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度解析歌唱中的呼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呼吸在歌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了良好的呼吸能力和明确的呼吸概念,学生的声音能力才会朝着成功的方向大步迈进。连贯流畅、美妙动听的声音主要来源于气息的支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论述了呼吸是歌唱的基础这一基本理论。
关键词:歌唱呼吸;气息;呼吸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3)04013703
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基础就不可能发出好的声音,这是每一个歌者都明白的道理。许多声乐大师对呼吸的重要性都有精要的阐述,如美国著名的艺术歌曲歌唱家伊丽莎白·苏曼说:“歌唱就是呼吸”;巴葛亚洛蒂说:“懂得呼吸发音的人就懂得歌唱”;澳大利亚著名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梅尔芭说:“要有完美的歌唱,正确的呼吸较美妙的嗓音更重要”。①由此可见,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有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可能拥有美妙的声音。笔者在几年前曾发表过题为《浅谈歌唱中的呼吸》一文,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更感到科学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教学中,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声乐训练后,有了呼吸的概念,也知道了横膈膜在发声中的作用,但为什么还是不能发出好的声音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气息的流动。气息流动带动声音流动,就像流水一样,气息推着声音不停地往前走。当然,前提是你呼吸进去了足够演唱用的气,并且吸在了正确的位置。课堂上笔者经常给学生打比方:你买一样东西需要十元钱,那么你口袋里至少要准备十二元甚至十五元。这个比喻很简单也通俗易懂,就是为了说明在气息方面你需要事先储备。我们一直在追求流动的气息、连贯的声音,如果说好的声音就是一串美丽的项链,那么你的气息就是中间串珠子的细绳子,用你的气息把整句串在一起,声音也就连贯流畅了。而真正意义上的流动是一种“巧劲”而非“蛮力”。声音有了流动的气息相辅助,就变成了优美、生动的声音。它是连贯的,像钟声,余音绕梁,连绵不绝。这种声音能振动听者的耳膜,直抵听者内心最深处。
优美动听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演唱过程中的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同样离不开气息的巧妙安排和灵活运用,乐句的长短不一和声音的强弱对比亦是由气息决定和控制的。歌者在演绎作品的时候不能从头到尾一个音量一种节奏,声音要有起伏有变化有对比,有了强才能对比出弱,有了快才可以对比出慢。如果做不好那就不是演唱而成了念经,那样的声音丝毫没有美感可言,也不会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要想把歌曲唱得优美动听,真正做到悠扬婉转、声情并茂,就必须全面培养自己的音准节奏、气息的流动性、对歌曲的理解能力、二度创作以及声音的表现力与张力。
音准和节奏是演唱的基本前提,是歌唱的生命线。专业院校的学生大都接受过最基本的训练,对音准节奏基本都有正确的概念,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不再赘述。那么,怎样才能有流动的气息、连贯的声音?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拔高声音,不能不科学地放大学生音量,这些方法只能适得其反,导致学生的声带受伤,并且永远都找不到适合的声音和状态。因此,我们应从基础抓起,从呼吸开始,一步步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叹气哼鸣是一种基础的声乐训练手段,掌握好以后学生的声音位置不容易偏低,容易找到科学的发声状态和正确的声音位置概念。而且这种方法对声带没有破坏作用,声带的负担也很微小,可以让学生大量地练习哼唱。练习的时候让学生微闭嘴唇,不要用力,打开内口,里面腔体打开的状态也要保持不变,然后吸气,再用向下叹气的方法把第一个音叹到横膈膜处,打开鼻腔、咽腔并稳定喉头,再开始哼唱。叹气哼鸣练习对声音位置要求高,喉头要稳定,喉咙要打开,舌根要放松不能紧张,使声音轻松明亮。想要找到高位置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借鉴戏曲的“喊腔”,让学生用假声“咿呀”找到高位置的感觉,同时注意腰部气息的跟进和运用。找到高位置的感觉以后再逐步放大气息的作用,使气息推送的强度由小至大、由弱到强,逐渐到达气息运用自如的理想境界。
声音的表现力在歌唱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那么什么是声音的表现力呢?在音乐方面,声音的表现力是指以声音为乐器并结合良好的音乐听觉,敏锐的节奏感觉,这个声音亲切、美妙,富于感染力。歌者用声音来传达内心的感受,用声音来表现音乐的华美,从而震撼人的心灵。举个简单的例子,一首歌曲里如果连续的强音过后突然变弱,或者弱音过后来一大段展现声音魅力的长音、强音,这种声音对比鲜明而强烈,最能扣人心弦并抓住人心。乐句中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要平滑圆润,一定不能生硬,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吸气一定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因为演唱者必须跟着节奏走,要想做到这几点,使声音富有表现力,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即要能熟练地运用技巧,控制好气息并且灵活运用。
