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质疑入文,朗读悟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质疑入文,朗读悟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激励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从而发现他人,发现自我。叶圣陶先生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在指导学生朗读悟情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学贵有疑,实施问题教学

我国古人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理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1.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并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代表者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早就指出,教学活动的重心应当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过程中来,教师应着重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其实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在《白杨》教学中,我试图在组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体现在课前预习、课中独立思考上)、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上)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教师完成角色的转变,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以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水平的提高。

学生可以从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等方面对教材和教师的讲课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分析、评议。在教学中运用评议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批判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

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中,抓住文章最后一段“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通过讨论学生首先了解如何调换顺序,即第一次、第二次的出场顺序是怎样的,接着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个中心问题自学课文,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从而理解“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三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课后延伸的作业“说说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则把从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散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接受了科学的思考方法的教育。

3.鼓励开展实践活动,在解疑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课堂小结,明确学习中的得与失。教师可给一分钟的“自省”时间,要求学生:一要总结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要总结自己的课堂表现;三要进一步提出可探讨的问题,确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并延伸到课外实践中,实现目标的深化。

二、以读为本,促使读中感悟

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读”获得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受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幻灯、影视片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创设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2.读出层次,灵活确立训练的重点。

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对一篇课文要读出层次。

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这课时,将指导学生朗读分成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后让学生谈谈初步的感觉。第二层次,重在培养学生语感。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说说自己这样读,有什么感觉?做到读悟相融,把读当做理解课文的手段。第三层次,重在理解课文内容。反复读后,抓住“生”与“死”这一对矛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第四层次,吟诵品味,升华情感。通过朗读体会阮恒的心地善良,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3.领悟韵味,综合感受语言的意境。

以古诗的朗读为例。古诗具有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的朗读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准韵脚,读好诗韵。如《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读第一声,如读第四声,就会削弱音律和谐的效果。此外,“间”“岸”要给予恰当的重读,“山”“还”读的力度稍弱一些。

②正确理解,读准诗意。只有理解正确,朗读才能表情达意。但理解重在合理,不必讲得过细,只要基本说通顺、说准确就行了,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

③展开想象,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首诗,在你眼前出现什么画面?如果你在场,你会和诗人说些什么?

教,着眼于教师的教育过程符合学科规律;用不着教,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二者统一于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我们只有从最基本的做起,使学生不断地吸收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才能真正为将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