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志愿者群体活动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志愿者群体活动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高校是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群体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社会参与意识,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积累社会交往经验,最终实现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目的。高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 亲社会行为 影响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当下大学校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参与者众多,影响深远。实践证明,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群体活动,能够培养社会参与意识,积累社会交往经验,从而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对某大学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观察,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旨在抛砖引玉。

一、高校志愿者群体活动与亲社会行为

根据中国2006年11月7日实施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志愿者(volunteer,也称志愿人员、义工、志工)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和帮助的人。”①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愿意无偿帮助他人或社会,使他人和社会获益的人格倾向,是目前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教育体系对个体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

通过对亲社会行为众多的研究,普遍认为个体亲社会行为使其在生活中更倾向于分享、合作、谦让、互助,进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有利于社会和谐。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应有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亲社会行为,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从而实现其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同时,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期以来的深入开展,在大学校园内有着很大的影响,对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其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群体情境下的社会化行为习得过程。通过我们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对大学生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着有效和正面的影响,而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够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某大学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及其影响

某大学学生志愿者群体成立于2006年,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研究和实践为主旨的高校学生志愿者社团,其活动的开展以志愿者服务、社会调研为主。在协会成立六年多来,组织了多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及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调研,在学生群体中有着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了了解其志愿者群体活动对其成员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我们采取了集体座谈、个案访谈和电话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

1.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较强

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座谈和个案访谈,我们发现,这些学生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社会亲和力,善于表达自己意见和理解他人的意思,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尊重他人的立场,普遍认为通过志愿者活动能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喜悦,对志愿者群体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对个人的影响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个案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在加入初期并没有真正认识和了解志愿者活动,在进入大学前只是有所耳闻,有一种模糊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在大一时众多社团中选择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原因。在参加几次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后,他们才真正感觉到帮助他人的乐趣,逐步融入到志愿者群体之中。

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利他性群体目标,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成立的初衷都是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宗旨,其加入群体的自愿原则使进入这个群体的成员本身至少具备为他人为社会提供帮助的意愿,即使存在部分怀有不同动机而加入的成员,但是群体总体目标和群体活动的形式、内容,都使全体群体成员至少在言行上认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群体根本宗旨,这样保证了群体整体目标的利他倾向,也对群体中每个个体形成一定的约束,进而也实现了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对其成员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促进作用。

2.通过参与活动强化了亲社会行为

在座谈和访谈中我们还发现,绝大多数参与志愿者群体活动的学生都表示通过帮助他人,加深了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认识,认识到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而自己也愿意更多地帮助他人。在个案访谈中,有位参与边远山区支教活动的学生表示,自己从小在城市长大,从来没有想到还有这么贫穷的农村和农民,支教活动使其产生内心最深处的震撼,表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而在另一个案访谈中,一位参与关怀农村孤寡老人活动的学生,通过对某次到某地乡村敬老院做义工活动过程的详尽回忆,表示对生命、人生、爱情、家庭和社会有了前所未有的感触和体悟,认为这次经历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另外,那些老人的感激之情,使其体验到被他人所需要的成就感,成为其坚持志愿者活动的强大动力。

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上是过着学校—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缺乏对社会的全面认识尤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认识,而对另外一部分学生而言,在进入大学前,学习书本知识成为其生活的绝对主题,较少甚至基本没有考虑过等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也较少有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生体验。通过志愿者群体活动,提升了他们对社会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认识,丰富了对人生、社会的体验和感悟,深刻理解到自己利他行为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从而促进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周期越长其亲社会行为倾向越明显

在座谈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与其他学生社团成员到高年级阶段就逐渐退出的情况有所不同,志愿者群体中的资深成员对活动参与的意愿更强烈。在个案访谈中,有资深成员表示现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已成为一种习惯,在谈及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负面案例时,也表示即使存在风险也不会动摇自己帮助他人的决心。在另一个案中,通过电话对已毕业的某前志愿者群体成员进行访谈,其表示大学阶段的志愿者活动对其的影响仍然存在,在日常工作中,志愿者活动中所习得的善于与他人沟通、愿意从他人立场来考虑问题、乐于主动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行为倾向和能力,使其能够很快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认同,促进了个人的发展。另外,他目前还参加了工作所在地的另一志愿者群体。

一方面,在志愿者群体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在参与各种以帮助他人为目标的活动时,他人和社会(包括被服务者、旁观者和同伴等)对其行为不断给予其正面反馈(感激、表扬、肯定),使其行为得以强化和巩固。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其任务目标的达成对群体内部成员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大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也必须遵从这些规范,掌握在规范要求下的人际合作、自我表达、理解他人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习得在通过团队合作达成群体目标的能力。经过一定的周期,这些能力的习得和规范的内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固化。

三、讨论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个人的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有利于社会,从这个层面来讲,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固化正是教育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其社会化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一环,也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固化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在总体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利他性群体目标、群体活动的持续性和周期性、群体组织规范性。利他性群体目标形成对群体成员在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和群体压力,使群体成员至少在言行上达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认同和服从,是志愿者群体活动对参与者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促进的基本前提。而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为维持其群体的存在,必须持续地在一定周期内以各种形式开展各种内容的志愿活动,这种持续的、周期性的以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为目标的活动,对志愿者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志愿者能够从中得到正面反馈和激励,从而强化服务他人的意愿和行为倾向。而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组织规范性,要求志愿者具备相应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这些能力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群体内部规范的内化也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固化。

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一方面实现了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促进和强化。

注释:

①中国.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2006-11-7.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2006-11-7.

[2]王美芳,庞维国.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J].心理学动态,1997,(1):36-41.

[3]吴鲁平.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结构转型和多元共生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2):5-10.

[4]张庆鹏,寇彧.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原型概念结构的验证[J].社会学研究,2008,(4):182-202.

[5]左宏梅.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及学校培养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8.

[6]吴鲁平,牛茜.志愿者的收获与快乐功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2):11-15.

本文为2011年西南科技大学学生教育与管理专项基金项目——《志愿者群体活动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1sxb172)阶段性成果。