要想灵活地运用和控制气息并保持气息流动和声音流畅,我们要重视呼吸训练,呼吸训练也是老生常谈了,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深吸气的时候要像闻花香一样,或者去找打哈欠的感觉,打哈欠就是最好的呼吸状态。笔者主张口鼻同时呼吸,而在进行大而快的呼吸时也必须口鼻同时使用。俄罗斯歌唱家叶戈罗夫曾说“在发声过程中,迅速经鼻腔吸气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只会得到不好的结果,使发声过程受到影响”。呼吸的时候,口鼻一起张开,不要太急,太急地吸入,气息吸不饱满。吸气的时候最好没有明显的声音和动作,应该让学生知道深吸气和打开喉咙是同一个动作。同时,吸气的时候上半身不能紧张,肩部不能向上耸,一耸肩,气就跑了,要缓慢而深入地把气吸到腰腹处,吸饱满。小腹及腰在吸气时完全放松,随着气息的吸入慢慢向外膨胀。呼气的时候又要注意一定要呼得连贯彻底,集中而有弹性,还要强度均匀,不能时断时续、时强时弱,千万注意不能漏气和憋气,并且还要注意对气息进行适度的控制。注意,一定是适度,过分控制气息会使得气息僵死、不流畅,声音也就干涩黯哑了。要在横膈膜处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着力点,这个力量既要能使气息流动起来,又不至于用力过猛而把气息“捏死”在腰上。因为用力太大会使腰部肌肉成为一块无法活动的“铁板”,身体一僵硬,流动的声音就根本无从谈起。腰部需要的力量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力量,轻重缓急要自己好好体会才能慢慢掌握。练习的时候还要去体会“吸着呼,呼着吸”的感觉,感觉腰部就像一个气球,有弹性有张力,慢慢自己能控制着力量,长期坚持训练,气息就会在体内循环往来、源源不断了。这种呼吸方法训练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松弛、自然,胸部舒展而放松通畅,丝毫不能紧张,这样的练习才能够解决由于呼吸方法不正确产生的误区。有些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有这种情况:明明觉得自己的气息吸饱满了、吸得足够了,可一张嘴就觉得气不够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吸气的时候深度是否足够,是否真正吸到了“肺的底部”。如果吸的方法正确,也吸够了气,就要考虑是否存在漏气的现象。其实漏气的原因也就是腰部力量运用不当,没有托住气息,因此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呼吸状态,即腰部着力的状态。还有些学生上半身与下半身完全脱节,吸进去的气在唱的时候完全用不上,“搭不上气”是很普遍的现象。那么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养成用气息来歌唱的习惯,什么都没准备好张口就唱,导致呼吸与歌唱脱节,用不上气。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这个概念:我们是用吸进去的气在歌唱,呼吸是为歌唱服务的,张口唱以前一定要准备好气息;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太注意气息,他们在歌唱时为了节省气息而故意在腰部加劲,这种气息作用不到声带,使声音变得死板,根本流动不起来。上述两种情况都会让学生声音干涩、发直,气息不流动,声音也就流动不起来了。教学上我们主张声音和气息训练融为一体,因为呼吸训练不可能脱离歌唱而单独存在,只有作用于声带上的气息才是有效的气息,只有能灵活运用气息并得到气息支撑的声音才是正确的声音、美好的声音,能打动人心的声音。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呼吸的前提和源泉。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有正确的站姿:双脚微微前后分开,身体微微前倾,重心在前脚,胸部要自然挺起来,肩部稍微向后拉,后腰、后背、小腹积极有力,小腹要用力,以托住沉下来的气息,下巴稍微靠后。应避免身体松垮重心不稳,颈部僵硬,肩部上耸,胸部塌陷,抬头、抬下巴等等一系列影响发声的不科学、不合理的肢体动作。
忘我的演唱也能促进气息的流动。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②很多学生在演唱的时候由于紧张,想声音想气息想音准想节奏……满脑子杂念,前怕狼后怕虎,因考虑的东西过多而造成身体僵硬、声音不畅,这种声音首先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更不用说能打动听众了。要想自己的声音能打动听众,真正唱到听众的内心深处,歌唱者一定要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消除一切紧张因素,以既充满激情又放松自如的状态进行歌唱,以情动情,情感得到了解放,身体各部位松弛有度,得到恰到好处的调控,才能达到自然而舒畅的声音效果,才能做到更加完美的感情表达。
此外,要想完美地演绎一首作品,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必须对作品有充分的认识,作曲家创作的背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作曲家创作时的意识和思想形态,等等。只有全方位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思路,我们才能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当代人的审美眼光发现作品中新的元素,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统一,获得最佳的演唱效果。很多老师往往只在学生的声音上下功夫而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要督促学生对声乐作品本身进行钻研和学习,演唱中国歌要有本民族演唱的个性,本民族的演唱风格;演唱外国歌时不能因为语言障碍和地域差异去鹦鹉学舌。作为教师,首先要打破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之间的界限,因为音乐是相通的,几种唱法之间有相似之处,不同的只是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之间的微小差异。演唱者的工作就是在忠于作曲者意图的前提下重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一方面要真实地再现原作,表达作者的愿望;另一方面要在二度创作时加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审美情趣,使作品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综上所述,要想拥有美好的声音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各个方面的锻炼和培养,要脚踏实地一步步从基础抓起。树木长得越高,它的根扎得越深;楼房修得越高,它的根基越牢固。有了科学的方法,再加上耐心、恒心和决心,每个歌者都有可能更上一层楼,到达歌唱理想的彼岸。
注释:
①引自宁鑫鑫的博客:http:///679/index.aspx。
②引自刘智强,韩梅:《世界音乐家名言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4月。
参考文献:
[1][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