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尚农振工 有效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尚农振工 有效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发行改革发展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三年前,用前景堪忧来形容农发行当时的境况绝不过分。系统外,舆论惊呼“十年之痒”,认为其难以承受粮改之重;系统内,不少员工心情黯然,对发展前景表示担忧。农发行真的走进了华容道?

三年后,经历风雨,终见彩虹。农发行在支持“三农”中勤奋耕耘,他们怎样经受粮改阵痛,怎样在今天负重前行,怎样在改革发展中重现生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的嬗变历程可以让我们窥见一斑。

2005年底,中国金融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如火如荼,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其时,董富欣走马上任,接过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行长的“帅印”。1995年1月成立的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在走过11年艰难历程后,如何在改革中重获生机,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沉甸甸的担子落在了新行长的肩上。

董富欣带领着他的团队,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中,秉持“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理念,按照国家和农发行总行制定的改革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实践着、探索着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之路。

支农中求发展

河南是农业大省,耕种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从古至今,河南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是百姓耕作,养兵固国的粮仓。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扶持农业、政策支农的金融机构,在这个农业大省的作用可想而知。董富欣对此的理解是:“虽然我们做的是银行工作,却体现国家支持农村、发展农业的政策,让农业持续发展,让千万农民增收,是我们农发行的责任!”

2006年,河南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千亿斤大关。小麦总产量达到571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4还多,商品粮占到全国份额的1/3,居全国第一位。粮食丰收了,但是粮食价格却不断下滑。

“谷贱伤农”,在辛勤耕作的农民困惑和期待的时候,国家第一次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保护农业。

董富欣行长面对夏粮大幅增产、收购时间集中、资金需求巨增、农民售粮踊跃等诸多新情况,率领着他的团队,把支持夏粮收购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省分行成立了夏粮收购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12个督导组。同时,促请省政府建立了联席办公制度,与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粮食主管部门建立了协调机制。全省各级农发行准确把握购销政策和信贷政策,克服了巨大的资金需求压力,确保了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在粮食贷款发放过程中,创新监管措施,实行银企共管、关口前移、过程控制的办法,确保了收购粮食的入库数量、质量、价值与贷款投放相一致。

收购政策的调整,是国家兴农战略的体现。当年,农发行河南省分行投放小麦托市收购贷款265亿元,同比多投放188亿元;支持收购小麦362.5亿斤,同比多收239.5亿斤,贷款投放量和粮食收购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44.9%和44.3%。托市收购政策在河南得到落实,“粮价回升、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发行省分行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赞扬。

河南省不仅是粮食主产区,棉花产量也高居全国第二位,棉花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也是农发行的主体业务之一。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积极适应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棉花产业政策,不断加强对棉花产业的信贷支持。贷款支持范围由过去仅限于供销社棉花购销企业,调整为具有棉花收购、加工、调销经营资质的所有棉花购销企业,以及收购加工一体化的棉纺企业和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支持领域向棉花产业的两端延伸,从纯流通领域延伸到棉花生产领域和深加工领域,发放了预购贷款、良种繁育贷款、良种经营贷款、技术设备改造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新的贷款品种。这些调整,使农发行贷款的辐射面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对棉花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

据统计,2006年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累计发放棉花收购贷款70.17亿元,同比增加22.94亿元。全省累计收购皮棉1257.92万担,同比多收378.05万担,其中农发行贷款支持收购量占到当年全省生产量的60%以上。全省农发行共支持棉纺企业55家,纱锭约450万锭,占全省规模以上棉纺企业纱锭的半壁江山;累计投放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43亿元,支持企业购入皮棉773万担;累计发放订单农业贷款2.7亿元,支持7家棉花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与28.7万户棉农签订订单棉花73万亩约6.5万吨。

随着棉花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棉花产业发展、保护棉农利益中的作用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市场选择的结果是农发行的信贷资金在棉花收购中占据着主渠道地位。农发行的棉花贷款业务在经受了市场化改革的冲击和考验后,仍然承担着保护棉农利益,支持棉花产业发展,维护棉花市场健康运行,执行国家调控政策的重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如何履行好农发行的职能,找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董富欣行长认真思考的问题。

