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直播”种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碎片化,碎片化,我怕的是,生也碎片,死也碎片。所以电影不死。电视也不会死。
最近我参加两个学术会议,同时也看到了所谓“微博直播”。
于我这个“老电视人”,只好说是“笑掉大牙”。
应该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一位前辈转来报纸的报道――“作为本次年会的亮点之一,举办方联合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直播,并在昨日开幕式会场上设置了两块显示屏,同步更新会议进程以及会场内外网民的互动内容。”
开幕式上短短两个小时就引来数百条微博围观。据主办方介绍,这种场内场外受众一起互动来进行学术研讨的交流形式,在国内尚属首次,新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意思的是,当学者们在台上做专题发言的时候,记者看到台下不少听众正在埋头拿手机更新微博⋯⋯会议主持人无奈地感慨:‘今天的会场主席台上有几个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地方,教授们的发言对大家的吸引力,如何超过我旁边的这两块微博直播大屏幕,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年前,我组织一次论坛,请其时在网易任主管的过去的学生做报道。她告诉我,可以对这个论坛进行全程直播。当时吓了我一跳。
直播于电视人是何等神圣的事――多讯道直播车,微波或卫星传送;据说三峡截流和香港回归的直播动用了一百多台摄像机,还有直升飞机航拍!而且需要事先筹划、反复演练等等的准备工作。
尽管我曾说过,不要怕出错,不出错不是直播,但对网络媒体直播的“创意”和行动还是瞠目结舌――网易只问我,会场有没有网络接口,然后来了三个人:一个编辑,一个摄影,还有一个是速记公司的。到了现场,摄影发现我已安排了几台摄像机做现场录像,就用一条线连接了其中一台到他们自带的手提电脑,然后端着台照相机满场跑,一会儿往电脑里输入几张照片,速记小姐则不断往里输入文字,于是,影像、声音、图片、文字就全有了――比电视直播还丰富!编辑告诉我,她差不多都是多余的,来俩人就成。
如此网络“直播”,尽管动态视频就一个机位,不过对每个在场者来说,视点也都只有一个,其传播,倒也“再现”了“原生态”。
于我而言,大开眼界。言重一些,就说“震撼”。
5年过去,“微博直播”来了。
让我说什么好呢?
再引那报纸的报道――
正如昨日研讨会上一条听众微博所言:“新媒体是双刃剑。比如这次微博直播,会议是热闹了,但大家的观点却呈碎片化了。织围脖的多了,认真的听众少了;围观者多了,打酱油的也多⋯⋯只能说,微博让会议更‘有味’。”
碎片化,碎片化,我怕的是,生也碎片,死也碎片。
所以电影不死。
电视也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