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议清代“秘密建储”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议清代“秘密建储”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清代秘密建储制度一直是政治史和制度史所研究的对象,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清代的这种建储制度改变了自西周以来宗法制为基础“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1的立储标准,建立一种新型的以贤能为基础的制度,但是历史是否是这样,清代的建储制度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和影响。本文将作一定的评述。

【关键词】皇储;秘密建储;嫡长子

储君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成为皇太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天下的集中体现,从夏代的兄终弟及制过渡到夫死子继,再到周朝完整的宗法制度,最终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为基础的皇储建立制度。后世王朝一般遵循,到了清代这一制度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八旗推举一直过渡到后来的秘密建储,这中间是由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秘密建储”以前清代的皇位继立制度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政治制度一直带着部族政治的特色,由八旗旗主拥立大汗。皇太极继立汗位以后,仍然保持和三大贝勒共坐朝堂的制度。皇太极去世后,继续由八旗旗主拥立皇九子福临继承帝位。顺治去世后,由顺治皇帝遗诏(主要是孝庄皇太后的意愿),立皇三子玄烨继承帝位。至此,八旗旗主拥立汗位或者皇位继承人的制度得以减弱。康熙皇帝即位后,采取汉族册立皇太子的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①册立自己唯一存活的嫡子皇次子胤为皇太子,这标志着康熙皇帝学习汉族的宗法制度,保持皇祚延续的稳定性。但是,这只是他本人的美好愿望,储君一旦册立,就会发生君主与储君之间的矛盾。朝中大臣之间各自拥立自己的对象,出现党政的局面,这是康熙皇帝始料不及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康熙帝废掉皇太子,结果有引发了诸多皇子之间争夺储君的局面,而更加混乱。于是又复立太子,过后又再次废掉。自此,一直到康熙末年,储君和党争的局面也没有彻底结局。雍正皇帝即位后,由于其非嫡非贵非长,其合法性一直饱受质疑。为了彻底解决这种局面,他创造出“秘密建储”的制度,不公开册立皇太子,而是在皇帝生前将即位人的姓名置于密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同时自己再写一份随身携带,以备不测,一旦老皇驾崩,两份传位诏书相对应后,新皇便可登基,这种办法既可以避免储君与皇帝之间的争权,又可避免皇子内部互相竞争而导致的朝堂内部大臣的党争,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办法。

二、实行“秘密建储”之后,清代皇位继承情况

这种方法确立以后,便沿用下来形成制度。雍正皇帝在嫡子早亡,敦肃皇贵妃年氏之子亦亡的情况下,暗立熹贵妃所生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为继承人,完成了清朝皇权的第一次平稳过渡。而后,乾隆皇帝曾先后属意其原配皇后富察氏所生两嫡子永琏和永琮为其继承人,但无奈两子早逝。立嫡不成,便有意立长,在其在世的皇子中,愉贵妃所生皇五子永琪便成了他的培养对象,无奈永琪英年早逝。随后,继立皇后被废的情况下,暗立令懿皇贵妃魏佳氏所生皇十五子永琰为继承人,后来乾隆皇帝禅位,秘密建储制度实际上没有起到作用。嘉庆皇帝的禅位略有风波,嘉庆皇帝在承德避署山庄突然病逝,在没有找到传位诏书和随身密匣的情况下,由其继立皇后钮钴禄氏懿旨让其元后所生之子智亲王绵宁即位,后来密匣和传位诏书找到,解决了道光皇帝的即位合法性危机。道光皇帝采取祖制,暗立全皇贵妃(即后来的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之子奕为皇位继承人,皇权交接仍旧平稳。但是自此之后,由于特殊情况,“秘密建储”制度再也没于沿用。

咸丰皇帝膝下仅有一子,接替皇位不容置疑。自此,皇帝绝嗣,光绪和宣统皇帝的即位由清王朝的实际掌权人慈禧太后一人决定,由近支亲王之子承继大统,直至清王朝灭亡。

三、“秘密建储”下清朝皇帝继承情况分析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特点:即继立的皇帝的出身都比较高,清朝皇帝的后宫有六个等级,即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而继立皇帝的母亲基本上位次在贵妃以上,乾隆帝和同治帝的母亲是贵妃,嘉庆帝和咸丰帝的母亲是皇贵妃,而更有甚者道光皇帝的母亲是先朝皇帝的元配嫡后,而他自己也成为有清一代唯一一个以嫡子继承皇位的皇帝。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汉族王朝传统的册立皇太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评价标准在“秘密建储”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变化,由其是以乾隆皇帝为代表,他对汉族文化相当痴迷,在嫡子在世的时候优先考虑嫡子,嫡子不在的时候再考虑出身高贵的皇子(主要是指母亲的地位),再者考虑长幼。而孝和睿皇后能够在大行皇帝传位诏书没有找到的情况下,能够让非自己所生的道光帝即位,是因为她明白,自己是先皇的继后,犹如平常百姓家的“填房”,自己所生皇子的地位是没法和元配所生的嫡子的地位相比较。由此可见,汉族文化当中的嫡庶、贵贱以及长幼观念已经深入她们的内心,仅仅一个“秘密建储”的形式是没法改变的。

由此可见,“秘密建储”并不是改变了传统的立储君的价值标准,而是指在形式上由明转暗而已,我们不能因为清朝实行了这种制度就说它是在制度上的创新,只不过是对原有的制度略加改造罢了,改变了其形式,其内涵仍然是流传几千年的宗法制度,这一点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注释:

①《春秋・公羊传》

【参考文献】

[1].陶希圣.中国政治制度史[M].台北启业书局,1974.

[2].白 钢.中国政治制度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3].曾资生.中国政治制度史[M].重庆南方印书馆,1943.

[4].张金鉴.中国政治制度史[M].台北三民书局,1971.

[5].左言东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6].杨鸿年等著.中国政制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