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就是支持新农村建设。董富欣行长率领团队从更新观念入手,引入先进管理理念,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在全面进行客户调查、分类的基础上,建立项目库,强化客户营销和维护;按照新的业务营销和经营思路,组建贷款调查中心和审查中心,规范贷款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对各类贷款的审批权限、报批流程及办结时间作出明确规定;建立省、市、县三级行联合办贷机制,对重点客户、重点项目实施“一站式”办贷;建立新开办业务行业分析和研究制度,分别成立了种子、面业、玉米、淀粉和棉纺等行业分析研究课题组,加强行业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以利于突出支持重点。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促进发展。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先后对郑州三全食品、焦作蒙牛乳业、商丘银河棉业、安阳昌泰纺织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支持,对新乡市刘庄村、焦作市西滑封村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进行扶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6年3月,河南省巩义市10亿元涉农项目贷款意向成功签约,成为全省农发行系统低风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长期贷款营销的领头羊。这一项目的成功营销,使涉农企业寻求与农发行合作的热情高涨。随后,申请22亿元贷款的郑州森林生态城低风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长期贷款项目已完成调查评估,申请4.8亿元贷款的中牟县粮食主产区农业灌排综合治理项目、10亿元贷款的登封市煤矿塌陷区耕地恢复项目、8亿元贷款的新密市农田水利综合治理等多个项目正在调查评估中,涉及金额达百亿元。目前,农发行河南省分行支持产业化龙头和加工企业贷款项目已经近300个,发放贷款逾200亿元,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由此可见一斑。

修炼中强内功

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发行,需要苦练内功,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董富欣行长在思考,也在探索。

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银行经营永恒的主题。董富欣上任后,把防范风险放在工作的首位,组织建立起全方位的风险防控和化解体系。

优化客户基础和贷款结构调整,实施扶优限劣,建立退出机制,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棋。河南农发行在全面开展国有购销企业改制情况调查、客户基础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贷款资格认定工作,对机制落后、经营萎缩、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信贷退出。截至目前,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已对全省713家收购企业进行了贷款资格认定,其中龙头加工企业由112家增加到226家,A级以上企业的比重由26.3%上升到92.7%,提高66.4个百分点,初步实现了信用等级提高、结构趋优的目标。

同时,做到支持多主体,形成新格局。优先支持储备企业、择优支持购销企业与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入市收购,形成粮棉购销业务多元化的优质客户群体。在2006年发放的390亿元粮油购销贷款中,最低收购价贷款占78.3%,产业化加工企业贷款占13.8%,购销企业贷款占7.9%。在发放的棉花收购贷款中,购销企业占32%,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棉纺企业占68%。

另外,省分行还运用信贷杠杆,引导资源整合。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对粮棉购销企业兼并重组,使龙头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经营实力,消化了购销企业的贷款风险。

建立和完善贷款监督管理机制是河南农发行着力解决的大问题。为此,行里制定了贷款审查委员会和贷款审查中心工作规则、二级分行贷款操作规程和廉洁办贷若干规定等10余种制度和办法,并加强贷后检查和评价,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及资信状况等方面设置了40个预警信号,增强了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把大力开展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历史原因、政策和地方金融环境不宽松以及粮棉购销企业改革改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河南省分行的不良贷款占比一直较高,严重影响着其业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2006年4月,董富欣行长专门到河南省周口市察看不良贷款清收情况,并参加了由周口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优化金融环境动员大会。在政府的帮助下,一些挤占挪用数额较大的企业开始主动归还贷款。会后不到10天时间,周口市分行就清收不良贷款1927万元。

