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融合过程的风险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融合过程的风险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微型金融是小额信贷金融多样化和持续化的结果。微型金融理论是在小额信贷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文从金融深化论、金融创新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微型金融理论基础,并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微型金融;小额信贷;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7-0033-0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结构的变迁,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要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与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资本市场的关系日趋紧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在融合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一系列的风险,既有商业银行在进入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微观风险,也有资本市场在面对商业银行的融入进程中所面对的宏观风险。认清风险,同时找出一条降低、化解风险的道路,能有效提高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融合。加快金融体系现代化步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现状分析

自从1983年国务院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在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国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历了扩大发展、深化改革、改革攻坚等阶段。据统计,在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超过80%。

对资金有需求的企业通过向商业银行进行借贷来达到间接融资的目的。即使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企业仍然是以通过商业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为主要融资渠道。因为相对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而言,间接融资具有社会安全性较高、保密性较强、可以及时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等优点。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制度的逐步健全和融资企业需求的变化,直接融资凭借其筹资规模和风险度不受金融中介机构资产规模及风险管理约束、具有较强的公开性、在市场竞争中优化资源配置等优点,在市场中所占比重呈上升之势。

作为以直接融资为主要特征的资本市场,随着传统业务的进一步优化,相关业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使其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合作前景更加广阔。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来优化其资产结构。使商业银行便于在充分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限度的盈利。因此,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进入资本市场,成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参与者。截止目前。我国共有14家商业银行在A股市上市,其中7家银行在H股上市。

特别是在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9年我国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和积极地货币政策,使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贷款余额由2009年初的32万亿元猛增到年末的42.56亿元,同比增长32.99%,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这时,商业银行就可以借助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增加其资本充足率。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依托资本市场,完善其自身功能,逐步完成由“信用和支付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机构”的转变,进而丰富了资金清算结算、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管理和国民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但是。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在组织结构层面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势必会给二者带来运行机制的变化,产生新的风险因素。在银证融合的情况下,在金融业传统风险因素之外。还可能由于金融体系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产生风险分布和作用机制方面的变异。例如,以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特征的商业银行,将可能产生其他类型的风险取而代之。此外,资本市场在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庞大支付结算网络的商业银行进入后。任何商业银行出现风险,势必会影响到资本市场上银行板块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资本市场的波动。从下图可看出,沪深300指数变化趋势与银行股指数相似,且略微滞后于银行股指数。

二、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所面临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上市导致的风险

商业银行上市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能否成功上市,即上市失败风险。引发该风险的关键性因素就是IPO定价难题,如何合理确定IPd价格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股票IPO定价主要被两个方面决定,一是股票的内在价值,二是合适的IPO发售机制以充分发掘市场需求。由于计算模型的局限性和上述因素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上市过程中的IPO定价可能存在抑价现象,一旦出现定价不合理,就存在着不能实现新股销售的既定目标,难以满足筹集资的需求,导致发行失败的可能,最终付出高昂的成本。

其次是声誉风险,即在上市过程中,商业银行所出现的意外事件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同其他上市企业一样,将成为投资者所关注的目标,同时外部审计、评级机构的进入。将会使信息披露大大增加,导致原先潜在的问题得以暴露。虽然这些问题的暴露能及时化解商业银行的潜在的风险,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投资者而言,问题的暴露必将削弱对该即将上市商业银行的信心,进而影响对其股票价值的评估。最终也波及到上市的成功性。

再次是商业银行是否具有长期的抗压能力,来应对上市过程中所面对的法律风险压力、财务管理压力、公司治理不完善和自身股价不确定波动的压力。上述压力将贯穿于整个上市的过程中,具有持续性,因为商业银行从开始准备上市到最终上市通常要经过数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一旦出现违反法律法规、财务欺诈、股权结构不合理、私自挪用信贷资金造成股价波动等问题,将会受到来自司法、行政监管力量的干涉与惩罚,造成投资者对其综合经营能力的质疑。

最后是商业银行再融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矛盾争端及负面影响。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发达,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法规和监管机制,不少国有企业上市的目的仅是为了“圈钱”。而非建立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融资平台。而我国现有银行业正处于迅速扩张阶段,对资本金需求旺盛,融资需求缺口较大,这些现状导致部分投资者会担心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的目的性,以及相应产生的再融资风险。

(二)商业银行进入股票市场后面临的风险

商业银行成功上市、进入股票市场后,面临的首要风险当属股票市场的风险,主要包括股票资产波动风险、融资融券交易风险和间接性融资的违约风险。

股票资产波动风险即商业银行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当商业银行持有股票资产,且当其长期、持续下跌时,商业银行必须要提取足够的资产损失拨备,以覆盖风险。如果持续时间长、金额巨大。商业银行必然会面临连续的经营亏损,与此同时,亏损程度还将会随着股价的下跌而加大,导致恶性循环,形成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

融资融券就像商业活动中的赊买赊卖一样,如果到期时买卖双方能按约定,补足货款或商品,那么这笔交易节约了现金,也促进了商品流通。但如果不

能则信用链条发生断裂,会引起连锁反映。造成市场混乱。目前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机制尚未完善,投资理念尚未成熟,众多投资者将其视为短暂的投机市场,这就导致融资融券交易风险凸显。

