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郁达夫的散文《钓台的春昼》中,在桐君山优美风景的描写中插入了很多自我愤懑心绪的抒发,进而折射出当时他的现实处境,实现了表现自然与表现自我、表现社会结合的目的。

关键词: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 自然 自我 社会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郁达夫曾谈到传统散文与现代散文的区别:“从前的散文,写自然就专写自然,写个人就专写个人,一议论到天下国家,就只说古今治乱,国计民生,散文里很少有人性,及社会性与自然性融合在一处的,最多也不过加上一句痛哭流涕长太息,以示作者的感慨而已;现代的散文就不同了,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一粒沙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的散文的特征之一。”这种观点与其说是郁达夫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时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毋宁说是在整个甄选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个人的风格作为了标准。可以说,郁达夫所有的作品都力图将表现自我与表现自然、社会结合起来,这种特征甚至构成了他创作风格的核心。

《钓台的春昼》记录的是郁达夫1931年春末的一次游历,发表在1932年9月16日的《论语》创刊号上。当时,作者因为受到右翼的胁迫避居家乡富阳,在乡居的倦怠中前往附近的桐庐去寻访东汉名士严子陵的幽居。他先坐晚班船到桐庐县城,夜上桐君山,探桐君道观,翌日才到钓台寻访严子陵祠堂。随着作者深深浅浅的步履,一路上的风光景色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淡淡月光映照下的桐君山,夜空中的云、星、月,富春江江心散乱的灯光,沿江两岸的青山浅水和开满鲜花的沙洲,最后是幽静的钓台与阴森的祠堂。没有可惊可叹的遭遇,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插曲,作者随笔而至,都是当时的所见、所闻与所思。题目本为《钓台的春昼》,却洋洋洒洒从去钓台的经过地桐庐与桐君山写起,真正写到钓台的景色时全文已过三分之二,似乎失于散漫,如果深读下去,却能发现全文的结构线索并不是“景”,而是蕴藏在景中的“情”,看似平淡的文字后面蕴藏的复杂情绪才是全篇的内在线索。

在故乡的山山水水间,作者的情绪是起伏不定的。全文开头,作者就点出自己因受到警告不得不避居乡间,“似乎又想玩一个秦始皇玩过的游戏”,暗讽当时的对进步文人和文化的严酷压制,揭示了自己的现实处境。因此,在后文中,虽然作者有时似乎忘情于山水,却始终不能掩饰由于现实处境而生的苦闷、愤懑的心境。

去桐君山等渡船时,他“独立在江边,不知不觉心里头却兀自感到了一种他乡日暮的悲凉”,为他传授渡江秘诀的、夜爬桐君山时送给他一盒火柴的船家使这个游者感到了些微的暖意,看似微不足道的两件小事,分明可以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站在桐君道观的门外,俯瞰山下的秀丽景色,“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的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他竟忘记了时刻和自身。然而,他究竟是无法忘情于山水,在夜乘渔船前往钓台的路上,梦中背诵的那首诗使他从云端坠入黑暗的现实,情绪由明朗转为低沉,“悲歌痛苦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一句回应了文章的开头。死寂般幽静的山峡、废垣残瓦的严子陵祠堂、阴森的天空和阴飕飕的山风一并加强了他沉寂荒凉的心境。面对同乡夏灵峰先生的题诗,他心里发出感慨,以为夏老先生虽然只知崇古,不善处今,却比罗振玉、郑孝胥等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之类更有民族骨气,在对现实的评论中,作者的心境再度昂扬起来。最后,全文结束在船家的催促返程的喊声中,达到了曲终人散,而余韵未尽的效果。

在一篇游记散文中,有这么多的抒怀,有这么多的感慨,使作者不复是一个客观冷静的游者。时时处处,文中都有一个自我的形象。这个自我带着特有的心境去品评他的所见所闻,这些所见所闻经过他特有心境的过滤,一切景语皆成情语,眼中之景在笔下都成为心中之景,乃至心中之情。山水都是这个自我眼中的山水,而自我在山水间无法忘情却是因为社会的原因,自我与自然、与社会就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自我心境的渗入,自然再也不是这样的自然,没有对自我愤懑情绪的表现,则显示不出自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一粒沙里尚可看出世界,半瓣花上即可洞察人情,自我、自然与社会原本就可以互相折射。

在文中,除了不时插入的议论和抒情,作者使用的文体与文字也突出了上述特征。全文多是短句,句中常有停顿,语调不疾不徐,再加上词语的重复、排比句的运用等都减慢了叙述的速度,使作者所见之景、所抒之情得到了更为细腻地描绘与渲染。例如,在描写钓台山峡时,作者“向天上地下四周看去,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这段话不仅创造出幽深僻静的意境,语言上也构成了错落有致的参差美。连用的三个“静”字更是绝妙之笔,我们无法分辨它们是形容词,是感叹词,还是山峡中幽幽回响的拟声,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然而音响效果却已经出来,以响写静,沉寂的气氛跃然纸上。

这篇散文的文字很能代表郁达夫的风格,雅俗皆成文章。有时,他娓娓道来,正如面对一位挚友细细而谈,用的是口语化的句子,不加任何修饰,淳朴自然得犹如信手拈来一般。全文开头交代探访严子陵幽居的原因时,就运用了这种文字。看到夏灵峰先生的题诗之后,“慕贤的心一动,醺人的臭技自然是难熬了,堆起了几张桌子,借得了一枝破笔,我也在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上了一个陈屁,就是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 这些字句不但质朴,甚至显得有些粗鄙。但文中常常融入的古典文学的词汇却使全文整体上显得凝练典雅、悠远清丽。“暮春三月,春服未成”、“晓风残月,杨柳岸边”加入整句,不落痕迹,自然天成,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学修养。然而,这些词汇又并非随意选取,前者化用的是《论语》中曾点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他这种具有隐逸倾向的观点得到了已经厌倦游历生活的老师孔子的赞同;后者则是柳永郁郁不得志又面临离别的伤情之句,都与作者向往山林却又充满伤感的心境相吻合。文中整首收入的七律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它概括出贯穿全文始终的作者不满于时事而又不容于世俗的处境与心境。

一篇普通的游记散文,因为贯注了作者的情绪和心绪,读起来因此显得有血有肉。我们跟随着作者不仅可以游历美丽的山水,更可以从中领悟他起伏不定的感情流向,体会他想忘情山水却又无法忘情的尴尬与矛盾。郁达夫说自己喜读散记,“而自己试来一写,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却的境地”,正是这种无法忘情的风格,才使这篇《钓台的春昼》成为了中国现代游记中的精品。

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六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2]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三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3]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七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