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电视相亲节目“热”现象的分析与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电视相亲节目“热”现象的分析与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作为一档相亲真人秀节目,凭借高效的收视率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以其为典型,分析并探讨了此类电视相亲节目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原因,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探讨了这一文化现象反映出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电视相亲 女权主义 符号 真人秀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92-02

爱情、婚姻、家庭是生活的主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电视综艺节目形态中,与这一永恒话题有关的相亲节目已不算新鲜。海外也有很多流行的婚恋真人秀节目,如美国的《男才女貌》、日本的《恋爱巴士》、韩国的《情书》等,均成为各国收视率较高的名牌节目。1998年,湖南卫视开播的《玫瑰之约》,由于两性关系、恋爱婚姻主题的植入,该节目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创下了当时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一股婚恋节目狂潮。一时间全国涌现出许多类似的婚恋节目,“爱情速配”成为荧屏最火热的看点。但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这些节目因为过度的“服务”功能纷纷遭到受众的抨击。2004年《玫瑰之约》停播,成为电视婚恋栏目暂停一个阶段的标记,在“蛰伏”五年后,2009年底以来出现了重新发端的趋势,以势头最猛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代表,包括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在情感“真人秀”的重新包装下再创收视率新高,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成为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文化现象。

一 电视相亲节目“热”现象的探讨

1.具有一定的女权主义色彩

在这样的交友平台上,男性处于被选择的地位,单身女性勇于表达自我,彰显个人不同的女性魅力。在展示“性别差异”这一婚恋交友型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内容方面,《非诚勿扰》的做法十分独特,但也备受争议:现场24位女嘉宾不但个个外形靓丽,而且各具特色,仅从外表来看几乎囊括了人们所能想象到的对女性的所有定义。而男嘉宾的选择则颇有意味,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优质男性很少出现,反而是那些造型奇特、举止怪异、狂妄自负、丑态百出的男嘉宾频频登场,这就为女嘉宾的“毒舌”提供了对象。此外,“多选一”的节目模式,表面上看似乎是男嘉宾的选择面更加广泛,实则处于被动地位。并且,女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也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她们中的大多数有头脑、有思想、有见地,评价异性时思路清晰、一针见血,偶有过激言论也并非纯粹无理取闹;她们敢于说出心中所想,而非扭捏作态、顾左右而言他,所展示的是思想独立的新女性的个性与魅力,使得节目的感染力大增。

2.有效地运用了媒介的社会功能

从社会学符号互动论视角来看媒介社会功能,则体现为媒介的意义构成功能,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精神活动与社会传播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通过对身外世界与脑中图景的分析,指出媒介有建构社会环境的独特功能。

《非诚勿扰》对于社会议题的建构议题设置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强调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并不在于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而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媒介的功能并非像镜子一样,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以特定的视角和手段,有选择地将现实再建构之后积极地提供给受众。相亲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而正是这一现实镜像被屏幕所利用,设置成为媒体议题。这些话题来源于现实,同时又反作用于现实,即对于现实的重新塑造和刻画。孟非和乐嘉以及节目整改后黄菡的加入,这三个人物是嫁接节目议题的中心桥梁,他们对于现场女嘉宾和男嘉宾之间所出现的意见分歧进行评点和归纳,这种评论看似是他们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的传递,实际上却隐含着对于社会世界观、价值观(婚恋观和生活观)等的再规范。受众对于嘉宾的表现进行评头论足之时,他们三人在互动之间完成了语言架构,同时也完成了对于受众社会化认识的潜在构建,理性、知性和睿智是大部分受众对他们的评价,也从客观上反映出受众意识内化于节目议题,使得节目内容具有了新意和深意。

3.真人秀的承载形式

真人秀作为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形式迅速走红,成为荧屏新宠,这并不是偶然的真人秀火爆,而是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和电视发展的现状密切相关。对此,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真人秀的兴起是电视市场化与娱乐化,电视节目日常化、故事化和游戏化的一种必然现象。同时也是数字化时代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更加模糊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真人秀在全球范围的繁衍有其必然的社会文化背景,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真人秀节目也迎合了受众者日益“求真”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消费心理,凸显了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更重要的是,真人秀满足了普通人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根据接受美学研究者和代表人物姚斯的观点,对任何一部作品,观众和读者都是从自己“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的”。节目向普通民众开放,从中征集志愿者,并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大造声势,使得节目场上、场下、电视机前观众融为一体,形成强势互动,从而牢牢锁定收视目光。然而,真人秀隐藏着道德伦理、媒介责任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其中某些以暴露人性的丑恶及阴暗面为卖点进行炒作,片面追求收视率的做法令人担忧。而且节目所标榜的展示原生态的“真实”屡次遭到质疑。

二 电视相亲节目“热”逐渐降温的思考

电视娱乐节目有一个共性便是寿命不长,作为电视相亲节目的《非诚勿扰》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这个节目到底能维持多久,取决于节目在社会问题上的挖掘深浅,当社会问题的再现通过个人无法再引起争议,或当社会个体不愿意再通过媒介表现自身的时候,当受众者没有兴趣再看那些无聊的表演秀的时候,也是这个节目走向瓶颈和下坡的时候。

社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所呈现的社会议题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媒体在进行议题构建时,表现出社会化的特色。相亲议题的构建是“剩男”、“剩女”现象白热化阶段的产物,当这一现象不再是受众关注的焦点时,媒体则需要发掘出新的社会热点和受众关注的问题,因此,真人秀节目在建构媒介环境时,应呈现出真实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特征。媒体受众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媒体所表示的符号现实,而且媒体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

电视媒体本身就是集合社会各种角色的大熔炉,因此,这也在客观上提出了媒介议题必须呈现多样性。这类节目越来越呈现平民化和通俗化,而这本来就是一种“民主”的进步,也让受众更全面、更理性地去探究社会真实。

参考文献

[1]周星.非诚勿扰:朝着幸福的感觉走[J].现代传播,2010(5)

[2]尔东编辑.电视“真人秀”:本土化才有生命力[N].南方日报,2007

[3]张国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0(5)

[4]尹鸿、霍志静.非诚勿扰:寓情于乐[J].现代传播,2010(5)

[5]俞虹.电视平民化与平民电视化之辨析――《非诚勿扰》之我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5)

[6]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8]〔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