。2010年10月,《教师博览》在南昌举办原创版创刊座谈会,并同时举行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会。我看到教师成长报告会上有张文质老师的讲座,于是,我就带上《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欣然去参会了。
说起来,真的是无巧不成书。在《教师博览》的座谈会上,我发现有一个人走到我边上,我一看刚好是张文质老师。我旁边刚好还有一个座位,于是我就请他坐下了。机会难得,我拿出随身携带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请他签了名,并且拿着和他合影留念,算是扮演了一回追星族。
在第二天的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会上,我听了张文质老师的讲座,进一步感悟了他倡导的“生命在场”的理念。的确,我读过他的书,和他近距离聊过天,又听过他的讲座,再读他的书,就有了一种生命的气息,有一种生命在场的感觉,如同听一位邻家大哥般娓娓道来。
钱钟书先生曾有这么一个观点,虽然你觉得鸡蛋很好吃,但没有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鸡。不过,从“生命在场”的角度而言,从读书到读人,再从读人到读书,这样的阅读,自然是更有味道了。
此后,我又陆续阅读了一些张文质老师的书,对生命化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009年3月下旬,我接到张文质老师的短信,说他4月初去浙江台州讲学,会路过宁波。我觉得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就向校长建议请张老师过来讲学,校长同意了。
张文质老师与我们学校教师读书社的成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教育报》重点推荐过的福州“1+1”读书俱乐部的做法,对我们这个刚刚起步不久的教师读书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还给我们全校教师作了《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的讲座。我们读书社也趁热打铁,把《教育是慢的艺术》作为了读书社共读的书,让更多的教师能体验“生命在场”的阅读之乐。有时候,阅读真的能给教师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发现,不少班主任在进行经验交流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说上一句“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
以书为缘,我和张文质老师的联系也多了起来。我也进入了张老师创建立的“1+1”教育论坛,并参加了全国生命化教育论坛、海峡两岸生命教育高峰论坛等学术会议。张老师成立的教师教育写作优培小组,我也有幸成为了第一批学员。
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这两本家庭教育类的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尤其是《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刚好有了自己的女儿。这本书中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的观点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失陪”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我还结合阅读这本书的体会,写了篇《培养孩子慢慢成长》的书评,在《浙江教育报》发表。
与张文质老师的这种“生命在场”的交流,让我体验到了这样的阅读的味道,也让我积极主动寻求与作者结识的机会。2010年8月,为更好地推动本校教师读书,我建立了一个读书交流QQ群,并邀请了闫学、吴志翔等以“学术外援”的身份加盟,为我校更多的教师体验阅读的“生命在场”做准备。2010年11月,《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的作者闫学与我校教师读书社面对面,并给全校教师作了《读书就是生活》讲座。学校还给每位教师人手一本发了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让大家进一步领略这位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十大读书推动人物的阅读心路历程,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当然,对于我本人来说,与为我推开教育阅读大门一书的作者面对面,自然就更有一番滋味了。
此后,我们与《我们热爱什么样的教育》一书的作者吴志翔面对面,感受这位知名教育新闻评论人的睿智。我们与《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一书的作者郑英零距离,感受这位年轻的优秀班主任的魅力所在。有不少教师听了郑英老师的讲座,又有了重新阅读那本书的打算。的确,把读书与读人结合起来,这样的“生命在场”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
朱永新教授的书我阅读了不少,但是一直没有现场聆听他讲座的机会。2013年8月,在上海书展的现场,我终于现场聆听了他的讲座,并和他有过面对面交流。当时,我正在阅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第二版),读起来自然就更有感觉了。
现在,我与不少书的作者在网上有联系,也经常交流,比如《把学校交出来》的作者李斌;《高品质学校的生长要素》的作者民老师。我期待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进一步领略他们的见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