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声有色更有“语文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声有色更有“语文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应该教什么”成为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老师备受关注的话题,而当今语文教学课堂也在不懈追求语文应该教出“语文味”。我国语文教学名师所呈现的课堂均以教学安排合理、学生主动参与和课堂内容扎实为主,让语文变得实实在在、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感有悟的“真语文”课堂,真正回答了当前语文界“语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味 余映潮 郑桂华 教学内容

一、何谓“语文味”

“语文味”是当下很多中小学语文课堂失去真实、变得无味的情况下提出的,现在各级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是“真语文”的状态,让语文课教得有“语文味”。何谓“语文味”?“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1]

对“语文味”概念的提出可谓见仁见智,语文课上教师通过课堂的教学真正让语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语文成为我们一生受用的工具,让语文成为我们表情达意、传递感情的纽带。“语文味”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品读字、词、句、篇的韵味和意境、情感的体验,让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的侧重,这样语文课才会有滋有味。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是每位语文教师一直在追求和摸索的,教师必须以课文内容为载体、以夯基础为根本,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从名师讲课说开去

下面将从两位语文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中,就如何把语文教出“语文味”展开论述。

(一)余“味”深长,语“味”更浓

余映潮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年来潜心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提出了“板块式教学思路”。说到余老师的语文课无疑要提到他的“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谓“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层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板块式教学思路”能让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效果颇好,使每一节课的内容能步步推进,步步落实。如初中课文《卖油翁》教学思路——活动一:朗读训练。读顺课文内容,读清课文层次,读出故事情境,读出人物情感。活动二:辨识训练。每位同学都要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组词义辨析卡片,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活动三:品析训练。以“课文语言的表现力”为话题,赏析课文的语言,课堂对话,师生交流,教师小结。这样的教学思路,层次清晰、教学过程层层推进。[2]语文教学活动在“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下,语文课更能突显本色,丰富语文内涵。

2012年岁末,广西语文教育学会邀请余映潮老师来邕讲课,笔者倍感荣幸地听到了他现场的示范课——《孔乙己》,直到现今还让笔者历历在目,回味良久。在观摩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安排是从认识课文到课中比读再到最后提炼。所谓“认识课文”,就是从课文整体出发,对课文的文体、大意、人物、环境、情节、表现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大致的了解,从儿童的视角读课文,“你读了后认为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把初次品读的感受说出来,为进一步的细读奠定基础。所谓“课中比读”,就是选择课文中的两处地方或者几处地方进行比较阅读。这个创意就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择课文的第4段、第11段进行比较阅读,研读重点,自主研读,然后各抒己见。这样的处理既是“难文浅教”,也是“长文短教”、“选点精读”;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表现了教材中鲁迅作品主题思想的一种读法。在课堂上,余老师设计了两个话题:一是“茴香豆”的妙用赏析;二是孔乙己的挨打之赏析。余老师先做示范,学生再个性阅读,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小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取得了好之又好的课堂反馈。这样的语文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堂变活了,教学内容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学生从“默默无闻”地聆听到“跃跃欲试”地讨论,课堂从平静的思考到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的课你会觉得不张扬却很高调。看了那些只在乎课堂华丽外表的语文表演课,再看余老师执教的语文课你会觉出那些真正回归了语文的本色的语文课有种独特的味道——醇香绵长。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我们需要看到的,课后在场的近千名听课老师和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笔者由衷地领悟到了语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可谓“余‘味’深长、余‘映’绕梁、语‘味’更浓”。

(二)自品其味,自言其思

郑桂华老师是全国的语文特级教师,笔者曾看过她教授《安塞腰鼓》的视频录像,她在教学中设计的核心问题只有三个,却每个都是掷地有声、每个都是有滋有味。

首先,她让学生看安塞腰鼓的录像,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各人读各人的”朗读,根基在“抽绎意蕴”的朗读,落脚在“感觉”的朗读;朗读流淌在整个教学过程,从起点到两个阶段、到终点,每一回朗读都有每一回朗读的功用。其次,从读中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有什么感受。然后,启发学生:有没有发现有些句子传递这种感受更强烈一点?能不能独立地圈一圈?在学生基本把文章语句理了一遍之后,她让学生们做了一个延伸思考:能不能把我们的思考推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传递的感受要强烈一点?它们在词语、句式上有哪些特征?最后从课文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句子,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各小组交流。郑老师不断调节学生发言的流向,使交流充分,并不断增加交流的角度。可以看出,她是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去分析鉴赏文章的语言表达的,由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去关注文本的语言,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品尝文本的“味道”。在文本的分析鉴赏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最强烈的词语和句子,这样学生在感受、分析鉴赏具体的词语、句子的言语实践中训练了自己的语感能力。

当然,在教学视频中也发现,郑老师的语文课抓住了对话教学的实质,“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而教学内容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流程终点的有方向的生成。郑老师的课在实践中已经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出了妥善的结论”[3]。郑老师在课堂上的穿针引线和提纲挈领的归纳,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调动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言说愿望。这也说明郑老师在文本的分析鉴赏中从自品,再到自言,都把语文本身的“美滋味”让学生来尝、让学生来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把语文应该教什么再次诠释给广大的一线教师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者。

综上所述,两位特级教师的讲课让笔者受益匪浅。“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情感无不彰显着中国文学的魅力所在。“语文味”的突显是一种美、一种境界、一种返璞归真、一种和谐的生态语文,只要我们做到了“五心”即用心品读、用心设计、用心揣摩、用心教学、用心反思,语文课堂必定能历久弥香。

注释:

[1]程少堂:《语文味的成长史》,语文数学通讯,2008年,第5期。

[2]朱春玲:《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特级教师余映潮访谈》,语文建设,2010年,第12期。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

[2]程少堂.语文味的成长史[J].语文数学通讯,2008,(5).

[3]朱春玲.有了一种追寻的勇气,生命便永远年轻—特级教师余映潮访谈[J].语文建设,2010,(12).

[4]刘承莉,杨宇鹏.从学生感受到分析鉴赏-由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教学实录所想到的[J].现代阅读,2012,(7).

[5]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4.

(范星佑 南宁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