2006年,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现金收回不良贷款7.7亿元。在清收不良贷款的同时加大协调力度,做好后续粮食财务挂账剥离和棉花政策性财务挂账消化处理工作,共剥离后续粮食财务挂账57.5亿元,消化棉花政策性财务挂账本金28.1亿元,收回利息3.52亿元,分别占应消化、收回总额的99.9%和96.84%。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的不断完善,使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建立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的目标考评体系。提高经营效益是打造现代银行的必然要求。河南农发行把目标责任奖与考评结果挂钩,按月通报,按季考评兑现,真正体现绩效差异。实行省分行“直管市行、监测县行”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级行讲经营、求效益、谋发展的积极性。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加大贷款利息收回力度。探索建立省、市分行对综合业务系统运行“日常监控考核”、“突击式现场检查”和“会计远程视频监控”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监督体系,确保综合业务系统安全运行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加强资金计划管理,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合规经营。加强科技支撑,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董富欣行长提出建立干部业绩档案,为全面、客观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对各级行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建立了测评档案。省分行机关正副处长竞聘上岗。组织17名市分行行长和133名县支行行长分别参加了总行和省分行举办的脱产培训。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河南农发行不断探索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内增活力,外树形象,促进业务有效发展,这成为2006年工作的一大亮点。据董富欣行长介绍,总行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农发行基本建设成发展空间合理、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较好的现代政策性银行。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员工的文化素质、管理理念、服务水平和执行能力直接影响着全省农发行职能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改革和发展的成效。所以,要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创新、打造高效团队,提升全省农发行经营管理水平。

在省分行的重视下,焦作市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取得成功。2006年11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郑晖到焦作考察,看到分行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整洁的办公环境,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了解到快速的业务发展、良好的经营业绩,让郑晖行长用了“震撼”一词来表达他的感受。他说:“焦作市分行的做法值得全省推广、全国借鉴,河南省分行可以先行一步,进一步完善深化,总结经验”。

嬗变中获生机

近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发展方向已经越来越明确。这意味着农发行在历经十几年发展的基础上开始第二次创业――按照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嬗变,以跨越性的发展,使农发行成为集政策性、开发性于一体,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

从长远看,农业发展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既是困扰农发行的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应该扩大规模和业务范围。三年前人们提出的“农发行出路何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现在是越来越明朗了。

董富欣行长认为,农发行在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时遇到的现实矛盾是不能回避的。每当粮食收购开始,国家有关部门都会下发文件,要求农发行积极发放收购资金,不能出现“卖粮难”和“打白条”的现象。这个要求很严,农发行一方面要面对粮棉市场化的客观形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发放贷款的刚性政策,也就是说必须发放贷款保证收购。2004、2005年的粮食收购和目前的棉花收购都是这种情况。

市场放开后,理论上讲农发行要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发放贷款,但是农发行作为体现国家政策意图的政策性银行,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如果贷款出现风险又没有补贴来源,这使农发行处于两难境地。农业天然具有的弱质性,使很多国家对此都有补偿。董富欣认为,我国也应当认真调查研究,建立系统的农业补偿机制。2006年实行小麦收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农发行承担资金供应责任,粮食部门承担保管责任,这个政策保护了各方面的利益。

应该说,200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发展史上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一年,也是董富欣行长率领他的团队不懈努力、收获硕果的一年。这一年承载着农发行员工用汗水浇灌的业绩,也留下了农发行在历经困惑后嬗变而重现生机的深深烙印。

2006年,农发行河南省分行的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业绩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数字上。

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到200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962.4亿元,比年初净增226.1亿元,同比多增181亿元,存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剔除2004、2005年粮食销售价差等因素,较年初减少5.37亿元,不良率下降4.66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显著提高。2006年实现利润6.36亿元,同比增加6.25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利润17.99万元,同比增加17.67万元。资产利润率0.73%,同比提高0.71个百分点;收入成本率11.47%,同比下降3.76个百分点。各项存款余额71.9亿元,比年初增加26.4亿元;人均存款199.2万元,比上年增加64.3万元。

这对于从沉重历史中走过来的河南,对于发展中的农发行河南省分行来说,可谓创造了历史,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提起农发行的发展前景,董富欣行长充满激情:“建设新农村的银行是农发行的定位,是国家根据政策性银行的行业特点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工作围绕这个定位去开展,强化支农力度,以支农为己任,在做好粮棉油储备、购销等主体业务的同时,逐步扩大到全方位支农。”

2004年开始,农发行拓宽业务范围,对粮棉油龙头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支持;2005年,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领域。2007年,被批准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至此,农发行的业务把农业领域基本上都涵盖了。

2007年的春天,农发行沐浴着最灿烂的阳光,曾经面临险峻形势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开发出一片新天地,进入了全方位履行政策性银行职责,实现自身发展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