此外,商业银行上市之后,自身原有的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到目前为止,不管商业银行进行怎样的创新改革,其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业务为主营业务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尽管伴随着商业银行创新,各类新的风险逐渐显现,但其信用风险仍然是最大风险,需要防控,不可能因为商业银行上市而发生根本性转变。截止2009年末,我国损失类贷款余额627.9亿元,较2008年末上升了58.1亿元。损失类贷款的上升,说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仍有扩大的可能。此外。涉及到资产与债务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处于被动调控的利率风险和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等同样是商业银行需要长期面临、防控的主要风险。

三、资本市场在接纳商业银行后存在的宏观风险

在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相互融人的过程中,除了要认清商业银行面临的各项微观风险外,更要对资本市场需正视的宏观风险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才有可能制定出合理的防范对策,防患于未然。

第一是金融体系风险。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同属于金融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对接融合极有可能引起一个风险共振,也有可能将银行业的风险演化为金融体系风险,进而导致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非系统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风险,从而加大国民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上市不用于其他行业,它的资本在随股市涨跌而变动的同时,放贷能力也随之改变,进而又作用到股价的变动上,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循环体。例如。股市景气,则股价上涨,银行的自由资本增加,放款规模可能扩大,进而影响股价的上涨;相反,如果股市低迷,则银行的自由资本也将缩水,在悲观情绪的影响下,银行的放款将会更谨慎,规模会缩小。这样更将促使股市的萧条。

第二是政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主要来自国家的宏观政策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政策风险和间接政策风险。商业银行作为一类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企业。受国家政策性干预较强,特别是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资产占比较高(参考表2)。国家一旦对存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及浮动空间、备付率、信贷政策等做出变更,各家商业银行必须接受并执行。此外加之非金融领域的政策调整导致交易生产经营状况出现的劣变,共同作用在商业银行上,必然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反映到股票的市值上,最终作用到整个资本市场。

第三是银行危机将对资本市场形成巨大冲击。通常商业银行股票盘子大,金融股所占市场价值比重高,所以商业银行经营的是否稳健,其股票表现是否稳定,将直接关系到股票市场的运行与稳定。例如,深圳发展银行于1998年在A股上市后,曾长期居于A股市场龙头地位;2006年中国银行上市后占据上海市场权重第一的位置。因此,银行一旦发生危机,对资本市场的冲击之大是难以预测的。例如前不久发生在美国银行的次贷危机,在短时间内便引发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第四是信贷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所产生的风险。具体可以解释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后,会直接推动资本需求的增强,当其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将助长甚至引发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较为严重的泡沫现象,危及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由于金融传统与法律规定的不同,各国对商业银行直接投资股票的限定也不尽相同。在我国。尽管政府及相关金融监管部门长期禁止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但是在市场实践中曾多次出现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案件,

四、如何防范、化解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各项风险

在商业银行逐步进入资本市场并与其融合的过程中,要想防范、化解所面临的微观风险及宏观风险,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商业银行自身所具有的各项潜在风险,与此同时,深化资本市场的改革,梳理健康的投资理念,建立一个健康、长期、可持续的融资平台:其次是研究如何防控二者融合所面临的各项风险。

(一)降低商业银行自身风险

降低商业银行所带有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潜在风险,在此将其简述为以制度防范为主,技术防范为辅,同时将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制度防范的要点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恢复和加强市场约束、监管约束、银行同业协会约束与银行内部构成的由外到内的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工作为:(1)进行产权制度改革;(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3)恢复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技术防范的要点在于与制度防范相结合,通过风险防范手段的改进,建立不完全信息下的风险机制,在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在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

(二)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是促进资本形成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不断拓展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式和途径。毫不动摇地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2010年年初,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支持经济发展”。其中在对“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详尽论述中主要包括:加快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烷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健全上市公司并购和退市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维护市场“三公”秩序,引导和规范市场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完善国内对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融合的相关立法,对商业银行上市行为制定相应的法律约束。此外,政府、金融相关监管机构制定对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详尽的监管细则,同时还要密切联系国内外经济、金融动态及市场发展的趋势,明确重点,及时修改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改进监管的方式方法。

第二是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将政府、各监管部门、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彼此之间通过信息交流有机的联动起来。例如,各监管部门可以在及时掌握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后,相互沟通,及时了解各家金融机构面临的问题。对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制定统一的政策制度,使各监管部门在独立完成自身监管职能的基础上,对监管交叉区域或“盲区”完成全面监管。

第三是要深入研究分析金融监管方法,推陈出新。基于理论分析,运用计量方法,结合科技手段,创新模型,尽可能计算出贴近实践、可供参考的风险度量值。通过对风险进行合理的量化。使人们可以更直观的认清风险的危害程度,及时有效地制定出应对方案,最终达到减低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骏张中华宋清华:《商业银行创新与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1。

[2]成思危:《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第二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4。

[3]《2009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09.12。

[4]罗子光:《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J].《金融与保险》2009(7)。

[5]尚福林:《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创新支持经济发展》叨,《求是》2010(6)。

[6]沈炳熙:《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叨,《中国货币市场》2009(10)。(责任编辑秦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